分類目錄
CATEGORIES
-
主要課程
- 2006《略論》奢摩他
- 2007加行六法
- 2007四聖諦初探
- 2007道次第實修綱要
- 2008前後世
- 2008業果
- 2008道次第概說
- 2008依師軌理
- 2008四聖諦再探
- 2009隨念佛功德
- 2010大乘不共四聖諦
- 2011宗義-外道與毗婆沙宗
- 2012道次第抉擇與辨析
- 2012功德之本頌
- 2013慈愛的實修
- 2014釋量論第二品
- 2015中觀見地
- 2016緣起見無害行
- 2016《現觀》四聖諦
- 2016三主要道
- 2017如意牟尼夢語
- 2017四法印(汪傑格西)
- 2017四法印(悲桑格西)
- 2017《略論》與道次第實修(上)
- 2018《略論》與道次第實修(下)
- 2018空性概說
- 2019父母瑜伽
- 2022空性自習指導
- 2023給病中的你
- 開示彙編
- 主題釋疑
- 請問悲桑老師
- 請法團析釋
- 經論選讀
- 好文選讀
- 演講、談話與請益集
第25課-【七支供養:禮敬】(二)如何累積禮拜數量
若是累積大禮拜的數量,可依照之前說過廣大觀想的資糧田去做禮拜。累積大禮拜的方式有很多種,但若結合《三十五佛懺》而累積大禮拜的數量,由於資糧田裡呈現殊勝化身行相的佛之中,與我們較有關係的藥師七佛、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不動佛以及《三十五佛懺》中的三十五佛,這些佛都在我們之前已明現的資糧田中,所以若要結合《三十五佛懺》做禮敬,只要再特別明現這三十五尊佛去禮敬就可以了。或者觀想釋迦牟尼佛的心間放光,化現三十五佛而後做禮敬,這樣也可以。
結合《三十五佛懺》做禮拜,一般主要是為了懺悔,所以要具足四力而做。若是按照加行六法的順序,之前已做完皈依發心,到現在這個階段做的是禮敬,可以站起來禮敬。若以做《三十五佛懺》的方式禮拜,若你一次要累積三千五百拜,則每一尊佛拜一百拜,如此依序禮拜;若一次要累積三百五十拜,則每一尊佛拜十拜,如此依序禮拜。或者,另一種禮拜方式是按照平常的方式,每一尊佛禮拜一次,依序拜完三十五尊佛之後,再從第一尊佛開始拜到第三十五尊佛,然後再從第一尊拜到第三十五尊,直到完成你預計禮拜的數字之後,再繼續《三十五佛懺》儀軌接下來的懺悔與回向等步驟,做這些步驟時可以一面禮拜一面做,也可以坐下來進行。
若只是單純結合《三十五佛懺》累積禮拜的次數,則做完之後直接回向即可;若是用這個方式做七支供養的第一支,則做完之後就接著進行七支供養其餘的步驟,做完之後再做回向。以上說明若你要累積禮拜的數量時,可以用的幾種做法。
若是結合《上師供養法》來做,應先完成觀想資糧田與迎請,當唸到「誰之悲心使我大樂界」的時候,站起來唸這段偈頌,接著結合《三十五佛懺》做禮拜。若是結合懺悔而做,在唸到「無始時來不善罪惡等,自作教他見聞隨喜類」時,一般會在這裡做《三十五佛懺》,看你本來計劃要拜多少次,就結合《三十五佛懺》做禮拜,若你計劃要拜兩百拜,拜完之後把《三十五佛懺》接著的儀軌唸完,再回到《上師供養法》接著的偈頌「無始時來不善罪惡等,自作教他見聞隨喜類」,繼續後續的步驟就可以了。
前面講到禮敬時,說到禮敬的意思是把自己交付於三寶之手。這種想法,我們現在恐怕只能做到模仿著這麼說,很難真的這樣想;然而,愈能真的這樣想,心離真正能這樣想愈近,就愈能獲得加持,障礙愈不能靠近我們,所以它是最好的祈福與除障的修法。禮拜的時候,可以累積到與自己身體所覆蓋範圍內微塵數等量的轉輪聖王的福德。相比之下,大禮拜的利益大於小禮拜。然而,若是如此,應該會有很多轉輪聖王才對,但是並沒有啊,轉輪聖王很稀有,這又是為什麼呢?因為這些福德在我們不重視的情況下,被瞋心摧壞了。
我們造了很多善,包括持誦六字大明咒、禮拜、課誦等法行。每持一次六字大明咒、每做一次禮拜,以及每見一次佛的身語意三依,都累積很大的福德。然而,由於我們並未生起對業果的信心,即使累積了很大的福德,內心仍不覺得那是很大的福德,不會因為自己造了很大的福德而感到安心。
若銀行有幾十萬存款,我們心裡會覺得自己是有一點錢的人,會因此感到有點安心;若錢放在房子裡,則會擔心房子遭小偷。然而,若真相信業果,無論是禮拜、課誦或其他善行,內心會覺得自己是有點東西的人,會因此感到安心。福德的小偷是瞋心,因為瞋心一來,福德就會被毀壞,所以任何時候都會擔心小偷上門,並設法看管好,不讓小偷有機可乘,會好好保護。一旦小偷來了,就會馬上盡力趕走他。我們應該要有這種反應才對,一個真正相信業果的人就是會這樣。
禮拜是我慢的對治。好好做這個法行,來生若投生為人,會投生為大眾中的主要者、受尊敬的人,這是總的業果運行的道理。無論向上對上師三寶,還是向下對一切有情,恭敬他人,未來自己就會成為人群中的主要者;反之,若輕視他人,則未來自己會投生為人群中低層的人。我慢、輕視他人會使自己投生惡趣,即使投生為人,也會淪成僕人、眾人看不起的人,或者投生為狗這一類的畜生。
恭敬他人、行禮敬,未來所感得的果報,是自己能居於大眾中的主要地位。若以菩提心為動機這樣做,則能成為堪受一切有情恭敬的對象,而最堪受一切有情恭敬者是誰呢?就是佛。在菩提心的攝持下,好好修正動機,好好實踐,並且好好地祈願回向,就會得到這樣的成果,這是菩提心的印跡。
※ 重點整理:
結合《三十五佛懺》做禮拜,一般主要是為了懺悔,所以要具足四力而做。若是按照加行六法的順序,之前已做完皈依發心,到現在這個階段做的是禮敬,可以站起來禮敬。若以做《三十五佛懺》的方式禮拜,若你一次要累積三千五百拜,則每一尊佛拜一百拜,如此依序禮拜;若一次要累積三百五十拜,則每一尊佛拜十拜,如此依序禮拜。或者,另一種禮拜方式是按照平常的方式,每一尊佛禮拜一次,依序拜完三十五尊佛之後,再從第一尊佛開始拜到第三十五尊佛,然後再從第一尊拜到第三十五尊,直到完成你預計禮拜的數字之後,再繼續《三十五佛懺》儀軌接下來的懺悔與回向等步驟,做這些步驟時可以一面禮拜一面做,也可以坐下來進行。
若只是單純結合《三十五佛懺》累積禮拜的次數,則做完之後直接回向即可;若是用這個方式做七支供養的第一支,則做完之後就接著進行七支供養其餘的步驟,做完之後再做回向。以上說明若你要累積禮拜的數量時,可以用的幾種做法。
若是結合《上師供養法》來做,應先完成觀想資糧田與迎請,當唸到「誰之悲心使我大樂界」的時候,站起來唸這段偈頌,接著結合《三十五佛懺》做禮拜。若是結合懺悔而做,在唸到「無始時來不善罪惡等,自作教他見聞隨喜類」時,一般會在這裡做《三十五佛懺》,看你本來計劃要拜多少次,就結合《三十五佛懺》做禮拜,若你計劃要拜兩百拜,拜完之後把《三十五佛懺》接著的儀軌唸完,再回到《上師供養法》接著的偈頌「無始時來不善罪惡等,自作教他見聞隨喜類」,繼續後續的步驟就可以了。
前面講到禮敬時,說到禮敬的意思是把自己交付於三寶之手。這種想法,我們現在恐怕只能做到模仿著這麼說,很難真的這樣想;然而,愈能真的這樣想,心離真正能這樣想愈近,就愈能獲得加持,障礙愈不能靠近我們,所以它是最好的祈福與除障的修法。禮拜的時候,可以累積到與自己身體所覆蓋範圍內微塵數等量的轉輪聖王的福德。相比之下,大禮拜的利益大於小禮拜。然而,若是如此,應該會有很多轉輪聖王才對,但是並沒有啊,轉輪聖王很稀有,這又是為什麼呢?因為這些福德在我們不重視的情況下,被瞋心摧壞了。
我們造了很多善,包括持誦六字大明咒、禮拜、課誦等法行。每持一次六字大明咒、每做一次禮拜,以及每見一次佛的身語意三依,都累積很大的福德。然而,由於我們並未生起對業果的信心,即使累積了很大的福德,內心仍不覺得那是很大的福德,不會因為自己造了很大的福德而感到安心。
若銀行有幾十萬存款,我們心裡會覺得自己是有一點錢的人,會因此感到有點安心;若錢放在房子裡,則會擔心房子遭小偷。然而,若真相信業果,無論是禮拜、課誦或其他善行,內心會覺得自己是有點東西的人,會因此感到安心。福德的小偷是瞋心,因為瞋心一來,福德就會被毀壞,所以任何時候都會擔心小偷上門,並設法看管好,不讓小偷有機可乘,會好好保護。一旦小偷來了,就會馬上盡力趕走他。我們應該要有這種反應才對,一個真正相信業果的人就是會這樣。
禮拜是我慢的對治。好好做這個法行,來生若投生為人,會投生為大眾中的主要者、受尊敬的人,這是總的業果運行的道理。無論向上對上師三寶,還是向下對一切有情,恭敬他人,未來自己就會成為人群中的主要者;反之,若輕視他人,則未來自己會投生為人群中低層的人。我慢、輕視他人會使自己投生惡趣,即使投生為人,也會淪成僕人、眾人看不起的人,或者投生為狗這一類的畜生。
恭敬他人、行禮敬,未來所感得的果報,是自己能居於大眾中的主要地位。若以菩提心為動機這樣做,則能成為堪受一切有情恭敬的對象,而最堪受一切有情恭敬者是誰呢?就是佛。在菩提心的攝持下,好好修正動機,好好實踐,並且好好地祈願回向,就會得到這樣的成果,這是菩提心的印跡。
※ 重點整理:
- 累積禮拜的具體方法:可結合《三十五佛懺》累積大禮拜,觀想資糧田中的三十五佛或釋迦牟尼佛心間放光化現三十五佛。按計劃數量分配,如累積3500拜則每尊佛拜100拜,或按順序依次禮拜直到完成目標數量。
- 可以結合不同的儀軌進行:與《上師供養法》結合時,在「誰之悲心使我大樂界」處站起禮拜;與懺悔結合時,在「無始時來不善罪惡等」處進行《三十五佛懺》。修行時需完整進行儀軌的懺悔與回向步驟。
- 禮拜的殊勝功德:每次禮拜能累積與身體覆蓋範圍內微塵數等量的轉輪聖王福德,大禮拜利益大於小禮拜。但要注意的是:福德容易被瞋心摧毀,需如保護財產般小心守護,真正相信業果者會格外珍惜所累積的善業。
- 禮敬是我慢的對治法,恭敬他人者來生會成為受尊敬的人群領導者;輕視他人者則會投生為低層人士或畜生道。這體現了「恭敬他人,未來自己成為主要者」的因果規律。
- 以菩提心為動機行禮敬,能成為堪受一切有情恭敬的對象,最終成就佛果。這需要修正動機、好好實踐、並以菩提心印跡作祈願回向,才能獲得最殊勝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