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課-【七支供養:供養】(四)與供養有關的故事

(一)清淨意樂勝於供物表相


供養的時候,即使自己很窮困,沒有什麼好東西可以供養,也不必因此覺得「我的供養物很差」,凡是自己有的,只要以清淨的意樂供養,諸佛菩薩接受時,他們受用到的一定是非常殊妙的東西,而不是像我們受用的物質如此不淨。我們供養我們能供養的,他們則會由於他們的福德而收到品質極好的供養物。尤其透過加持,就更不用說了。即使沒有透過加持,只要一到他們那裡,供養物都會變得品質極好。佛的東西再優質,到了我們面前,也會變成別的樣子,這是福德的差別。

一般常聽到的譬喻是,同樣的一杯液體,餓鬼要麼看不到,要麼看成膿血;天人則看成甘露,人則看成水。就像這樣,由於福德不同,所見也會不同。在諸佛菩薩面前,所有的受用物都是甘露。

以下這件事,主要是釋迦牟尼佛為了利益有情,如此加持而發生的事,否則他本人是沒有這種需要的。這個故事很長,我就簡短地說。有一次,佛陀到了某個地方,沒有化緣到任何飲食,不得不食用馬的食物,也就是馬麥。

當時,由於國王制定了一個法令,制止大眾供僧,有一位來自外國的馬商,因不受該法律約束,雖然沒有攜帶供人食用的食物,但他帶有給馬吃的馬麥。於是,他將馬麥分為兩份,一份供養佛陀,另一份供養僧眾。阿難把拿到的馬麥去殼,一邊處理一邊掉眼淚,他想著:「世尊竟然要吃這樣的東西。」心裡很難受。佛陀知道之後,就把自己的食物分了一點給阿難吃,阿難一吃,領受到了從未吃過的美味,由於感到無比滿足,七天之內完全不必再進食。就像《現觀莊嚴論》第九品說的「非勝現勝味」,總之,任何供養物到了諸佛菩薩面前,都會變得非常圓滿。總之,無論自己現在能供養的物品是什麼,只要以清淨意樂供養就可以了。

 

(二)惡業的轉機


再講一個故事,雖然有點離題了。有一位比丘,他是一個不會口渴的人,因為就算到沒水的地方,只要他想喝水,他的口中自然就會有水。這是非常奇特的事,有人問佛陀為何會有這樣的事,原來在迦葉佛時代,他曾經也是一位比丘,有一天晚上他起床覺得口很渴,但房裡所有的杯子、水瓶裡都沒有水,他覺得很怪,但因為口太渴了,他就出門到河邊想要取水喝。

到了河邊,發現整條河都乾涸了,他覺得更怪了,平常每天都看到的河,怎麼突然整個乾掉了,他想:「是我弄錯了嗎?怎麼會這樣呢?」為了做記號,他就把自己的披單拿下來,掛在河邊的樹枝上,回到房裡勉強自己躺下去睡。第二天天亮,他再一次跑到河邊,看到河裡有水,披單仍留在河邊的樹上。為何會有這麼奇怪的事呢?原來是他要投生餓鬼的習氣突然間醒覺了。雖然他現在還沒死,但投生餓鬼的業力醒覺,使他像餓鬼那樣,完全看不到水。

為了幫助他消除惡業,佛指派他為僧眾供水。當時,僧眾在用餐時需要有人為他們倒水,佛就把這份工作派給他做。忘了他持續做這件事情多少年,總之在很長的一段時間,他一直為僧眾倒水喝,如此感得了現在這樣的異熟,完全不會口渴。

 

(三)貧者至誠的供養


還有一個歷史故事是,有一個女子從出生開始便穿著一件白衣裳,而且這件衣裳會隨著她的成長逐漸變大。為什麼會這樣呢?她過去曾經非常貧窮,窮到夫妻倆只有一件衣服,出外行乞時,必須輪流出門才行。有一天,一位比丘深信只要能供養佛,即使只能供養一點點,就是在成辦很有意義的大事,所以他到處去跟人這麼說。

比丘來到這對夫妻居住的偏僻鄉村時,他也如此對大眾宣說。夫妻倆在家中透過窗戶聽到比丘的宣講後,兩個人就想要供佛,便從窗戶叫喚那位比丘。比丘問:「有什麼事?」他們說:「我們想供養佛。」比丘說:「你們想供養什麼?」他們說:「我們什麼都沒有,只有一件衣服可以供養。但是這件衣服是我們唯一的衣物,若失去它,我們便無法出門行乞,若不能行乞就會餓死。但如果不供養,我們的貧窮就不會改變。過去因為我們未曾供養,今生才會如此窮困;若今生不供養,來世也會繼續貧窮。」

夫妻兩人仔細地商量後,決定託比丘幫忙供養這件衣服。由於只有一件衣服輪著穿,這衣服從來沒洗過,不但非常髒又很破爛。但這位比丘的悲心很強,他收下這件衣服後就去見佛,將夫妻的名字、處境以及供養的心意稟告佛。當時在場的人還包括國王、大臣等地位極高的人,佛把其他人的供養都放一邊,只收下這件衣服並為他們迴向。國王看著這種情況,心裡有點不舒服,覺得佛陀很奇怪。國王想:「我們供養這麼多好東西他都不在意,卻把那麼髒爛的破衣拿在手上,看得那麼重,真是奇怪。」佛陀知道國王內心所想,便跟大眾說:「在今天的供養中,最殊勝的供養是這件衣服,因為他們兩個除了這件衣服之外,其他什麼都沒有。」

國王聽了之後非常隨喜,便與王妃兩人把自己的衣服託人送給這對乞丐夫妻。這對乞丐夫妻,丈夫被披上國王才能穿的衣服,妻子被披上王妃才能穿的衣服,然後被帶到國王面前,參與這場法會。

 

(四)業果不可思議


佛世時,在那些具有福德者出生時,出現了很多異象;近代恐怕很難看到那些令人感到不可思議的情況。例如,在拉達克有一個胎兒,出生時手上戴著一串念珠,雖然很不可思議,但它的確是事實。既然有可能帶著唸珠出生,則穿著衣服出生當然也是有可能的。

業果非常不可思議。若以負面的例子來說,佛世時,有個人在母胎裡待了六十年才出生。原來他上輩子在某個節慶時,要老師帶他出去玩,老師說:「時間還沒到,你再等一等。」再問老師一次,老師又給了他一樣的回答,後來他很生氣地跟老師說:「你就六十年就待在房間裡吧,我先走了。」他的老師是阿羅漢,那樣做的異熟,使得他在母胎待了六十年。

近代也有一個類似的例子,美國有一位年約六十歲的男子,透過手術從腹中取出了一個胎兒。這個胎兒出生時,頭髮與牙齒全都長全了。研究發現,原來這個胎兒不是在他的腹中新生的,而是他的兄弟。原來,當這名男子還在母胎中時,這個胎兒便已經存在,只是進入了他的身體,隨著他的出生也逐漸發育成長。如果根據這份研究來看,這個胎兒的實際年齡也應該是六十歲了。至於這個胎兒究竟造了什麼樣的業,才會有這樣特殊的情況發生,由於我們現今無法直接請問佛陀,又沒有人跟佛一樣有無礙的神通,就沒有人可以問了。

總之,即便在現代,依舊有一些很不可思議的情況發生。這些現象就跟之前佛世時一樣,只是當時若遇到這類奇特的事件,大家可以直接問佛,由於佛有一切遍智,可以直接回答整件事情的前因後果;現在只是沒有可以這樣回答我們,但仍有很多不可思議的事情在發生著。

有一位懷孕八個月的孕婦,在一場車禍中,由於強烈的撞擊力道,她的腹部被撕裂,胎兒被拋出母體。這位孕婦與駕駛人都沒有活下來,但那個胎兒不但活了下來,而且順利長大。想想看,在那樣的情況下,這孩子竟然能存活,真的很不可思議。

 

(五)一念怨心與懺悔供養的果報


談到業果時,有時真的會讓人覺得完全無法解釋。同樣地,供養也是如此。所做的供養很小,但未來感果時,卻可能感得極大的果報。同樣地,造惡業時一點也不辛苦,很容易就完成了,例如對人說一句粗惡語一點也不辛苦,但未來在承受這個惡業的果報時,卻要經歷極大的痛苦。

有一個大家可能很常聽到的歷史,由於多數人都知道,所以我就不完整地陳述了。波斯匿王有一次經過某地,聽到一陣非常美妙的聲音。這聲音來自一位比丘,他用唱誦的方式禮讚佛陀,由於聲音極為悅耳,不僅吸引人類,連所有的象、馬都屏息聆聽。波斯匿王見到釋迦牟尼佛後,向佛陀稟白剛才發生的事,並且跟佛陀說:「我想親見這位比丘。」佛陀問:「你要供養他什麼?」波斯匿王說了自己要供養比丘多少的財物後,佛陀說:「那我們先約定好,你見了他之後,不可失信。」波斯匿王見到比丘,由於這位比丘外貌非常醜陋,波斯匿王很驚訝,但由於剛才已承諾要供養他,只好依約供養。波斯匿王進一步向陀佛請示,為何這位比丘的長相如此其貌不揚,但聲音卻如此的美妙。

原來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菩薩國王要建造一座極大的佛塔。那時,這位比丘是其中一位重要的監工,對於要建造這麼大的佛塔,他心裡埋怨道:「造這麼大的塔,哪有可能完工!」後來國王用盡各種方法,半哄半騙地讓他繼續做,完成了佛塔的建造工程。這位監工見到蓋好的佛塔無比莊嚴,為自己先前在造塔時心裡埋怨與找麻煩的態度深感懺悔,於是把他監工所得到的錢全都拿出來,打造了一支金鈴懸掛在佛塔上供養佛塔,並且發願:「我造塔時種種懶惰的作為,來世感果時,願我容貌極醜陋;對佛塔供養金鈴,來世感果時,願我音聲極悅耳。」

其實這正是「過去所造業,今生如是果」的寫照。無論是造善或造惡,若其結果都是由造物主決定要給什麼,就跟給錢一樣,則造物主給什麼都可以;但並不是如此。由於是依於業果運作的道理,造了什麼業,就會得到與之相順的果。例如,依於供香而得到該有的果,依於供養食物而得到該有的果。所以,供養香、花等不同的供養物,會有不同的利益,由於造業的方式不同,而感得不同的果。

 

(六)依福田力成就善果


即使動機不好,例如,有個人非常吝嗇,當時他居住的地方周圍都是佛教徒,在某個節日,大家都去寺院拜佛,並且都會帶著香去供養。雖然他不想去,但又怕別人用異樣的眼光看他,所以只好跟著去,並且非常捨不得地掏錢買了最劣質的香去供養。由於他一直很吝嗇,來世投生為餓鬼,雖然是餓鬼,卻是神通能力很強的餓鬼。他在當地示現很多神通,所以大家把他視為天神,在當地的市中心蓋了神殿,這座神殿香火鼎盛,供香的人絡繹不絕,這是他過去生供香帶來的果報。

當時他供香時並未帶著好的動機,他的動機就只是世間八法,既沒有信心,也沒有捨心,但依於福田力種下的善根,感得這樣的果報。所以,即使沒有好的動機,這樣的供養依舊能帶來利益。在佛世的時候,有很多這一類得到很好果報的例子,他們幾乎都是在非常久遠以前,例如在迦葉佛乃至更早的佛住世時造下善業而感得的果。同樣地,現在造下善業的人,未來在某一時,例如在彌勒尊佛來到這個世間時,也會感得極好的果報而讓當時的人感到極不可思議。


※  重點摘要:
  • 即使貧困所供不淨,佛菩薩所受皆成甘露;供養在於心意,不在供品表相。
  • 即使動機不淨,吝嗇人供香仍感神通與廣大供養果,顯示福田力的加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