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課─【七支供養:請不入涅槃】

祈請不入涅槃這一支,在《普賢行願品》的偈頌是「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誠而勸請,唯願久住剎塵劫,利樂一切諸眾生。」大意是對於那些想著「該入涅槃了」的佛,為了利益眾生,祈請他們留下來,並祈請他們安住的時間量如微塵般的長劫,如此合掌祈請。

若是結合供養曼達而祈請,到了請轉法輪這一支時,要觀想供養法輪,觀想自己透過這樣的供養請轉法輪;做到請不入涅槃這一支時,要觀想供養金剛獅子墊,如此做為一個緣起,祈請佛不入涅槃。

 

歷史上的相關記載


對壽數已得自由的人,若能祈請他們不入涅槃,即使他們是菩薩,依舊會有效果的。關於這個,歷史上有些很奇特的故事。例如,過去林仁波切與赤江仁波切兩位親教師都生病,無論西醫還是藏醫的治療都未能奏效,身體變得很瘦弱。後來,聖座與民眾共同供養了長壽法會,聖座坐在中間,林仁波切與赤江仁波切坐在兩邊,念到祈請的部分時,聖座說:「現在佛教衰敗,您們二位必須長久住世。」聖座愈說愈激動,表情很嚴肅,他說:「現在情況非常嚴峻,您們兩位都在生病,您們是打算丟下我一個人嗎?」第二天開始,兩位仁波切的病情就開始好轉,臉色變好,體重也漸漸增加。

有些較年長的法師也許聽過以下這件事。果芒札倉有一位堪布,他是蒙古人,經論學得非常好,但也特別喜歡玩一種名為「拔」的遊戲。那時大家都戲稱他為「愛玩拔但也成為大格西的人」。後來聖座請他當寺院住持,但他拒絕。問他為什麼,他說:「我是一個喜歡玩『拔』,喜歡開心過日子的人,完全不適合當寺院住持。」聖座說:「沒關係,你是特例,當上住持後你仍可以繼續玩『拔』。」哈哈。

這位堪布說話很坦率。那時,西藏才淪陷不久,有一天,六大札倉的堪布一起去拜見聖座嘉瓦仁波切,並按照古老的傳統,換上錦緞上衣去拜見聖座。這種上衣上織有金線圖案,邊緣則是黑色,非常莊重。但到達之後,得知聖座穿的是一般僧服,所以其他五位都換下錦緞上衣,改穿一般的僧服去拜見聖座,只有這位堪布仍然保持原來的穿著。見到聖座後,這位堪布對聖座說:「嘉瓦仁波切,從札倉出發到搭乘火車來的路上,我們全都穿著錦緞上衣喔!只是他們到了這裡之後就脫掉了。」(眾人大笑)

當時大家也在討論,要不要禁止寺院的學僧踢足球。有些人認為踢足球有益健康,可以在放假期間讓僧人踢足球;但這位堪布反對,認為踢足球與出家人應有的行誼相違,又會讓許多昆蟲喪命。開會討論時,由於很多與會者贊同開放僧人踢足球,他乾脆站了起來,對大家說:「你們看看,出家人真的適合踢足球嗎?」他把僧袍繫在腰間,模仿用腳踢足球的動作,踢倒一張椅子,然後問大家:「怎麼樣?出家人這樣真的能看嗎?」(眾人大笑)

後來這位堪布生病,而且病到大家都覺得他已經快不行了。那時洛色林的貝瑪傑千老師還在,大家為這位堪布修長壽法,並迎請貝瑪傑千老師主法。在長壽法會上,貝瑪傑千老師對這位堪布說了很多話,要他活久一點,並具體提出一個數字。貝瑪傑千老師跟他說:「還沒活到這個壽數之前,你不准死!」堪布聽了之後說:「我活得久不久,有差嗎?反而是你才應該長壽一點!」貝瑪傑千老師又再度勉強他,堪布說:「你如果答應可以活到某某歲,我才會考慮你的要求。」貝瑪傑千老師答應了,堪布說;「那好,可以!」第二天開始,堪布的病情迅速好轉。最後他圓寂時,壽數就是他答應的那個數字。

貝瑪傑千老師開了口,沒人能夠不答應,都會全力以赴,應該是受到貝瑪老師的心力與菩提心的影響。

 

從大乘觀點看待「祈請不入涅槃」


總之,這些上師之間有時會出現一些奇特的事跡。根據經典,祈請不入涅槃的對象主要是佛。從小乘的角度來說,佛會入涅槃;但從大乘的角度來說,佛不會入涅槃,雖然不入涅槃,但是會示現涅槃,是因為這樣所以才要祈請不入涅槃,事實上佛不會死。

以佛教四部宗義來說,毗婆沙宗與經部宗認為佛會死。他們認為釋迦牟尼佛在金剛座成佛,那時他才終於真正成佛,在那之前他是凡夫,有煩惱,是血肉之軀。但大乘宗義則認為佛不會死,對於唯識宗與中觀宗來說,佛身沒有血肉,是化身。他們認為佛身不是血肉之軀,也不會死。

下部宗義的觀點是基於凡人所能見到的情況而說;而唯識宗與中觀宗則不是如此,他們說的是超乎常人所見的情況。例如,大乘經典《華嚴經》說到,善財童子這位菩薩依止了一百零八位善知識,其中一位是幻化母,也就是摩耶夫人。從共通的角度來說,摩耶夫人已經過世;但從不共的角度來說,善財童子拜見摩耶夫人並在其座下學法,摩耶夫人傳給他「如幻三摩地」。這個法門有什麼作用呢?釋迦牟尼佛的化身,同一時間到達如我們這個世間一般的十億個世間,而摩耶夫人是菩薩,而且位階是八地、九地或十地,他透過如幻三摩地化現為釋迦牟尼佛的母親。他對善財童子說:「我要傳給你的法,是具備如此如此功德的口訣。」

再以金剛手菩薩為例,他是以世尊護法的行相出現的。所以,若釋迦牟尼佛化現百身,金剛手菩薩也隨之化百身。凡是獲得如幻三摩地、勇健三摩地的菩薩就能做到這樣。釋迦牟尼佛的身不是血肉之軀,他的母親同樣也不是血肉之軀。至於淨飯王的情況,倒是未在佛經中見到相關的說明。

天降日的由來,與世尊當年在天界待三個月的歷史有關。當年世尊在天界為母親說法,而當時目犍連尊者並沒有跟著去,因為正值結夏安居期間。結夏安居結束後,大眾請託目犍連尊者前往迎請世尊回到人間。

目犍連尊者才出發不久,經過一個城鎮時,便看見了釋迦牟尼佛。當時他覺得奇怪:「世尊不是在天界嗎?怎麼會出現在這裡呢?」他停下來用天眼觀察,結果發現世尊確實仍在天界。目犍連尊者繼續前進,途經另一座城鎮時,又見到了世尊。到達天界後,他向世尊稟告一路所見,佛陀回答他時,便說了在十億個世間有十億個化身的事情。這些不同化身的壽命長短也不同,有些壽命五百歲,有些壽命一百歲。有些才剛出生,有些示現成佛,有些示現剛開始講法,有些示現入涅槃。那麼,佛到底是年輕還是年老,是才出生還是已死亡?

年輕與年老,出生與死亡,這些描述都是根據我們的顯現,以及根據我們對於佛「是血肉之身,而且只有一個身」的概念而說。然而,在了義上,由於佛有很多化身,根本無法說佛到底已死還是末死,因為佛不會死,所謂獲得無死果位也正是這個意思。

佛陀曾講述極樂淨土的種種,包括那裡的人與處所的各種功德。有人問佛陀:「為何極樂淨土能有如此的功德?」佛陀說,這是過去阿彌陀佛清淨持戒及種種修行的果報。當時有一位菩薩問:「那麼,難道世尊您以前沒有做這些實修嗎?」會這樣問,是因為我們這個世間是釋迦牟尼佛的剎土,而這個剎土的狀況很差。才這麼問完,佛陀便加持周圍所有的人,使大家看到上方有一個剎土,清淨如同極樂淨土。大家都看到之後,世尊說:「這個剎土的佛,就是我。」佛陀在那個剎土會安住數千萬年,在我們這個世間,佛陀住世則僅有八十年。這樣說來,到底該說佛陀已死還是未死?

這樣的情況,主要是基於根據大乘宗義而說的三身──法身、報身、化身。其中法身是根本,由法身化現為報身,報身在虛空未盡之際都會在密嚴淨土安住,而在我們這個世間的則是殊勝化身。報身在虛空未盡之際都會在,他的周圍清一色都是菩薩,由之而化現的殊勝化身則有各種各樣,有些壽命百年,有些壽命千年。阿彌陀佛與不動如來都是殊勝化身,不是報身。殊勝化身的眷屬有聲聞也有凡夫。所以,若說佛真的死亡,應該要說報身佛死亡,亦即化現的基礎死亡才對,但報身不會死,所以只是展示出死亡的行相而已。

對於這樣的說法,若要辯論,小乘宗義可能會提出疑問:「若佛不會死,那麼佛骨舍利又是什麼呢?難道要說佛舍利不存在嗎?若佛舍利不存在,但佛有親口說『供養佛舍利,所得福德與供養佛無異』,這又要如何解釋呢?」佛經曾提出這樣的問題。

對於這個問題的回答是:佛舍利是佛化現出來的。就像佛會化現為人,同樣地,佛也可以化現為骨頭,因為即使只是稍微對舍利做一下禮拜,都能累積很大的福德,是因為這樣所以佛才如此化現。再者,從某個角度說,舍利是化現的,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當靠著說法而能調伏的所化機完盡,但有信心的所化機還在,在這段期間,這個世間仍舊能看到佛舍利;一旦這個世間的佛法完全隱沒,完全沒有對法有信心之人,那時舍利就會完全消散,可能會移到龍界。

總之,從大乘宗義的角度來看,佛不會死。就像《上師供養法》說的:「金剛之身生死本非有,雙運自在之王寶篋體,如我勝解盡其三有邊,但請不般涅槃常住世。」《上師供養法》可能是對著能即身成佛的所化機說的,一旦在這一生成佛,他就不會死,但其舊的蘊體就如化身一樣,為了所化機而繼續存在,就像裝著寶物的寶篋一樣,由此而祈請安住,並以我們能見到的方式安住。否則,雖然他不會死,但若我們見不到他,對我們就沒有幫助,是因為這樣而祈請佛長久住世、不入涅槃。

※  重點整理
  •  請不入涅槃的修持方法是:祈請那些想入涅槃的佛安住剎塵劫利益眾生。結合供養曼達時,觀想供養金剛獅子墊作為緣起。
  • 對壽數已得自由的菩薩祈請會有效果,例如林仁波切與赤江仁波切在長壽法會後,病情好轉。
  • 毗婆沙宗與經部宗認為佛會死,釋迦牟尼佛在金剛座成佛之前是凡夫。但唯識宗與中觀宗認為佛不會死,佛身非血肉之軀而是化身。下部宗義基於凡人所見而說,大乘說的則是超乎常人所見的情況。
  • 佛的三身:法身是根本,由法身化現為報身,報身在虛空未盡之際都會在密嚴淨土安住,而在我們這個世間的則是殊勝化身。
  • 佛舍利是佛化現出來的,因為對之禮拜能累積很大福德。當能透過說法調伏的所化機完盡,但有信心者還在時,世間仍能見到舍利。一旦佛法完全隱沒無人有信心,舍利就會消散,可能移到龍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