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課─【七支供養:懺悔】(六)對治力

懺悔最主要的是生起悔心。「懺」這個字的藏文是བཤགས་པ།,必須要有悔心,不只必須「知道錯是錯」,也必須跟別人發露。隱匿會使得罪業增長變強;不隱匿能讓罪業減小。如果身邊沒有適合發露罪業的對象,沒機會跟自己的上師、法友或其他人發露罪業,也可以將自己的罪業發露於三寶前。
 

三十五佛懺

關於對治現行力,只要是為了淨除罪業而進行的法行,無論是造作何種善業,都屬於對治現行力。所以,若結合《三十五佛懺》去做禮拜,所謂「禮拜」,就像之前說過的,既是表示恭敬,也是把自己的三門交託到對方手上,以後者來說,這樣其實也就是皈依了。同樣地,在對治現行力中,有一種作法是念誦或聽聞佛的名號,這樣可以淨除罪障。所以,拜《三十五佛懺》時,由於會念誦三十五佛的名號,所以這種法行既是對治現行力,也是在做禮敬。

若要以拜《三十五佛懺》的方式懺悔,首先好好地生起悔心,接著為了淨罪,先透過唸頌《皈依發心偈》修正動機,不過在《三十五佛懺》儀軌最開頭也有皈依發心,所以直接按照《三十五佛懺》的儀軌做也可以。接著隨著念誦三十五佛的名號並一一禮敬三十五佛,這部分屬於對治現行力。接著,按照儀軌唸以下內容:「我名某某,若我此生,若我前生,從無始生死以來所作眾罪。若自作、若教他作、見作隨喜。若塔若僧、若四方僧物,若自取、若教他取、見取隨喜。五無間罪,若自作、若教他作、見作隨喜。十不善道,若自作、若教他作、見作隨喜。所作罪障,或有覆藏、或不覆藏,應墮地獄、餓鬼、畜生、諸餘惡趣、邊地下賤及懱戾車,如是等處所作罪障,今皆懺悔。」透過這段念誦,憶念自己曾造的惡業,想著:「我曾造的這個罪、那個罪,這一切我現在全都懺悔。」這是生起悔心,屬於破壞現行力。然後再唸「從此制止」,若能像立下誓言般從此遵守不再造,這是遮止罪惡力。而在一開始的皈依發心則屬於依止力。用這樣的方式以《三十五佛懺》去懺罪,四種力都具足了。

 

唸《百字明》


同樣地,若以修《金剛薩埵百字明咒》的方式懺罪,一開始會先做皈依發心,念誦的儀軌是「於三寶尊前皈依,一切有情無令托,安置彼於菩提地,清淨發起菩提心」,如此修皈依與發心,這是依止力;接著正行是觀修金剛薩埵,然後持百字明咒,這屬於「依念誦明咒」。一般而言,任何善行都可以成為對治現行力,不過《集學論》提到六種對治現行力[註1],念誦百字明咒就屬於其中之一。觀修金剛薩埵、口中念誦百字明咒,這是對治現行力。

持咒之後,念誦儀軌裡的「我由無知愚蒙蔽,違背衰損三昧耶」生起悔心,這是破壞現行力;接著的儀軌文是「上師怙主願救護,主尊執持金剛杵,您乃大悲體性尊,眾生主我敬皈依」,文中並未直接提到立誓不再造,所以並沒有直接具足遮止現行力。儀軌接著是:「金剛薩埵親云:『善男子,汝諸罪障違誓犯戒等,悉已淨除。』言畢,金剛薩埵融入己身。自己之三門與金剛薩埵身、語、意三門成為無二無別。」意思是在持完百字明咒之後,觀想上師說:「你的罪業已淨。」並融入己身,此時觀想自己過去造的惡業已淨除,並立誓從此不再造惡業。如此一來,四力對治就都具備了。為了淨罪,無論造什麼善業,若能具足四力,力道就會很強。

 

設法使善業先感果


除了設法懺悔已造的惡業,還有一件事我們必須非常謹慎。我們造了很多善業,也造了很多惡業,死時哪種業的力量較大,就會先成熟。要先設法讓善業成熟感果,確保自己下輩子能投生善趣,尤其要設法下輩子就投生淨土、獲得那樣的妙善所依身。為了達成這個目標,必須好好持戒,並結合祈願與造善業,踏實地累積所有該有的因與資糧。此外也要知道,雖然累積了能投生善趣的因與資糧,若被其他的惡業搶先感果,投生惡趣,一旦如此,便會陷入不斷下墮的境地,要有機會往上投生非常不容易。尤其萬一對菩薩起瞋心,毀壞以前造過的善業,那就非常危險了。

反過來說,即使一個人曾造過很多惡業,只要趁著這些惡業尚未拿到感果的機會前,設法抓住一個妙善所依身,並在這一生努力學習空性與菩提心,即使沒有能力做很多學習,至少生起勝解心、好好祈願,去讀開示空性與菩提心的經論,念誦《心經》、《金剛經》、《般若八千頌》並且祈願,透過這些方法而獲得妙善所依身,來世肯定能做得比今生更好。如此持續下去,若能一再得到妙善所依身,那麼無論過去曾造下再多的惡業,這些種子也都會全數腐爛。若不能這樣做,就會面臨極大的險境,所以必須這樣做。

對於不善業,要任何時候都盯著它的過失看,想著:「這是不能做的;若做了,會有這樣這樣的過患。」在這樣狀態下,即使不小心造了惡業,其力道也會比較小。此外,在快造完惡業或才一造完惡業時就想「我這樣不對」,就算是在不自由的情況下造了惡業,「我錯了」這種想法馬上就會湧上心頭,內心感到很後悔,就會去懺悔,這樣一來,惡業的力道就會減小。

讓心養成善的習慣非常重要,所以要恆時朝向善的方向修習,無論身語意三門都是如此。若三門恆時都在串習善,即使有造一點惡業,但由於一造惡業就去懺悔,惡業就會沒什麼力量。

對於我們這樣的初修業者,透過這樣的方式,有很大的希望能成功投生兜率內院、極樂淨土或妙喜淨土。最重要的是對業果、前後世生起信心,一旦真正相信,就如人們常說的那樣,無論行住坐臥之間都會做好準備;而在未生起信心之前,應該不會自然而然為來生做準備,因為心裡根本沒有「我會去來生」的想法。

 

其他的對治力


以對治力來說,「依念誦」的方法,例如之前說的持誦《百字明咒》或不動佛的陀羅尼咒,可以結合自生本尊而後念誦,也可以直接念誦。同樣地,念誦《六字大明咒》或其他陀羅尼咒,例如念誦《大悲心陀羅尼咒》會有很大的利益。

「依甚深經」的方法,包括念誦廣、中、略三種《般若經》,或是較統攝的《金剛經》、《般若攝頌》、《如來藏經》等甚深經典。「依形象」的方法,是為了淨罪而造佛的身語意三依,無論是唐卡或塑像都可以。「依供養」的意思是,以淨罪為目的而去供水或累積供水的數量,或者結合薈供去做千供,或在自己的住處做千供等,這些都是通過供養來進行懺悔的方式。

「依名號」則是指聽聞佛的名號或念誦佛的名號。例如藥師七佛的名號、三十五佛的名號,導師釋迦牟尼佛的名號就不用說了,還有不動佛的名號。內心作意這些佛名號,去憶念這些佛,念誦這些佛名號並結合禮拜,就是「依名號」而做的對治現行力。其中《三十五佛懺》就是六種對治現行力中的依佛名號。

還有一個方法是觀修空性,但這個相對而言比較難一點。修菩提心已歸類在依止力中,因此在對治現行力中沒有特別提到。然而,修菩提心、修慈心有很大的淨罪能力,尤其是以一切有情為所緣,只要能稍微真的這樣想一下「願一切有情都離苦」,哪怕僅僅一剎那,也能迅速淨除極大的罪障。就像《入行論》說的:「覺心如劫火,剎那毀諸罪。」或是在說明菩提心利益時說的:「故善恆微弱,惡大極難堪,捨此菩提心,餘善豈能勝?」。只要生起一剎那這樣的心,即使是極大罪業都能淨除,尤其是對敵人修慈心,無論對方是人還是非人,都能有效迅速地淨除罪障。

關於依名號這個對治現行力,若想做得廣一點,可以參考《華聚經》,其中提到一百多位佛的名號以及持誦這些佛名號的利益。此外,還有《十佛經》、《百佛經》、《十二佛經》,這些佛經幾乎都是以佛的名號為主題,並詳細說明了聽聞與禮拜這些佛名號的諸多利益。我平常會禮拜上師,並對世尊禮拜三次,以及對藥師佛、阿彌陀佛與不動佛禮拜,以這樣的方式做對治現行力中的依名號。

「依念誦」是隨時都可以做的事;「依甚深經」也是,藏政府圖書館即將發行了好幾本佛經,目前只剩下最後階段的校對,很快就能印刷了。包括《般若攝頌》、《如來藏經》等非常重要的經典,以懺罪為目的而去念誦這些經典,這樣很好。

「依甚深經典」這種懺悔方法,我之前並未做過,但前陣子我參與校對佛經的工作時,特意在校對之前回想自己造過的惡業,並為了懺罪而特別在睡前讀誦《如來藏經》。我有一位上師耶謝圖,以前我很常夢到他,但後來也許是因為我不太學習,已經好幾年沒有夢到他。但那天晚上,儘管我並沒有特別想到耶謝圖老師,只是很認真地讀誦《如來藏經》,那天晚上在夢中見到了耶謝圖老師。總之,在夢中見到上師,夢到令上師歡喜,這是會發生的。

所以,在《如來藏經》出版後,主要的目的是為了盡量理解經文內容,但不論有沒有讀懂,我都會找時間讀誦。每當想起自己造過的惡業時,有時我會讀誦《般若攝頌》,有時讀誦《如來藏經》。我最初建議出版這些經典,主要是出於自利的考量,因為想著若出版了這樣的書,外出時攜帶會更為方便。只要有時間,我便會誦讀這些經文,能懂多少就算多少;即便不能深入研讀,至少可以把它們放在佛龕上禮拜與供養,若有時間就唸誦它們。我整理這些經典,正是為了這個目的。

我有一個朋友,他也是一位法師。每次只要念誦或閱讀《辨了不了義善說藏論》,他就會夢到耶謝圖老師,任何時候都是如此,沒有例外。我與他都是耶謝圖老師的學生。這樣做若影響了內心,例如增長了悲心等,這是很大的獲益。

 

思惟菩提心


有一次,我去繞滿願大塔,心中一邊思惟菩提心,忽然間產生一種感受。平時,即使同樣邊走邊思惟菩提心,心裡也沒有什麼感受。但那一次,我心裡產生了「在虛空未盡之際,我都要去成辦眾生的義利,我要去利他」一點這樣的感受。生起這種感受後,我希望這種感受可以持續下去,於是就唸「乃至有虛空,以及眾生住,願吾住世間,盡除眾生苦」這首偈頌。我提起心力,如此邊念誦邊繞塔三圈。那天晚上,我夢到自己仍在繞塔,繞著繞著,忽然大塔的石頭都變成金色的金剛鑽,內心感到無比安適。

還有一次,我與我認識的一位格西的兄弟討論佛法,聊到了菩提心,我跟他說到「乃至有虛空,以及眾生住,願吾住世間,盡除眾生苦」這首偈頌,又跟他說這是聖座嘉瓦仁波切特別的祈願,聖座經常如此發願。巧的是,晚上我去他們家,剛好他在聽歌,這首歌的歌詞提到了嘉瓦仁波切的教導,這教導中又剛好有「乃至有虛空」這首偈頌。他很高興,睡前便一直唸著這首偈頌,直到入睡。當晚,他夢到自己見到了聖座,聖座還賜給他一尊佛像,他非常高興。

乃至有虛空,以及眾生住,願吾住世間,盡除眾生苦!」這首偈頌,即使只是模仿著去思惟,對於淨罪都有很大的幫助,隨著時間推移,未來也可能慢慢地真的生起菩提心。就像聖座經常說的:「未死之前要利他,就算死了也利他,成佛之前要利他,成佛之後要利他。無論直接與間接,要做的都是利他,此外我就沒有要做的事了。」

聖座的這些教導,現在我們只能從錄音中尋找,若能整理成書,便能更容易找到相關的教導並把它們背起來。這些教導都應該背起來並經常念誦。同樣地,「乃至有虛空,以及眾生住,願吾住世間,盡除眾生苦!」這首偈頌也應該背下來並經常念誦。雖然若沒有串習成為習慣,就會很難做到;然而,一旦認真串習,臨終時只要能這樣想到,沒有比這更好的辦法了。

親教師耶謝杰千對密乘非常精通,無論生起次第與圓滿次第,他都達到很高的證量。然而,在圓寂前,他念誦的是《入行論》第三品受菩薩戒的偈頌:「為利有情故,不吝盡施捨,身財諸受用、三世一切善。捨盡則脫苦,吾心成涅槃。與其死方捨,何若生盡施……。」他就在背誦這些偈頌中安然圓寂。若養成習慣,就能做到這樣。以淨罪來說,若能有菩提心與證空慧就行了。其實,無論要什麼,靠的都是它們。淨罪也好、今生安寧也好、來生安樂也好,靠著它們都能做到!

 

淨罪徵兆


一般而言,為了淨除罪障而去做這些法行,在淨罪的徵兆尚未發生之前,尤其你是很強力地為了淨罪而這樣做時,在淨罪徵兆尚未發生之前都要持續努力。那麼,什麼是淨罪的徵兆呢?例如,本來信心不強,但信心增長了;本來悲心很難生起,但悲心增長了;學法修行時歡喜心增長,以及慧力忽然變好了,這些都是淨罪的相狀。此外,還有一些不周遍的徵兆,意思是若出現這些徵兆,可能表示罪障淨除,但也可能不是,例如夢到喝優格或牛奶,夢到沐浴後洗出很多髒垢,夢中見到上師、佛等,經典說這些都是淨罪相,但不一定。真正的淨罪徵兆是內心改變,而這是一定可以發生的。 至於那些沒有全心投入的人,要馬上在內心取得顯著進步應該很難,除非長期又猛利地投入。不過,即使只投入一點點,依舊可能會有一些特殊的夢境發生。但要知道,即使做了特別的夢,也不表示惡業已懺除。

[註1] 參《廣論》145頁「第二力中分六」。分別是:依止深甚經、勝解空性、依念誦、依形象、依供養、依名號。

※  重點摘要:
  • 對治現行力包括:依念誦(百字明咒、六字大明咒等)、依甚深經(般若經、金剛經等)、依形象(造佛像唐卡)、依供養(供水、薈供等)、依名號(三十五佛懺、藥師佛名號等)、觀修空性。任何為淨罪而做的善業都屬對治力。
  • 死時業力強弱決定先成熟哪種業。需透過持戒、祈願、造善業累積投生善趣的因緣,避免惡業搶先感果導致墮入惡趣。對惡業要時時觀其過失並立即懺悔,對善業要調整動機、歡喜進行、猛力祈願,增強善業力道。
  • 平常哪種心的串習力強,臨終時那種心就會強。要恆時修習身語意三門的善業,養成善心習慣,即使造惡業也要立即懺悔,削弱惡業力量。對業果前後世生起真實信心是自然為來生做準備的基礎。
  • 菩提心具有極強淨罪能力,即使一剎那真實思惟「願一切有情都離苦」,也能迅速淨除極大罪障。特別是對敵人修慈心,無論對方是人或非人,都能有效快速淨罪。
  • 真正的淨罪徵兆是內心改變:信心增長、悲心增長、學法歡喜心增長、智慧力增強等。夢境徵兆不一定代表淨罪。在真實淨罪徵兆出現前要持續努力,透過念誦、思惟菩提心等方式不斷淨化罪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