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課-善知識的標準

在不同的經典中,都有談到善知識的標準,但這些標準不完全相同。從《戒律》談的善知識標準,到小乘善知識、大乘善知識、密咒乘善知識分別應具備哪些條件,經典中都有很清楚的說明。然而,現在這個時代裡,很難找到完全符合標準的師長,該怎麼辦?論典說,只要找到符合四分之一標準的就行,再不然,符合八分之一標準的也可以。想想看,為什麼論典要說「找不到標準的師長,那就降低標準」?如果在不依止師長的狀況下聞法,也能產生地道功德的話,又何必降低標準,連善知識的標準也不必提出來了。

對我們而言,一方面當然要努力尋找好老師,你能找到的老師當然愈優秀愈好,所以要去觀察對方,要謹慎地尋找好老師;但另一方面,也要考慮到自己的時日有限。如果找不到夠好的老師就不依師、不開始學習,在等待的同時,人生卻分秒不停地快速流逝,最後空過一生,這種作法不是很奇怪嗎?

雖然值遇符合標準的善知識很重要,我們的確應該設法尋找善知識;然而,依師一事最主要的關鍵,其實在於我們自己是否具備修敬與信的能力。如果有能力,就沒有違反依師軌理的危險,這樣一來,能找的老師就很多,只要對方的功德勝過自己,甚至只有一、兩項優於自己的功德,依止對方為師,對你而言都是賺到、不會吃虧。

換句話說,在還沒依止某人為上師之前,之所以需要多加觀察,一方面是為了確認對方是否具備應有的條件,但最主要的目的,是在評估自己有沒有能力對他修信,有沒有依師後卻無法如理依止的危險。從這個角度來說,依止一位比較沒有名氣的師長似乎比較好,因為名氣小的師長,麻煩相對上也少;名氣大的師長,就算他本人沒有過失,但由於名聲引來的嫉妒、黨派分別,甚至夾雜了政治的考慮,你很容易聽到各種耳語,看到各種現象。身為這種名師的學生,如果修信的能力不夠,可能就會在依師上遇到很大的挑戰。

再者,如果你打算新增一位善知識,而他與你原本就有的上師合不來,這也會使得初學者在修信上變得比較辛苦。當然,如果你受過修心的訓練,應該不至於受影響。你會明白,看到某人做了再壞的事,也不表示他真的很壞;親眼看到佛出現在眼前,也不表示他真的是佛。修信這件事情,主要靠的是自己修心的能力,而不是靠對方有多好。不過,修心的訓練尚不足夠時,就會有違犯依師軌理的危險。

※ 摘要:
  • 在不同的經典中,都有談到善知識的標準,但這些標準不完全相同。然而現在這個時代,很難找到完全符合標準的師長。論典說,只要找到符合四分之一標準的就行,再不然符合八分之一標準的也可以。
  • 依師一事最主要的關鍵,其實在於我們自己是否具備修敬與信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