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目錄
CATEGORIES
-
主要課程
- 2006《略論》奢摩他
- 2007加行六法
- 2007四聖諦初探
- 2007道次第實修綱要
- 2008前後世
- 2008業果
- 2008道次第概說
- 2008依師軌理
- 2008四聖諦再探
- 2009隨念佛功德
- 2010大乘不共四聖諦
- 2011宗義-外道與毗婆沙宗
- 2012道次第抉擇與辨析
- 2012功德之本頌
- 2013慈愛的實修
- 2014釋量論第二品
- 2015中觀見地
- 2016緣起見無害行
- 2016《現觀》四聖諦
- 2016三主要道
- 2017如意牟尼夢語
- 2017四法印(汪傑格西)
- 2017四法印(悲桑格西)
- 2017《略論》與道次第實修(上)
- 2018《略論》與道次第實修(下)
- 2018空性概說
- 2019父母瑜伽
- 2022空性自習指導
- 2023給病中的你
- 開示彙編
- 主題釋疑
- 請問悲桑老師
- 請法團析釋
- 經論選讀
- 好文選讀
- 演講、談話與請益集
- 悲桑格西的佛法教室
第42課─【七支供養:隨喜】(三)隨時隨喜
隨時練習,養成隨喜的習慣
養成隨喜的習慣,應該可以讓人變快樂。一開始,可能需要刻意造作,因為我們內心沒有養成隨喜的習慣,必須刻意練習。但一旦養成習慣,由於修隨喜是在修歡喜心,自己會在不知不覺中更容易感到快樂,內心更加放鬆,又能快速累積福德。而且養成隨喜的習慣,實際上也是在修慈悲心,這真的是一件很好的事。
一般而言,若要對善產生隨喜的心,並且生起真正且品質很好的隨喜心,需要的因是慈悲心。不僅如此,還要有增上意樂,也就是對於幫助對方成辦樂、消除苦的責任,心裡有「我來做」的增上意樂。以我們來說,不論是否一直有這樣的心,但就算是用模仿的,我們也已在聖座面前多次受了菩薩戒。所以,我們已經立誓「一切有情,旦凡未得解脫的,由我來使他們得解脫;未得成熟者,由我來使他們得成熟……」。既然已經承諾這樣的誓言,就算感到勉強,也要提醒自己:「我已經承擔了這個責任。從幫助有情獲得今生的安樂開始,到成辦佛果的究竟安樂;從消除今生的痛苦開始,到完全滅除所知障之間的一切苦,這一切都由我來承擔。」若能經常如此憶持,即使一開始只是模仿,會漸漸進步。若真正有這樣的心,則你所修的隨喜一定非常符合標準。
例如一個母親,若有人來幫助自己的孩子,她一定會至心歡喜。尤其,她認為這是自己的責任,但在她能力不足的情況下,其他人協助她完成時,她會非常高興。同樣地,若是一位說法者,把對方安置於佛法之中是他的責任,但有時自己的能力不足,無法完全做到,而另一位說法者表現得很好,讓對方(自己的所化機)好好學法,他會想:「這是我的責任,但我沒做到;現在他做到了,還好有他在,實在太好了!」會因為那位說法者而非常歡喜。
同樣地,凡是有好好努力的人,看到他這樣的表現,我們都應該感到很歡喜。例如對方是只求一己安樂而入了聲聞道的人,其實,讓他能得到一己的安樂,也是我自己的責任,但現在他好好努力了,就像父母不用責罵孩子,孩子自己就能上進努力,父母自然會非常高興。就像這樣,若對方不好好學,我自己就必須盡力幫忙他,但現在我不必做什麼,他自己就變得很好,這真是太好了。此時心裡產生「這樣真是太好了」的歡喜,這是真正的隨喜。尤其是菩薩,他們一定會有這樣的心情,因為他們已擔起幫助一切有情的責任。
同樣地,當我們看到有情修了一個善,我們會由衷地感到開心。就像菩薩,他們想要利益眾生,並清楚自己肩負著這樣的責任。同樣地,我們對有情也有這樣的責任。當自己無法做到,而看到對方能夠完成善行,心中會生起歡喜,就像父母看到自己的孩子避開了痛苦並獲得安樂,他會覺得很開心一樣。
若內心對他人有責任感,無論對方造善是大或小,即使只是看到父母善待孩子,也會很隨喜。對一個真正有菩提心習氣的人來說,為這個孩子消除一切困難,他會認為這是自己的責任,現在自己不必出手,孩子的母親就在守護這孩子,擔起這孩子今生的一切責任,看到這樣的情況,就會生起「真好啊」的想法。
若能這樣練心,則無論看誰做了好事,不只隨喜善本身,還會隨喜這個善的果報。無論誰得了樂果,無論誰造了善,都會想:「真好啊,真好啊!」若能經常這樣想,無論是在自己家中,或在行進途中,在生活中的任何時候,只要看到別人好就會這樣想。尤其是在聽法的場合或學習經論的場合,看到來聽法的人,內心想著:「真好啊,真好啊!這些來聽法的人實在太好了,尤其是那些遠道而來的人,他們為了聽法歷經辛苦,甚至花費了很多錢,他們真的很好啊!」至於說法者,更不用說,定會對他生起隨喜心。如此在聽法現場修隨喜,當法會結束時,會有非常巨大的善可以帶回家喔!
就算只是出門一下,宗喀巴大師說:「無論見到誰,都祈願對方快樂。」這是在修慈心。「看見好的事情,就想『真好啊,真好』。」這是在修歡喜。「看見遇到困難者,祈願對方能離苦。」於此同時修悲心。用這樣的方式逛街一圈,比待在家裡還更好,哈哈。只是我們沒能依止正念正知,若未勸勉自己「我要這樣思惟,我要依止正念正知」,就會散亂到其他的所緣。出門逛街一趟,生起很多貪心與瞋心,或隨意批評別人。這樣出門一趟,出門時背上很輕鬆,回到家背上就多了巨大的惡業。哈哈,這是做法造成的差別。
透過不同思惟,修隨喜
有一位閉關者,他提到夏天時,關房附近有很多蟲,每天總是看到很多蟲死掉。起初他想:「「如果能住到天氣涼爽一些的地方,或許就不需要看到這麼多蟲的死亡。」但後來他想:「住在現在這個地方,也許能讓我累積更多的善業。」因為若沒有依止正念正知,就會不小心就踩死蟲而造惡業,所以必須很認真依止正念正知,即使只是放水杯在在桌上,也要格外留意,避免壓死蟲;走路也要很注意,不然會踩到蟲。由於要一直依止正念正知,就能累積更多的善。所以他說:「住在蟲子多的地方,可以累積更多善。」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思惟方法不同會造成不同的結果。
就像前面講到的,修隨喜時可以結合對業果的認識來進行思惟。例如,當隨喜自己所造的善業時,可以結合業果的道理來思考。再例如,若是隨喜佛,可以思惟他過去如何發起菩提心,如何聞思修,並且精進修行,實修布施、持戒等法行。如果他過去沒有這樣做,就不會變得像現在這麼珍貴重要,無法像現在這樣利益眾生。想到這裡便想:「太好了,太好了,以前他那樣做,真是太好了!」想著佛時,讓自己參與在整個情境下。若用這種方法思惟,一一思惟佛陀在因地時所造的每個善,既在憶念佛恩,也是在修隨喜。
再例如,當年西藏失守時,若聖座沒有做好如現在這樣的周密規劃,可能就不會有我們現在擁有的這種學法環境。當時,聖座將所有格西集合在「巴札」這個地方,並把年長的法師們聚集在一起。不過,即使把大家集合在一起,由於當時條件非常艱困,資源匱乏,也無法為他們提供更多支持。那時,僅有印度政府提供的一點點資金,僅能勉強維持基本需求。隨後,開始著手建立藏人學校,但考慮到印度政府提供的薪水非常有限,恐怕無法長久維持,因此開始開闢屯墾區。
在最初階段,每位僧人都必須花費大量時間從事農作。然而,這並非聖座的本意。他的初衷是希望僧人在學習經論的同時,也能適度參與一些農事活動,並建造僧人所需居住的房屋,漸漸能夠自給自足。聖座也把他的想法錄音,拷貝很多份,讓大家可以直接聽到他的意思,而不是傳來傳去最後走了樣。
在那樣百廢待舉的的困難時期,有人曾誤解聖座要求僧人下田耕作的做法,認為這是在「摧毀佛法的根基」。因為在初期的頭一、兩年裡,僧人能用在讀經論的時間確實很少,既要做農事,還要蓋房子,很多事情都必須重新開始。然而,隨著基礎逐漸穩固,情況漸漸獲得改善,才有了如今三大寺有上萬名出家僧人的榮景。
雖然僧人之中偶有少數不好的人,但畢竟是少數。三大寺至今培養出非常多優秀的修行人,而這些成果,正是得益於當時的計劃。透過那些計劃,才能漸漸有如今的發展與成果。當時的努力不僅限於格魯派,巴札還集合了噶舉、寧瑪、薩迦等各藏傳佛教傳承的學行者。這些人如今已成為各大寺院的重要教師,並且相當程度地把佛法帶到整個世界。若當時的安排稍有差池,若當時的計劃不完善,就不會有今日的成果,我們也得不到如今可以如此閒適學佛的機會。想到這裡,若能想著:「當時安排這樣的計劃,真是太好了。」並想到以聖座為主,還有非常多人付出巨大的努力,安排並執行這些計劃,真是太好了!這樣思惟就成了隨喜。
以我們個人的情況來思惟也是如此。「寺院管家安排了計劃,建造了這個寺院,真是太好了!」如此思惟就成了隨喜。
※ 重點整理
- 養成隨喜習慣能讓人更快樂、內心更放鬆,又能快速累積福德。一開始需刻意練習,但習慣養成後會不知不覺更容易感到快樂。修隨喜實際上也是在修慈悲心,是一件很好的事。
- 真正且品質好的隨喜心需要慈悲心和增上意樂。既然已受菩薩戒承擔幫助一切有情的責任,當他人完成善行時,應如父母見孩子上進般歡喜。就像說法者見別人成功引導自己的所化機,會想「還好有他在,太好了」的心情。
- 出門時見到任何人都祈願對方快樂(修慈),見到好事就想「真好」(修喜),見到困難者祈願離苦(修悲)。在聽法場合隨喜來聽法者和說法者,法會結束時能帶回巨大的善。
- 隨喜佛時可思惟他過去如何發菩提心、聞思修、精進修行布施持戒等,想著:若他過去沒這樣做,就無法像現在這樣利益眾生。如此思惟,既在憶念佛恩,也是修隨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