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課-【七支供養:禮敬】(四)解釋《普賢行願品》的說明

三門總禮

按照《普賢行願品》的偈頌,依次開展七支供養的內容。「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師子,我以清淨身語意,一切遍禮盡無餘。」這一偈是三門總禮,在前文已做過說明。
 

身禮敬


普賢行願威神力,普現一切如來前,一身復現剎塵身,一一遍禮剎塵佛。」這一偈說明身禮敬。觀想禮敬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並觀想自己化現無數的身體去做禮敬。


意禮敬


於一塵中塵數佛,各處菩薩眾會中,無盡法界塵亦然,深信諸佛皆充滿。」這一偈說明意禮敬。最後一句的「信」,藏文的原字是「勝解」,不只要如此觀想,重點是生起信心。生起信心的對境是佛與周圍的眷屬;而若按照經文的用字「於一塵中塵數佛,各處菩薩眾會中」,則是在每個微塵上,有著與粗細微塵數等量的諸佛,而且周圍有菩薩等眷屬圍繞,對這樣的對境去禮敬。「無盡法界塵亦然,深信諸佛皆充滿」,這段話的意思是,佛遍滿一切處,並透過憶念佛功德,對遍滿一切處的佛生起信心,這樣做就成了意禮敬。

一般而言,我們要生信的對象是佛與菩薩。那麼,為了對他們生起信心,我們該做什麼呢?必須思惟佛的功德,包括佛的身功德、語功德、意功德、斷功德、事業功德等等。或是透過較容易的方式,閱讀佛的傳記,內心回憶這些內容,在回憶時若內心感到歡喜、信心與恭敬,就成了意禮敬。一般而言是如此。但現在偈頌說「於一塵中塵數佛,各處菩薩眾會中」,從某方面來說,這段話要表達的意思是佛身遍一切。然而這件事,別說是外道徒,佛教徒中的毗婆沙宗、經部宗等下部宗義論師的內心也完全無法接受。

說佛身遍一切的理由是什麼呢?因為一旦成佛,意就遍一切;在意遍一切的同時,語也遍一切,事業也遍一切,所以佛遍一切處,無論哪裡都有佛。對於這件事,要真正在內心接受是很困難的,很難相信。

即使從小乘經典的角度談神通,他們認為成就者在展現神通時,速度有很大的快慢差別,他們用了很多譬喻說明,包括如箭一樣、如光一樣等,而佛的神通則是像意念一樣快。他們找不到其他的譬喻可以用,就直接說「與意念一樣快」。例如想著「麥克羅甘吉」時,心就到了麥克羅甘吉了,一點都不費力。就像這樣,才一動念,佛就到了他動念之處。以下,把這件事探討得再仔細一些。小乘經典會這樣說,是因為這是他們用現量成立的。例如佛明明在離某處有一個月腳程的地方,但他們只要心裡迎請佛,佛就馬上來到自己面前,所以「如同意念一樣快」這種描述,是他們的經歷可以成立之事。然而,為何佛的神通可以如同意念一樣快,要他們解釋就有點困難了。

但若依據大乘的見地解釋,佛身遍一切處,任何時候都在,而且每個人會看到與自己的業相順的樣貌。以導師世尊來講,他一直在,若現在我們親見釋迦牟尼佛的業醒覺,就會清楚看到他。不要把他想成跟我們一樣有著粗分的身體,必須從某處移動到我們面前,我們才能看到他,不是這樣的。

例如,在《般若八千頌》的常啼菩薩品提到,常啼菩薩要去尋找上師,他聽到有聲音跟他說:「你往東方走,就能遇到前世與你有業緣的師長,他會對你開示佛法。」雖然得到了這樣的授記,但往東方要走多遠、要走到哪個國家……等他都不知道,所以他走著走著,不知該如何繼續,就哭得很傷心。就在那時,他親見很多尊佛,一一指示他朝東方走大約多遠的距離,接著會到達某某城市,那裡有法勇菩薩居住……如此把詳細的情況跟常啼菩薩說。而這些佛的出現是三摩地的顯相,之後這些佛又全都消散。那時,他心裡現起一個問題:「這些佛是從何而來?又要往哪裡去?」後來,當他親見法勇菩薩時,最初提出的就是這些問題。常啼菩薩跟法勇菩薩描述自己的遭遇後,他問:「那些佛是從哪裡來的?又要往哪裡去呢?」

法勇菩薩的回答我不是很懂,但他的回答中有這樣提到,由於佛的福德與智慧二資糧都已究竟圓滿,所以佛的事業可以任運無勤力進入。由於佛的身語意可以任運無勤力進入,所以,所化機的順緣何時具備,佛就在那個剎那顯現出來;而佛所要成辦的事業何時完成,就在那個剎那消散。就只是這樣而已;但若從基本上來說,佛是任何時候都一直在的。

同樣地,談到無量光佛,我們會說他現居於極樂淨土,而極樂淨土離我們的距離非常遙遠,既無法用文字形容,也無法用任何衡量外在物質的方法測量。然而,無量光佛的光周遍一切世間,包括我們現在所在之處,都有無量光佛的光。只要我們尚未生起信心,沒有累積福德,就無法被佛光照到。否則,一旦被佛光照到,我們的心續很快就會進步,就能展現能力。

然而,要能被佛光照注,我們必須自行創造條件。只要我們能在無量光佛面前聽法的業成熟,我們就會聽到無量光佛說法的聲音,不一定要移動身體到哪裡去才行。所以,即使以小乘經典為根據來說,佛陀在說法時,無論周圍的眷屬有多少,坐在前面與後面的聽者,聽到的音量都是一樣的。因為事實上佛語遍一切,只要自己的業清淨,佛語就任運無勤力地顯現。

目犍連尊者曾經想要測量佛陀的聲音可以傳到多遠。在佛陀說法的場合,他發覺自己無論離佛陀多遠,聽到的音量都是一樣的,他雖然愈離愈遠,聽到聲音大小還是一樣,到後來他就展現神通,到了他方世界,由於他與佛陀的業緣,使得他即使離開了娑婆世界,依舊能聽到佛陀的聲音,而且音量相同。於是他再展現神通,越過一個又一個世界,走了非常非常遠,依然聽到音量相同的佛陀說法的聲音。他最後到達的那個世界,那裡的人身形巨大,同樣也有出家人,這些出家人的衣著與我們這裡的很相似。目犍連尊者身上也穿著法衣,到了那裡之後,那裡的出家人把目犍連尊者放在手指上,一個傳一個,大家都覺得很新奇,所以把目犍連尊者放在手指上傳著看。

那個世間有佛住世,佛對大家說:「雖然這位比丘的身形看起來很小,但各位不可以小看他。他是在娑婆世界住世的釋迦牟尼佛的弟子中,神通第一的比丘。」目犍連尊者從這尊佛的話中,知道在場有些比丘有一點瞧不起自己。為了消除這種想法,目犍連尊者便展現神通,讓自己的身體大到遍蓋了那整個世間。接著他收回神通,來到那尊佛面前。佛問:「你為何來這裡?」目犍連尊者把自己為何來到這裡的因緣向佛稟告後,佛對他說:「你根本沒有能力測量佛語能傳到多遠,因為事實是,佛語遍一切。而你能來到這裡,不是單靠你的神通,而是佛知道你想測量佛語能傳多遠,便加持了你,使得你的神通能力有辦法來到此處。」為何這麼說呢?因為目犍連尊者根本也不知道自己到底飛了多遠。佛說:「若是靠著你自己的神通力而來,你一定知道自己到底飛了多遠。若你想回去,唯有靠著向釋迦牟尼佛祈請,否則回不去。」目犍連尊者便向釋迦牟尼佛祈求,接著便成功返回靈鳩山佛陀說法的地方。

從這段歷史,可以看到佛的身語意周遍。如同之前提過,不一定要迎請資糧田,只要自己有信心、恭敬心,佛一向都在我們身邊。至於我們會看見哪一種行相的佛,與自己的福德、個性、勝解、過去生的習氣、身體狀況有關,我們會見到與我們各自狀態相順行相的佛。以這個事實為基礎,可以知道自己的善知識的確可以是佛。我們無法提出理由說「我的善知識一定是佛」,但同樣也無法提出理由說「我的善知識一定不是佛」,因此而說「我的善知識可以是佛」。因為佛周遍住於一切,他無時無刻都清楚看到我的狀態,看到我在做些什麼,所以他的確可以展現出與我的業緣相順的行相。修依師的人會透過這樣的理路,訓練對上師的信心。

對於佛的身語意周遍,一般而言我們內心很難接納,但是,若好好學習中觀、現觀、《釋量論》,而且好好學習理路,就會知道這件事情是可以用理由清楚解釋的。其中最難的,比理解身語意周遍更難的是「於一塵中塵數佛」這個概念。若只是約略地談,或許尚可接受,但若要很認真地去弄清楚,實在是很困難的事。這句話說的是,在一個微塵中,有一切諸佛,若說佛身周遍一切,則說在一個微塵中有佛,這似乎還好;但要說在一個微塵上有一切諸佛與菩薩及菩薩,而且若業清淨就能見得到,要在內心真正接納這個概念,真的很不容易。

若要在內心真正接納這件事,必須學習密續;而且若只學密續的事部與行部不夠,必須學習無上瑜伽部的續論,透徹了解密續運作的道理。唯有透過這個方法,才能以理由把這整件事情弄清楚。也就是說,懂得無上瑜伽續的內容,就有能力用理由解釋。

即使只從小乘經典來看,他們會說大聲聞有神通,而且必須透過神通去看才能了知,例如「某人在想什麼」、「某人現在在哪裡」等情況,若用神通去看就會知道,但若沒用神通去看就不會知道。但佛的神通則不同,不必刻意去看,立即就能知道。

小乘經典說到:「假使大海潮,或失於期限,佛於所化者,濟度不過時。」一般而言,大海的潮汐非常準時,但偶爾也可能出現些微的不準時;然而,所化機的相續一旦成熟,佛卻絕不可能由於別的事情耽擱,導致晚到幾分鐘或幾小時去為他說法。

小乘經典很清楚有上述記載,然而,若要辯論則很困難。例如,以釋迦牟尼佛為例,根據小乘宗義的主張,當釋迦牟尼佛在印度說法時,同一時間在西藏或其他地方的所化機的相續成熟,是否有可能?當然有可能。在印度之外的西藏或其他地方,追隨佛陀學習的有情,當然有可能在佛陀於印度說法之時相續成熟。但在那時,佛陀人在印度,在他尚未結束那一場講法之前,他就無法動身到其他地方,這樣一來,小乘宗義的主張與剛才那段小乘經典寫的內容就矛盾了。

若從大乘的角度解釋,或依據大乘四聖諦來解釋──比起一般四聖諦,大乘四聖諦品質更優、更深細,透過大乘四聖諦來解釋,就能成立剛才說的身語意周遍,也能毫無困難地清楚說明剛才的情況。佛在印度說法的同時,若在西藏的所化機相續成熟,佛的身就會在彼處顯現,他的語也就到了,佛的身並不是血肉之軀。

所以,小乘經典說的某一類事情若要解釋,若沒有學習大乘經論就無法解釋;同樣地,大乘經典所說的某些內容,若真的要用理由解釋,沒有學習密乘典籍就無法解釋。就像這樣,當程度愈來愈高時,就需要這樣漸次增進,到了最高的程度,除非對於密乘說的雙運有一定的理解,否則無法真正完全用理路去解釋。

總之,就算無法完全用理由解釋,也可以依靠經論為根據,相信諸佛菩薩任何時候都在身邊,以這樣的相信而去禮敬、供養等。

 

語禮敬


接下來的偈頌是「各以一切音聲海,普出無盡妙言辭,盡於未來一切劫,讚佛甚深功德海。」這首偈頌主要的意思是禮讚佛的功德。由於佛的功德無量,所以這些禮讚也無盡。做禮讚時,就像身禮敬可以化現無數的身去禮敬一樣,可以觀想化現無數的身,並觀想每一個身都有很多頭,一起唱誦禮讚文。若能這樣觀想,能累積更多的福德。若你的聲音很好,知道如何透過旋律去唱頌這些禮讚文,可以一邊思惟禮讚文的意義,一邊如此讚頌,這樣做是語禮敬。若是禮讚釋迦牟尼佛,可以唱頌《三時讚》、《緣起讚》這些禮讚文。

以上是身語意三門禮敬。

※  重點整理
  • 身禮敬是觀想自己化現無數身體去禮敬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意禮敬則是觀想在每個微塵中都有無數諸佛菩薩圍繞,透過憶念佛功德、閱讀佛傳記等方式,對遍滿一切處的佛生起信心與恭敬。
  • 佛成就後意遍一切處,同時語與事業也遍一切處。佛身並非血肉之軀,而是任運無勤力顯現,當所化機業緣成熟時佛就會顯現,完成度化事業後即消散,但佛本身任何時候都一直存在。
  • 小乘與大乘對佛神通的理解不同。小乘認為佛神通速度如意念般快,但無法解釋原理。大乘則認為佛身語意周遍,不需移動就能同時在各處度化眾生。目犍連尊者測試佛語範圍的故事證明了佛語遍一切的事實。
  • 善知識可能是佛的理論基礎:由於佛周遍住於一切,隨時清楚眾生狀態,能展現與眾生業緣相順的行相。我們無法證明善知識一定是佛,但也無法證明一定不是佛,因此修依師者透過此理路訓練對上師的信心。
  • 透過唱誦《三時讚》、《緣起讚》等禮讚文來讚頌佛功德,觀想化現無數身體,每個身體都有很多頭一起唱誦。若能邊思惟禮讚文意義邊以旋律唱頌,就是語禮敬的修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