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目錄
CATEGORIES
    - 
        	主要課程
                    	- 2006《略論》奢摩他
- 2007加行六法
- 2007四聖諦初探
- 2007道次第實修綱要
- 2008前後世
- 2008業果
- 2008道次第概說
- 2008依師軌理
- 2008四聖諦再探
- 2009隨念佛功德
- 2010大乘不共四聖諦
- 2011宗義-外道與毗婆沙宗
- 2012道次第抉擇與辨析
- 2012功德之本頌
- 2013慈愛的實修
- 2014釋量論第二品
- 2015中觀見地
- 2016緣起見無害行
- 2016《現觀》四聖諦
- 2016三主要道
- 2017如意牟尼夢語
- 2017四法印(汪傑格西)
- 2017四法印(悲桑格西)
- 2017《略論》與道次第實修(上)
- 2018《略論》與道次第實修(下)
- 2018空性概說
- 2019父母瑜伽
- 2022空性自習指導
- 2023給病中的你
 
- 開示彙編
- 主題釋疑
- 請問悲桑老師
- 請法團析釋
- 經論選讀
- 好文選讀
- 演講、談話與請益集
- 悲桑格西的佛法教室
第41課─【七支供養:隨喜】(二)如何隨喜他人
	隨喜自己的善能使已有的善增長;隨喜其他有情的善,則能累積非常多的新福德,而且是用很強的方式累積福德。之前提過一個歷史記載,比起施主本人,那位隨喜施主的乞丐累積了更大的福德。
關於這部份,還有一個公案。過去有一位富有的施主,他邀請僧眾到家中供養,他準備了千供,包括千份薈供、千盞燈……等為豐盛的供養物,自己則穿上華麗的衣服,手持很莊嚴的香迎請僧眾入場。當時,一位負責幫僧眾倒茶的雜役,在這樣盛大的場合邊工作邊想:「如果我也有這麼多錢,就能像這位施主一樣做這樣的豐盛供養。」
他非常隨喜這位施主,雖然很窮,但他還是勉強湊出了一點點錢,供養佛像一盞油燈,結果佛像竟開口說話了。施主看到非常生氣,他想:「我供養了這麼多,佛像什麼都沒說;結果竟然對這個如乞丐般樣的雜役開口說話。」他愈想愈氣,就用刀把佛像劃出一道傷痕。這個故事與之前提到的公案很相似。雜役的隨喜心很清淨,但施主的供養卻摻雜了世間八風。
隨喜可以讓福德大幅增長。宗喀巴大師在《證道歌》提到:「少勤能集廣資糧,隨喜善業為最上。」即使只生起一剎那的隨喜心,都能強力累積福德。過去祖師大德也說,躺著也能累積很大的善,方法就是修隨喜。只要心是在修隨喜,即便只是躺著,也能輕鬆地累積偉大的善。尤其,我們自己其實沒能力累積很偉大的善,但若能對那些成辦偉大善行的人,好好地隨喜他們的善,便能獲得他們福德的一半,甚至相等的福德。因此,祖師們極為強調修隨喜的重要性。
隨喜的對境,最好的是五種補特伽羅的善,包括:佛、菩薩、獨覺、有學聲聞、無學聲聞等的善。若要隨喜他們的善,就需要了解地道的建立。如果能深入理解地道,就能明白聲聞有學、聲聞無學、獨覺是如何成辦他們的善行,菩薩如何進行實修以及利他,佛陀在成佛後又是如何廣利有情。知道這些內容後,心想:「他們的善真的太好了。」,如此修隨喜。《普賢行願品》說到:「十方一切諸眾生,二乘有學及無學,一切如來與菩薩,所有功德皆隨喜。」如果對照藏文偈頌,隨喜的對象不只剛才提到的五種對境,還包括一切眾生的福德。無論哪個有情造的善,我都隨喜。
別人造善、做得很好時,若心生嫉妒,自己的福德便會衰退;若隨喜他,自己的善則會大幅增長。由此可見,懂不懂得該如何做,對自己會有很大的影響。
以稍微高的標準來做,若能知道佛與菩薩的功德與所做的一切,便能更好地隨喜他們;若做不到這樣,至少可以閱讀佛菩薩與祖師大德的傳記,無論是閱讀或聽聞他們的事跡時,內心生起「真是太好了」的想法,就是在修隨喜。特別是,聽聞或閱讀佛的功德與傳記時,可以用兩種方式訓練內心。其一是,在閱讀佛的傳記時,邊讀邊思惟佛的功德,當內心稍微生起信心時,心中想:「我皈依這樣的佛。」如此訓練皈依。其二是,在閱讀佛的功德與傳記時,心裡祈願:「願我也能獲得這樣的佛果。」這樣便是在訓練欲求菩提。這是不同思考處的差異。
以我個人的情況來說,小時候讀的《賢愚經》、《百業經》這些經典,其中記載了很多案例。例如,有人在之前的迦葉佛、或更之前的拘留孫佛的時代出家,但未能證得阿羅漢果;又或者某些在家人,憑著信心受了居士戒並供養佛,並以自己所造的善發願,希望未來能值遇釋迦牟尼佛的教法。由於這樣的因緣,他們在釋迦牟尼佛時代證得阿羅漢果。這類例子非常多。這些歷史記載基本上是在講業果,其中很多例子都是由於出現特殊事件,某人突然得到阿羅漢果。向佛陀詢問緣由時,佛陀便解釋過去由於如何如何的因緣,所以有現在這樣的結果。我讀到這些內容時,內心生起一個念頭:既然如此,現在我出家並努力累積善業,未來在慈氏彌勒尊佛的時代,我也必定能獲得解脫。
一般而言,能這樣想其實很好,但在這樣的想法中,如果沒有注意,會讓自己種下小乘行者的習氣。若從大乘修心的角度來看,這樣是有點不行的。我們現在累積善根,若僅僅是為了來世自己一人獲得解脫,這雖然一般而言是很好的,但從大乘的角度來看,是有一些過失的。
例如,佛經中常提到,有人因為在過去對佛供養了一盞燈、持守了一條戒,依靠這樣的善根,在釋迦牟尼佛的時代獲得解脫。這是依於佛恩而得到的,並不是隨便對任何人供燈都能成為未來獲得解脫的因。對佛供燈才會有這樣的結果,所以這是佛恩。別說是佛在世時,就算在佛涅槃之後,聞思修他宣說的法,透過傳承受戒、持戒,供一盞燈,禮拜一次,都能成為未來的佛世時獲得解脫的因。從這樣的思惟再想:「成佛就能幫助有情,就能從這樣的利益開始,讓有情獲益,若我也成佛該多好!願我成佛!」若能這樣想,就是種下大乘習氣。用以上的方式稍微調整一下自己的想法,應該會比較好。我是這樣想的。
隨喜一般有情造的善,這在我們日常的見聞中,應該有很多可以隨喜的善。例如,那些受近住戒(八關齋戒)、居士戒、沙彌戒、比丘戒、菩薩戒的人;或是聞思佛法的人,實修佛法的人;又或者是好好布施、持戒、修忍辱、修慈悲心的人,以及無論佛教徒或非佛教徒造善的人,若能誠心誠意地隨喜他們所造的善,每天都能累積很大的福德。
※ 重點整理
                關於這部份,還有一個公案。過去有一位富有的施主,他邀請僧眾到家中供養,他準備了千供,包括千份薈供、千盞燈……等為豐盛的供養物,自己則穿上華麗的衣服,手持很莊嚴的香迎請僧眾入場。當時,一位負責幫僧眾倒茶的雜役,在這樣盛大的場合邊工作邊想:「如果我也有這麼多錢,就能像這位施主一樣做這樣的豐盛供養。」
他非常隨喜這位施主,雖然很窮,但他還是勉強湊出了一點點錢,供養佛像一盞油燈,結果佛像竟開口說話了。施主看到非常生氣,他想:「我供養了這麼多,佛像什麼都沒說;結果竟然對這個如乞丐般樣的雜役開口說話。」他愈想愈氣,就用刀把佛像劃出一道傷痕。這個故事與之前提到的公案很相似。雜役的隨喜心很清淨,但施主的供養卻摻雜了世間八風。
隨喜可以讓福德大幅增長。宗喀巴大師在《證道歌》提到:「少勤能集廣資糧,隨喜善業為最上。」即使只生起一剎那的隨喜心,都能強力累積福德。過去祖師大德也說,躺著也能累積很大的善,方法就是修隨喜。只要心是在修隨喜,即便只是躺著,也能輕鬆地累積偉大的善。尤其,我們自己其實沒能力累積很偉大的善,但若能對那些成辦偉大善行的人,好好地隨喜他們的善,便能獲得他們福德的一半,甚至相等的福德。因此,祖師們極為強調修隨喜的重要性。
隨喜的對境,最好的是五種補特伽羅的善,包括:佛、菩薩、獨覺、有學聲聞、無學聲聞等的善。若要隨喜他們的善,就需要了解地道的建立。如果能深入理解地道,就能明白聲聞有學、聲聞無學、獨覺是如何成辦他們的善行,菩薩如何進行實修以及利他,佛陀在成佛後又是如何廣利有情。知道這些內容後,心想:「他們的善真的太好了。」,如此修隨喜。《普賢行願品》說到:「十方一切諸眾生,二乘有學及無學,一切如來與菩薩,所有功德皆隨喜。」如果對照藏文偈頌,隨喜的對象不只剛才提到的五種對境,還包括一切眾生的福德。無論哪個有情造的善,我都隨喜。
別人造善、做得很好時,若心生嫉妒,自己的福德便會衰退;若隨喜他,自己的善則會大幅增長。由此可見,懂不懂得該如何做,對自己會有很大的影響。
以稍微高的標準來做,若能知道佛與菩薩的功德與所做的一切,便能更好地隨喜他們;若做不到這樣,至少可以閱讀佛菩薩與祖師大德的傳記,無論是閱讀或聽聞他們的事跡時,內心生起「真是太好了」的想法,就是在修隨喜。特別是,聽聞或閱讀佛的功德與傳記時,可以用兩種方式訓練內心。其一是,在閱讀佛的傳記時,邊讀邊思惟佛的功德,當內心稍微生起信心時,心中想:「我皈依這樣的佛。」如此訓練皈依。其二是,在閱讀佛的功德與傳記時,心裡祈願:「願我也能獲得這樣的佛果。」這樣便是在訓練欲求菩提。這是不同思考處的差異。
以我個人的情況來說,小時候讀的《賢愚經》、《百業經》這些經典,其中記載了很多案例。例如,有人在之前的迦葉佛、或更之前的拘留孫佛的時代出家,但未能證得阿羅漢果;又或者某些在家人,憑著信心受了居士戒並供養佛,並以自己所造的善發願,希望未來能值遇釋迦牟尼佛的教法。由於這樣的因緣,他們在釋迦牟尼佛時代證得阿羅漢果。這類例子非常多。這些歷史記載基本上是在講業果,其中很多例子都是由於出現特殊事件,某人突然得到阿羅漢果。向佛陀詢問緣由時,佛陀便解釋過去由於如何如何的因緣,所以有現在這樣的結果。我讀到這些內容時,內心生起一個念頭:既然如此,現在我出家並努力累積善業,未來在慈氏彌勒尊佛的時代,我也必定能獲得解脫。
一般而言,能這樣想其實很好,但在這樣的想法中,如果沒有注意,會讓自己種下小乘行者的習氣。若從大乘修心的角度來看,這樣是有點不行的。我們現在累積善根,若僅僅是為了來世自己一人獲得解脫,這雖然一般而言是很好的,但從大乘的角度來看,是有一些過失的。
例如,佛經中常提到,有人因為在過去對佛供養了一盞燈、持守了一條戒,依靠這樣的善根,在釋迦牟尼佛的時代獲得解脫。這是依於佛恩而得到的,並不是隨便對任何人供燈都能成為未來獲得解脫的因。對佛供燈才會有這樣的結果,所以這是佛恩。別說是佛在世時,就算在佛涅槃之後,聞思修他宣說的法,透過傳承受戒、持戒,供一盞燈,禮拜一次,都能成為未來的佛世時獲得解脫的因。從這樣的思惟再想:「成佛就能幫助有情,就能從這樣的利益開始,讓有情獲益,若我也成佛該多好!願我成佛!」若能這樣想,就是種下大乘習氣。用以上的方式稍微調整一下自己的想法,應該會比較好。我是這樣想的。
隨喜一般有情造的善,這在我們日常的見聞中,應該有很多可以隨喜的善。例如,那些受近住戒(八關齋戒)、居士戒、沙彌戒、比丘戒、菩薩戒的人;或是聞思佛法的人,實修佛法的人;又或者是好好布施、持戒、修忍辱、修慈悲心的人,以及無論佛教徒或非佛教徒造善的人,若能誠心誠意地隨喜他們所造的善,每天都能累積很大的福德。
※ 重點整理
- 隨喜他人的善,能用很強的方式累積新福德,甚至能獲得對方福德的一半或相等福德。
- 隨喜是最輕鬆的積福方法,宗喀巴大師說:「少勤能集廣資糧,隨喜善業為最上。」一剎那隨喜就能強力累積福德。祖師說,躺著也能累積偉大的善,其方法就是修隨喜。
- 隨喜的最好的對境是五種補特伽羅(佛、菩薩、獨覺、有學聲聞、無學聲聞)的善,以及一切眾生的善業。可透過學習地道建立,了解他們如何造善;或閱讀傳記時,內心生起「真是太好了」的想法修隨喜。
- 透過隨喜,訓練皈依與欲求菩提。 閱讀佛的功德傳記時,可以做兩種訓練。一是稍微生起信心時想「我皈依這樣的佛」,訓練皈依。二是祈願「願我也獲得這樣的佛果」,訓練欲求菩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