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課-【七支供養:供養】(二)供養的其他說明

佛涅槃前後供養,得福無差別
 

若以高標準或根據事實來說,只是我們看不到而已,但只要我們一動念想要供養,諸佛菩薩就已來到我們面前,這是非常確定的事實。他們任何時候都在觀視著我們,對我們又非常慈愛。

若由於內心無法胸納或不相信上述事實,可以這樣想:佛經說,在釋迦牟尼佛示現涅槃之前或之後供養,只要自己的信心足夠,所得到的福德沒有差別。這段文的出處是《大般涅槃經》:「阿難問佛,若佛現在,若復有人,以金銀、七寶、房舍、殿堂、妻子、奴婢、衣服、飲食一切樂具,深心恭敬,禮拜供養如來。佛涅槃後,若復有人,以金銀、七寶、妻妾、奴婢、衣服、飲食、一切樂具供養如來形象,深心恭敬,禮拜供養。 世尊,如是二人,深心供養,所得福德,何者為多。佛告阿難,如是二人,皆以深心供養,所得福德,其福無異。何以故,雖佛滅後,法身常存,是以深心供養,其福正等。」只要供養時的信心相同,則在佛涅槃後供養佛,與佛在世時供養佛,這兩種供養沒有差別。尤其,供養佛能成為解脫之因;其他善行若沒有出離心、菩提心、證空慧攝持,很難成為解脫之因。

瞋心雖會毀壞善根,但由於這樣的善根無邊,不必擔心它會被連根毀壞,但它會因為瞋心而減少。所謂瞋心壞善根,有幾種不同的毀壞方式,連根毀壞是一種,使之減少是一種。所以,依於福田力而累積的善根,會因為被瞋心毀壞而減少,但若瞋的對象是菩薩,由於這樣的罪業很重,就有可能會把依於福田力而造的善根連根毀壞。但若瞋的對象是一般人,會把善根連根毀壞嗎?我感到懷疑,因為瞋這一方的力量是有限的,但累積的善則是無限的。

總之,串習是很重要的事,若沒有養成供養的習慣,機會就會這麼白白地過去了;不如就是開始去做,即使只是每天以玻璃杯供養一杯水,就從這裡開始,成為每天固定都做的事。雖然有時有好的動機,有時沒有好的動機,這也沒關係,在沒有特別動機之下供養,同樣也累積到福德。尤其若有好的動機,有好好祈願,那就更不用說了。對獨覺供養並好好祈願,感得的果是來生能親見佛,這在很多歷史都可以見到這樣的記載。

 

供養的動機


供養的時候,若能以清淨的意樂供養,這供養將成為偉大的供養;供養的對象由於是上師三寶這樣的福田,這供養也會成為偉大的供養;再加上若內心的想法是「請一切佛受用」而供養,就能得到供養一切佛的利益。同樣地,即使只供養一尊佛,若想著「這尊佛具有的法性,與其他佛具有的法性是一樣的」,如此在思惟空性的情況下供養一尊佛,便能獲得供養一切佛的利益。禮拜也是如此。

在禮讚佛時,觀想自己變化出很多身體,即使自己的嗓音並不悅耳,也觀想自己發出悅耳的聲音,這樣會得到更多的利益。禮拜時也是如此,觀想自己變化出很多身體而做禮拜,可以獲得更多的利益。經典是這麼說的。

 

結合布施修供養


現在雖然在談的是供養,但同樣地,經典說到也可以用意念化現的方式做布施。布施可以直接布施,或是意緣化現出各種各樣的物品,布施給六趣眾生,透過這樣的方式訓練捨心,一樣能夠增長心的能力,未來便會有能力真正如此布施給六趣眾生。

這樣做的時候,可以與供養結合而做,向上供養三寶後,接著想:「同樣地,堪能成佛的有情、對自己有恩的一切如母有情,總之一切有情,也請您們享用。」以上,若是按照《上師供養法》進行,全都包括在其中,除了向上供養上師三寶,也有向下布施一切有情。做內供也是如此,向上請上師、本尊、三寶、護法……等享用,也向下請一切有情享用。所以,一切有情也都是供養的對境。

 

供養物的處理


那麼,供養物在撤供之後,我們自己可以吃嗎?這個問題也涉及「是否構成劫奪三寶物」的爭議,對此,日宗仁波切的回答是可以吃。這些供養物已經獻給三寶,若能以「這是三寶賜給我的加持物」的想法來受用,這樣是可以的。

雖然一般而言可以吃,但我想,不食用可能比較好,可以送給別人吃,若送不出去就扔掉也可以。但說扔掉,大家可能會覺得可惜。是的,會覺得可惜,別人會說可惜,我們自己也會覺得可惜,尤其看在不懂供養可以累積福德的人眼中,這種行為是在浪費食物,供燈是在浪費酥油、浪費錢。供養牛奶,撤供之後竟然把牛奶倒掉,更是極為浪費的行為。一般人為何會有這種反應呢?因為大家對於「這些物質能帶來幫助、是有益的」一事是相信的,是知道的;但對於內心的運作方式以及這樣做能帶來的利益大小,腦子裡沒有這些概念。別說是完全沒有概念的人,連平常嘴上常說著業果的人,內心深處若沒有真正對業果的信心,若對於業果的理解並未進到內心最深處,則他守護業果的心與對業果的看重度便相對薄弱,但外在物質的重要性他是知道而且相信的,所以會有這種反應。

我認為「最好不要食用供品」的主要原因是,一般而言,撤供的供品是可以拿來吃的,但是,吃一次、吃兩次,漸漸養成習慣,到後來我們供養時就會看自己喜歡吃什麼就供什麼,一旦變成這樣就完了,這供養物變成是在供養自己了,三寶不是我們供養的對境,而是供養的藉口,說是供佛,其實只是請佛幫我們暫時保管一下,覺得反正他們也不吃,是自己要吃的。供養的所緣會變成是自己。若沒有以上這種危險,則供養之後自己吃是可以的;但如果內心有犯上述這種錯誤,則撤供之後最好是送給別人受用,若沒有對象可以送,直接倒掉或丟掉,不必太去算計是否糟蹋食物,因為相較之下,糟蹋自己的心是更嚴重的事。

※ 重點整理
  • 佛在世與涅槃後供養:依《大般涅槃經》,只要信心清淨,二者所得福德無差別,因法身常住。
  • 供養應成為習慣,即使每天只供一杯水,也能累積無量福德。
  • 清淨意樂與觀想「供養一切佛」能使利益增上;禮拜、禮讚皆可透過觀想增益功德。
  • 撤供後的供品可以食用,但必須防止心態偏差;若轉成「供養自己」就失去意義,因此最好送人或倒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