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目錄
CATEGORIES
-
主要課程
- 2006《略論》奢摩他
- 2007加行六法
- 2007四聖諦初探
- 2007道次第實修綱要
- 2008前後世
- 2008業果
- 2008道次第概說
- 2008依師軌理
- 2008四聖諦再探
- 2009隨念佛功德
- 2010大乘不共四聖諦
- 2011宗義-外道與毗婆沙宗
- 2012道次第抉擇與辨析
- 2012功德之本頌
- 2013慈愛的實修
- 2014釋量論第二品
- 2015中觀見地
- 2016緣起見無害行
- 2016《現觀》四聖諦
- 2016三主要道
- 2017如意牟尼夢語
- 2017四法印(汪傑格西)
- 2017四法印(悲桑格西)
- 2017《略論》與道次第實修(上)
- 2018《略論》與道次第實修(下)
- 2018空性概說
- 2019父母瑜伽
- 2022空性自習指導
- 2023給病中的你
- 開示彙編
- 主題釋疑
- 請問悲桑老師
- 請法團析釋
- 經論選讀
- 好文選讀
- 演講、談話與請益集
第35課─【七支供養:懺悔】(三)生起悔心
四力懺悔的分析
四力懺悔在下士道講「業果」的段落有說明,以《廣論》來說可以去看從第114頁開始的內容。「《開示四法經》云:『慈氏,若諸菩薩摩訶薩成就四法,則能映覆諸惡已作增長。何等為四?謂能破壞現行、對治現行、遮止罪惡,及依止力。』」各位記好這四力的名相,也清楚它們的意思,在懺悔時就可以自行檢查是否具足四力。其中,「破壞現行力」是生起悔心,思惟造惡業會帶來何種異熟而感到後悔,這是破壞現行力;「對治現行力」是為了淨罪而造的各種善行;「遮止罪惡力」是立誓從此不再造,由於看到錯是錯而說「從此之後我不再這樣了」;「依止力」是皈依與菩提心。由於皈依與菩提心的力道極為強大,能減除罪業的力道,即使沒有把罪業連根鏟除,至少在暫時上能讓罪業變得沒有作用。
在四力之中,從淨除罪業的角度來說,最重要的實踐是遮止罪惡力,亦即立誓從此不再造。無論什麼惡業,由於見到它的過患而立誓再也不做,若能如此好好斷除,則以前造的惡業就能因此淨除。也由於以後不會再造,便擋住了惡趣之門,不必受苦。反之,若沒有立誓不再造惡業,即使舊的惡業淨除,但由於繼續造下新的惡業,一旦這些惡業被醒覺,依舊要領受苦果,這樣一來,懺悔的目的便沒有達成。所以,遮止罪惡是最重要的。
生起悔心
不過,若從內心真正產生體驗的角度來說,最重要的則是生起悔意。一旦產生悔意,則「從此不再造」的想法自然會產生;有了悔意,就會為了淨除罪業而修皈依與菩提心;一旦生起悔意,就會為了淨除罪業而設法去做種種懺罪的法行,自然就有對治現行力。若完全沒有悔意,根本不會為了懺罪而做以上的事情。由上可知,最初與最重要的是生起悔心。
要生起悔心,就必須相信業果;而相信業果的方法,是去聞思業果道理,以《廣論》來說,業果這個科判裡的內容很豐富,若學過下士道,應該已對業果的相關內容有所了解,包括業決定理、業增長廣大、業未造不遇、業已造不失壞,要去思惟這些業果道理。此外,對於十不善業,要知道它們分別會帶來如何的異熟果、等流果與增上果。等流果又分為造作等流、領受等流。在計算異熟果的時候,要清楚十種不善業各自的異熟,以及依於上、中、下三種十不善業,會分別墮入地獄、餓鬼、畜生道;即使後來投生人道,仍會因過去造下的惡業而承受各自不同的領受等流。
所謂領受等流的意思,例如以人的所依身,去領受在惡趣受苦後的餘報;造作等流的意思是,例如以前殺了很多生,後來即使投生為人,依舊很喜歡殺生。
所謂增上果,指的是外在的環境。依於各自不同的十不善業,所感得的外環境也會有所不同。這些相關的內容可在《廣論》看到。知道之後就要去思惟,這樣才會生起悔心。同樣地,知道這些內容之後,為了加深內心的清楚認識,可以去閱讀《賢愚經》、《百業經》等。這些經典已另外印行,可在藏政府圖書館的出版品中找到。或是可以在《甘珠爾》的ཤ། ས། ཧ།這幾函裡找到。其中就可以看到《百喻經》、《百緣經》這兩部經。這兩部經並沒有單獨印行,但在西藏有。這些經文內容並不難,雖然很難完全理解,但可以概略看得懂。
我自己在十二歲到十五歲之間有讀《賢愚經》,那時雖然藏文程度很有限,但也有稍微讀懂一點點。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去問老師,就這樣讀,概略來說是可以知道它在說什麼,也因此對內心產生幫助。我想,大家去讀這些經,應該不會遇到太大的困難。
知道後,再依次思惟。讀過經典說的那些歷史後,若要思惟,則隨時都可以思惟,即使只有一分鐘可以用,都可以透過憶念「某人曾做了某事,而感得某種果報」,在內心產生生動的感覺。若完全沒聽過這些歷史,想著「做某事會有某種結果」時,會覺得一片漆黑,不會有什麼感受。我認為,讀《賢愚經》這些經典會有很大的幫助。
※ 重點整理:
- 四力包括破壞現行力(悔心)、對治現行力(善行)、遮止罪惡力(立誓不再造)、依止力(皈依菩提心)。從淨罪角度看,遮止罪惡力最重要,因為能斷絕惡趣之門;從內心體驗角度看,生起悔心最關鍵。
- 真正的悔意一旦產生,自然引發其他三力:會立誓不再造惡、會修皈依菩提心、會積極行善懺罪。沒有悔意就不會真心懺悔,因此生起悔心是懺悔修持的核心。
- 必須深入學習業果道理,包括業決定理、業增長廣大、業未造不遇、業已造不失壞等法則,並了解十不善業各自的果報形式(異熟果、等流果、增上果),才能對造業後果產生深刻認知。
- 建議閱讀《賢愚經》、《百業經》、《百喻經》、《百緣經》等,透過具體的因果故事案例,讓業果道理在內心產生生動感受。
- 學習經典中的因果案例後,可隨時利用短暫時間(甚至一分鐘)憶念「某人做某事感得某果報」,讓業果認知在日常生活中持續深化,自然生起對自己所造惡業的悔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