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課─【七支供養:隨喜】(一)如何隨喜自己

隨喜的意思是,對於自己與他人所造的善修歡喜心。一一思惟自己成辦的善,想著:「我有機會做這些善,真是太好了!」如此隨喜自己的善,能讓這些善大幅增長。同樣地,若對惡業生起隨喜之心,也會讓這些惡大幅增長。

要注意的是,若由於「我造了這些善」這個想法而生起慢心,或想要對別人炫耀,這樣不行;但若只是為自己能做這些善而修歡喜,能使善業大幅增長。

所以我想,用以下的方法可能比較好。我們能造每一個善,都要依靠很多緣才能完成。例如,就我個人的情況來說,若我能用良善的動機跟你們一起討論佛法,則我可以得到無量的福德。然而,若我直接隨喜這樣的善,可能會生起一種想跟別人炫耀的心,由於有這種危險,所以不如去思惟成辦這種善的眾多因緣。

例如,我能跟大家說這些佛法內容,不是我天生具備這樣的能力,更不是靠著我個人用力思惟而做到的,而是依靠撰寫經論的佛陀與祖師,透過閱讀經論才知道的。而看了之後知道經論在說什麼,靠的也不是我自己的能力,而是師長反覆教導,包括道次第與修心教授等等。而老師教導後,我能得到理解,靠的也不是我自己的能力,而是寺院的每位師長逐字逐句的引導與解釋。而我能遇到寺院的這些師長,靠的也不是我的能力,而是靠著之前策秋林寺的堪布不停地耳提面命,叮囑我必須去三大寺學習,我才有機會去三大寺。而我能得到策秋林寺堪布的叮囑,靠的也不是我的能力,而是我哥哥圖滇汪傑格西帶我到這裡,我才有這個機會。

經過這些思惟,很清楚可以看到,在成辦善業的整個過程中,沒有任何一項是單憑我自己完成,都是依靠上師、法友、父母等非常多的因緣,今天我才有辦法成辦這個善。
以上是學識的部份。而學識的所依,包括成辦學識的當時,以及現在跟大家說話的這一刻,都必須依賴這個身體;若沒有身體就做不到。為了滋養這個身體,所需的食物從哪裡來?必須依靠寺院提供的份例,亦即靠著施主的布施。以目前直接的情況來說是如此,我是靠著施主的布施來養活這個身體。

我吃下施主布施的食物,身體吸收其營養,於是我才擁有一個能運作、能活動的身體。所以,從施主到廚師,都是我的恩人。至於採買者,他們的確也為我付出。除非我的個性下流,否則只要肯思惟,也會稍微感受到他們對自己的恩。

除了那些直接與衣食有關的人,也許我們不會特別覺得其他與自己待在同一寺院的其他法師對自己有恩。然而,若整座寺院只有我一個僧人,則不會有施主,也不會有廚師與總管,他們也不可能只為我一個人服務。所以,我是依賴僧眾才能有寺院提供的份例來滋養身體。

再以在寺院的學習來說,表面上看,我似乎只依賴老師,跟周圍其他人似乎都無關的樣子,但事實上,正是因為有僧團,我才得以有這樣的學習機會。若寺院僅有我一人,要老師專門為我而開一個班,這應該很困難。所以,我能成辦任何一個善行,在每一個細節之中都必須觀待很多其他有情才行。

不過,我們可能會這樣想,例如提到廚師對我們有恩,有人可能會想:「他哪裡對我有恩?寺院付他薪水,他才來幫我們煮飯。」但其實不管有沒有付他薪水,只要他不來,寺院的法師就必須派一個人下廚,否則大家就會沒飯吃;萬一派了非常不會煮飯的法師掌廚,那頓飯可能會變得非常難以下咽。所以,能有一餐可以好好吞下肚的食物,是廚師的恩。

這樣仔細推算下來就會知道,自己之所以能造善,是依賴其他有情的恩才能成辦。無論是上師三寶的恩,還是有情的恩,都可以思惟:「正是靠著他們的恩,我才有機會可以造這樣的善。」這樣思惟既是在修隨喜,也可以壓伏慢心。否則,在沒有念恩的狀態下隨喜自己的善,有時可能會生起「我蠻厲害」這種感覺。如果在隨喜自己的善時,不會出現這種問題,直接隨喜自己的善行也是可以的。對於今生已成辦的善修隨喜,有助於你未來若有機會再造善時,會感到非常歡喜。

同樣地,也要對自己前世曾經造善去修隨喜。因為,如果前輩子沒有好好持守任何一戒,這輩子不會得到人身。試想,如果這輩子沒有拿到人的身體,又會是什麼樣的處境?因為有貪,所以我一定會投生,如果拿到的不是人身,則我現在一定是在惡趣中。這樣說來,現在我之所以不必領受惡趣苦,靠的是我現在拿到的是人身,這表示我過去一定有好好地做了該做的事,一定至少有持了一戒。

而且我不止投生為人,我還值遇了佛陀教法,更值遇了善知識,這表示我過去真的做得非常不錯。要隨喜過去自己曾經做得這麼不錯,想著:「真好啊!我以前做了這些!」雖然無法清楚描述自己過去到底造了哪些善行,無法具體指出在前世的哪一年、何種情況下造了哪種善,但曾經造善的證據非常明確,就像「前世曾造何種業,視今生身便可知;來世將得何種身,視今生心便可知」說的,前輩子我們曾經做得很好,只要看現在得到的身就可以知道了。所以可以這樣想:「我以前做得真不錯,若以前沒有那樣做,現在這些好事就不會發生,所以我以前做得真好!」

若是出家人,可以這樣隨喜自己:「若當初問我『要不要出家』時,我沒有下定決心回答『我要出家』,那麼今天我就不會擁有像現在這樣的學法機會。回想當時,我能回答『要出家』,真是太好了。」如此一一隨喜。從會寫字開始,如此一一回想並一一隨喜。

※  重點整理
  • 隨喜是對自己與他人所造的善修歡喜心,能使善業大幅增長。但需注意不可因「我造了善」而生慢心或想炫耀,應單純為能做善而歡喜。同樣地,對惡業生隨喜也會使惡業增長,需謹慎。
  • 成辦任何善業都依賴眾多因緣,包括佛陀祖師的經論、師長的教導、寺院法師、父母、施主、廚師等。應思惟「靠著他們的恩,我才能造這善」,如此既修隨喜又可壓伏慢心,避免生起「我很厲害」的想法。
  • 一一思惟自己成辦的善,想著「我有機會做這些善真是太好了」。對今生已成辦的善修隨喜,有助於未來再有機會造善時會感到非常歡喜,形成良性循環。
  •  前世若未持守任何一戒,今生不會得人身。能投生為人、值遇佛法與善知識,證明前世造善甚多。雖無法具體描述前世造何善,但從今生所得身份可知「前世做得真不錯」,應為此修隨喜。
  • 出家人可隨喜當初決定出家的抉擇,因為若當時未下定決心,今天就不會有現在的學法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