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課─【七支供養:懺悔】(七)慎防造惡

管好嘴巴
 

從《賢愚因緣經》、《百業經》可以看出,很多惡業往往是因為無法管住自己的嘴巴而造成的。說壞話這種口業,真的是一點好處都沒有,對今生也沒有任何幫助。若與說謊相比,儘管說謊也是惡業,在走投無路時說謊,至少在說謊當下或許能換到一點今生的好處,例如為了騙錢而說謊,至少有拿到錢,只是以後要受大苦;但是,罵別人、批評別人,根本一點好處也沒有,當下內心也不快樂,但惡業卻非常重,真的很不划算。不如忍下來吧!講出口會有很大的過患,忍下來會有很大的好處,那就忍下來吧!

把某句話說出口,只要一下子就說完了,但帶來的果報卻會延續很久。一旦投生為牛,會遇到很多困難,受很多苦,做很多很辛勞的事,最後被送到屠宰場,要熬過這種生命一點都不容易。就像這樣,話一說得不對,就會有這種結果。相關的例子很多,在很多的歷史記載中都可以看得到。

 

慎防造惡


若能好好懺悔,則每一次懺悔都能淨除很多罪障。例如對某個惡行生起悔心,為了懺悔而去做禮拜,每禮拜一次,不但能淨除那個惡業,也能淨除前世造的很多惡業,每一次禮拜都能有這種效果。然而,若心想「造惡業也不用太緊張,反正可以懺悔,懺了就乾淨了」,這種想法是錯的,因為不造惡業與造了再懺悔,兩者是有差別的。

「透過懺悔而淨除已造的惡業」的意思是,透過懺悔而不必領受這個惡業的異熟,例如投生惡趣、身體病痛等,而不是完全不遺留任何過失。即使透過懺悔而免受異熟果,但仍會有業障,並因為這業障而使得證量不生。所以,宗大師非常殷重地說,要設法努力在一開始就不造惡業,這非常重要。例如手腳斷了,雖然醫生可以幫忙接回,但若想著「反正骨頭斷了可以接回來」而無視安全,去做非常危險的動作,這是不可以的。不斷與斷了再接回,兩者是有差別的。同樣地,雖然造了惡業可以透過懺悔而淨除,但這與最初就不造惡是不同的。

 

立誓不再造


在懺悔正行時,如《普賢行願品》說:「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造惡業,要不就由於貪而造,要不就由於瞋而造,要不就由於癡而造。無論是由何種煩惱而造,都是透過身、語、意而造惡業。懺悔時,憶念這些惡業,往昔所造的一切惡業,都在此懺悔。以上這段話是在向三寶稟報,跟三寶承認「我犯了錯」。在這之後,若能立誓不再造,即使沒有直接唸出任何儀軌文字也可以。有些儀軌有直接提到相關的文字,有些則沒有。例如《上師供養法》有一段文字:「無始不善諸惡業,自作教他或隨喜,大悲尊前起悔心,懺往護來得律儀。」意思是懺悔過去曾造的惡業,未來則不再造。

前世我們造了很多惡業,今生的惡業也同樣不少。對於今生的惡業,我們知道的很多,不知道的也很多,包括不知道惡業是惡業而造。此外,也有些情況是明知是惡業,但還是去造。

不過,有些人覺得自己完全沒有惡業,這包含了兩種情況,一種是好的情況,的確沒有造惡業;一種是壞的情況,不知道什麼是惡業,誤以為自己沒有造惡業。我遇到一些人說:「我只是不記得前輩子有沒有造過惡業,但這輩子我沒有造惡業。」若他真的沒造惡業,的確很好。然而,只是身體移動就能造惡業了,別的不說,走在路上由於沒有小心而壓死一隻蟲,都已造下惡業。雖然不是大殺業,因為不是故意去殺,但因疏忽和放逸而導致的殺生,仍屬於惡業。若自己已經很小心,在沒看到的情況下壓死了蟲,這樣沒有惡業,雖然牠的命被殺了,但我們這一方沒有造惡業。

在寺院的樑柱上,經常可以看到「鰲」這種有情的頭。牠過去由於造了某種惡業,導致從嘴裡長出一棵樹,不只嘴巴碰到會很痛,行進之間只要碰到這棵樹也會非常痛。為了警醒世人,提醒大家惡業帶來的果報,牠希望在自己死後,能將牠的頭砍下來,掛在樑柱上,作為眾生的警示。但然而,後人在畫鰲頭時,卻將其裝飾得極為美麗,塗上絢麗的顏色,反而變成了一種純粹的裝飾品。

所謂斷惡業,並不是只像愛喝酒的人決定戒酒那樣,而是任何時候都依止正念正知,一直提醒自己「我不做」這樣攝心,以及在平常就經常思惟造某種惡業的過患。例如,若自己是個很愛錢的人,可以假設有人出價要你說謊、說粗惡語,他給一百元,你說「我不說」,給一千你也不說,給一萬也不說,如此一直往上加碼,到了某個數字時,你會發現自己的心動了一下,例如若對方開價十萬,你可能會想「今天就說一次吧」,發現自己有這樣想時,再次思惟說謊與粗惡語的過患,然後做出決定「我不說」,再繼續把價金提高,要一直練到「即使給我整個世界的財富,我也不說謊」這種程度。如此做,在每一個思惟都在累積善業。

以上是從「利誘」的角度練習,同樣地,若從「威脅」的方面練習,可以想像某個敵人,你想:即使他瞪我,我也不說粗惡語;即使他拿槍逼我,我也不說;即使他要殺了我,我依然不說。如此把情況嚴重性提高擴大,練到無論發生什麼都不說粗惡語。

即使沒得吃喝也絕不偷竊,就算餓到將死也不偷竊,這是在修「攝持之心」,不斷地依止攝持之心,才是真正在持戒。依止正念正知,即使只是動機稍有不正,只要一發現,馬上就懺悔,則心無論何時都安住在很乾淨的狀態中。自己在乾淨中,自己要知道,有一點髒也就會馬上知道,此時立刻懺悔,任何時候都依止正知正念,這樣才是在持戒。

有句話說「即使意中亦勿思殺生[註1]」,這是在說斷惡業的方式,即使是內心的一小角,都不被惡染著,要如此斷惡業。例如,若知道去某處可能會造惡業,那就不要去。必須把持戒看得跟生命一樣重要,因為這是我們要成辦的事。

你要好好想,跟哪個友伴在一起容易不小心說謊、說粗惡語或批評他人。若自己能斷除這些惡行,就努力去斷;若還不能斷,就要與那個友伴保持距離。同樣地,若知道去某處容易造惡業,那就不要去。總之,為了能好好持戒,凡是會妨礙這個目標的,都要捨棄,這是我們最主要該做的事。若你的想法是:「一般來說不可說謊,但跟某人在一起時,我容易說謊。雖然如此,但我還是要跟他在一起。」這種想法不行。以上說明斷惡的方式。
至此,懺悔支算是說完了。

※  重點整理:
  • 說壞話、罵人、批評他人等口業毫無好處,當下內心不快樂,惡業卻非常重。一句話說出只需一瞬間,但果報延續很久,可能導致投生為牛等畜生道受苦。管好嘴巴,忍下來會有很大好處。
  • 雖然懺悔能淨除已造惡業的異熟果(如投生惡趣、身體病痛),但仍會留下業障,影響證量生起。就像骨頭斷了可以接回,但與不斷本質不同。宗大師強調要努力從一開始就不造惡業。
  • 懺悔時要向三寶承認過錯,並立誓不再造惡業。如《普賢行願品》所說,往昔惡業皆由貪瞋癡從身語意所生,都要懺悔。有些人以為自己沒造惡業,但連走路不小心踩死蟲,雖然不是大殺業,但依舊是惡業。
  • 要依止正念正知,經常思惟造惡業的過患。可從「利誘」角度練習:假設有人出錢要你說謊,練到「即使給我整個世界財富也不說謊」;從「威脅」角度練習:即使敵人拿槍威脅要殺你也不說粗惡語。
  • 要將持戒看得與生命同等重要,遠離容易造業的人事物環境。若知道與某人在一起容易說謊或去某處容易造惡業,就要保持距離或不去。任何妨礙持戒的都要捨棄,這是修行人最主要該做的事。


[註1] 《諦者品》:「大王,勿殺生!眾生之命極珍貴。是故欲得長壽者,即使意中亦勿思殺生。」བདེན་པ་པོའི་ལེའུ་ལས། རྒྱལ་པོ་ཁྱོད་ནི་སྲོག་གཅོད་མ་མཛད་ཅིག །སྐྱེ་བོ་ཀུན་ལ་སྲོག་ནི་རབ་ཏུ་ཕང་། །དེ་བས་ཡུན་རིང་ཚེ་བསྲུང་སུ་འདོད་པས། །ཡིད་ཀྱི་དགུ་ལའང་སྲོག་གཅོད་མི་བསམ་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