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課-如何保持快樂心(一)

之前提過,思惟緣起時,可以思惟果是從哪些因緣而生,也可以思惟某種因會產生哪些果。由於生某人的氣而記恨並出手傷害他,若能只傷害到他一個人那還行,但若傷害到他的父母、親友就不應該了。同樣地,不往深處想,假設「因為他傷害我,所以我要傷害他」這個理由是正當的,但你又為何要傷害自己呢?生氣時,我們會做什麼?看起來好像是在傷害對方,但實際上卻做了很多傷害自己的事。由此可知,若被瞋心牽著走,自己會吃很大的虧,這是很清楚的事。

為了對治瞋心,可以怎麼做?一是之前講過的,在生起瞋心時直接對抗它;二是研究瞋心產生的因,設法消除這些因,用這種方法對抗瞋心。產生瞋心的因,有一些是暫時性的緣,例如之前稍微提過的,若心平常就很容易不愉快、不平靜,就很容易生氣;心平常都處在快樂的狀態中,就比較不容易生氣,因此才說要設法讓自己平常保持快樂的心。

那麼,要如何讓自己的內心經常維持在快樂的狀態中呢?

 

一、思惟「不快樂沒有用」


想一想,心不快樂、擔心,到底有沒有幫助。若知道不快樂與擔心根本沒有幫助,應該就會產生「我要與這種心對抗」的想法,一旦有這種想法,對於解決方法就會容易聽得進去;如果基本上沒有「我要與這種心對抗」的想法,就算知道了思惟方法,恐怕也沒什麼用。

《入行論》說:「若事尚可為,云何不歡喜?若已不濟事,憂惱有何益?」遇到困難時,去看看這個困難能不能被改變?有沒有改變的方法?如果有,就用這些方法解決問題,不必感到不高興;如果沒有,就算不高興也沒有用,又何必不高興呢?

剛才說到,若沒有方法可以解決,擔心也沒有用。我父親是個不太擔心事情的人,他常說:「擔心有什麼用?愛擔心的人是傻子。」但我母親總是回他說:「連擔心也不會的人才是傻子。」不知他們兩個到底誰才是傻子,哈哈。我在想,母親的意思應該是說父親不懂得關心別人,她口裡的用詞「不會擔心」,意思應該是「不懂得關心」。之前有提過,基本上來說,如果我們關愛的對象遇到困難,我們會擔心,但真正的慈愛並不完全是這樣。看到對方遇到困難時,心裡若沒有想承擔責任、想要出手幫忙的想法,這表示我們對他沒有慈愛心;若有想要承擔的心,表示我們對他有慈愛心,但此時我們不一定會有擔心。由此可知,不擔心不表示一定沒有慈愛心。

 

二、接受事實、改變欲望


就像「若無法解決,擔心又有什麼用」這句話的道理一樣,若能接受事實,我們的反應又會不一樣。我們的心一向只聽欲望的話,沒有能力承認事實。但如果事實就是沒辦法、不可能產生我們要的那種結果,心卻一直堅持「我要,我要」,這樣只會讓自己不開心,一點幫助也沒有。若事實上有辦法產生我們要的結果,此時堅持說「我要」,並且努力爭取,也許就真的能成功,並因此感到快樂。這樣說來,也許我們應該訓練自己養成「接受事實」的習慣。跟自己說:「這是自性,既然如此,就是沒辦法的事。」若能承認、能接受,心就不會那麼辛苦了。

總之,不快樂是因為事情的發展與內心的欲望不合。心裡想要但是得不到,或是心裡不想要但還是發生了,於是心就不快樂。得到某物而心裡又剛好想要它,由於事情的發展與內心的欲望相符順,心就覺得快樂;沒得到某物而心裡剛好也不想要它,心也會覺得快樂。總之,欲望與實際發生的事情,若符順就會快樂,不符順就會不快樂。所謂快不快樂,其實就是這樣啊!所以,當我們沒獲得某物,內心因此而不快樂時,消除這種不快樂的方法,一種是設法獲得它,但如果無論如何努力就是無法成功,還有另一種方法可用,就是設法消除「我要它」的欲望,一旦不想要了,也就不會因為沒得到而不快樂。雖然有這兩種方法可以用,但我們一向以來只用第一種方法,沒有在第二種方法上努力。

要設法改變內在的欲求。若能學會用這種方法處理,那就很方便了,無論任何情況都可以用得上,會變成一個自由的人。只透過改變外在情況而獲得快樂,這是很困難的事,因為這種方法要依賴的因素太多了,包括外環境的情況、其他人的情況等,期待外在的一切都要服順自己的心意發展,都要聽自己的,這是不可能的事。怎麼看出我們有這種期待呢?只要天氣有一點不對,我們就會不開心,有人甚至還會生氣地說:「這雨,怎麼都不知道要停一下啊!」這種人內心暗暗希望天氣聽他的話,想要雨停雨就必須停,想要下雨就必須下雨,覺得一切都要按照他的意思,這種人的「我」似乎太大了。與其這樣,不如改變自己的欲望。用這種方式消除困難會更省事,因為若朝改變外在努力,外在的因素實在太多,既麻煩又很難成功。

以下這個例子,一般是講瞋心時會舉的例子,但應該也可以用在此處。寂天論師說,如果滿地都是荊棘,為了避免被刺傷,又不可能把大地都鋪上皮革,不如用一小塊皮革做成一雙鞋,包在腳上,這種方法既省事,而且無論走到哪裡都不會被刺傷。

設法讓內心的欲求去配合事實,用這種作法的理由,一方面是剛才講過的,若打算改變既成的事實,這很困難,因為必須觀待很多外在的因緣;再者,若維持自己的欲望不動,只去改變外境,由於欲望沒有限度,怎麼努力都滿足不了。若它有個限度倒還好,只要設法順著它一次就行了,但事實不是如此,得到一百要一千,得到一千要十萬,得到十萬後也許會感到滿足幾秒鐘,不久之後又會想著要一百萬。若一直順著欲望,根本不會有結束的時候,因為欲望沒有邊際。欲望似乎已被我們寵壞了,他講什麼我們都說好,若他是好人倒還好,但他是個壞人,而我們一直聽從壞人的話,當然就會不斷地遇到困難,永遠不會快樂。

我現在講的這些,有些是經論講的,有些是我自己想的,所以不一定都對,若有覺得不對的地方,大家可以提出來討論。
把欲望寵壞了,凡是自己想要的似乎就一定要得到,但這種想法是錯的,所以必須跟自己說:「我要跟這種錯誤的想法戰鬥。我想要的,不一定都要擁有,並不是任何事情都要照我的意思來才行。」只要能這樣想,它的勢力似乎就能稍微減弱一些。由於有這種想法,所以我會這樣勸我的親友。有些人非常疼愛自己的小孩,孩子只要稍微哭一下,大人馬上就會說「怎麼了」,然後馬上滿足小孩的要求,雖然表面上看來這是在疼愛小孩,但我不贊同。我認為,父母有時的確應該滿足小孩的要求,但有時不必順他的意,他要哭就讓他哭,讓他遇到一點辛苦。這樣是在訓練他接受困難,讓他練習「事情不一定要按照自己的意思發展」,讓他不再那麼期待「大家都要聽我的」,增強他他接受挫折的能力。

以身體來說,我們會打預防針來增強身體的免疫能力,而剛才那種作法,是在增強心的免疫能力。在平常的生活裡就給他一點困難,會讓他的心變得堅強。但如果非常慈愛小孩,就像一個人總是臥床,食物都送到床上吃,這樣一來,身體的肌肉會變得很沒有力量。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發生,一定要讓身體做一些工作,就算真的沒有事要做,也要刻意找事情做,例如刻意去運動,這其實就是在派工作讓身體做。「運動、遊戲」這些用語,是基於某種想法而冠上的用語,實際上就是在給身體派工作,否則身體免疫能力會衰退。同樣地,若我們平時就遇到一些困難,讓自己承受與面對的能力得到訓練的機會,以後遇到較大的困難時,就比較有能力應付。如果在成長的過程裡完全沒有這方面的訓練,沒有養成習慣,即使只遇到一點小事就會被打敗。為人父母者要知道,你不可能永遠在孩子身邊,早晚他都要自己面對人生,如果他的心一點都沒有面對困境的力量,以後等他長大,父母不在身邊時,他不就慘了嗎?

剛才說的若屬實,就可以用這樣的方式思考。有些人因為知道勞動身體有益健康,雖然不缺錢花用,仍會去工作。有些人是為了生計不得不工作,有些人則是為了讓身體有機會活動而去工作。同樣地,搏擊選手為了增強實力,為了在比賽時若遇到對手強力攻擊時有承受能力,所以他們會在訓練時刻意挨揍。同樣地,若我剛才講的事情屬實,在遇到困難、被別人欺負時,你可以想「這是在增強我內心的免疫力」,然後刻意地接受它,你的心會變得快樂。而且,若內心的免疫能力有因此進步,未來就算遇到更大的困境,你的心也不會覺得非常辛苦,因為你已受過訓練。

 

三、認清快樂的主因


在這樣思惟之前,要先知道一件事。快樂與否,主要的因素不在外境,而是與內在的思惟方式有關。要先認清楚這件事情。若能真正認清,就會產生「我要改變思考方式」的希求心。如果認為快樂與否與內心的想法無關,覺得都是由外境決定,此時你就只會在外境上尋找能自己快樂的方法。所以,這是必須先認識的事。

心是否快樂的主因不在外境,而是內心的想法。西元1959年西藏失守的時候,很多法師從西藏逃到印度,住在馬蘇利這個地方。那裡居住環境很不好,有位法師住在一間特別破爛的房子,有一天下大雨,住在較好房子的法師想到他,大家覺得他的房子那麼差,現在應該嚴重漏水,他住在裡面應該很辛苦,於是幾位法師就一起去看他。才一進去,大家看到的景象是,這間房子的確到處都在漏水,那位法師就把床放在房子中間,他撐著傘,身體斜靠在床上,一而蹺起二郎腿,一面吹著口哨,看起來很悠哉快樂的樣子。大家以為他過得很苦,但他卻愉快又輕鬆地面對這件事。要是我母親當時也在現場,恐怕又會說:「真是個傻子!」哈哈。

這件事對我很有幫助,讓我開始看重「快樂主要由內心的想法決定」。住在南方時,我的房子也很糟,下雨時大概有三、四處會漏水。聽了上述這個故事後,下雨時,我拿了一個大鍋子、一個小鍋子、一個杯子、一個碗來接水,不同的容器接水時發出高低不同的聲音,我就當成聽音樂一樣地聽著,就這樣度過那段下雨的時光。

我們針對「思考方向」這個概念說了「緣起」這個想法。聖座曾說,要練習從多方面思考,無論發生什麼困難,不要單從某個面向去思考,多考慮各種角度,就會不特別覺得那是很大的困難。

※ 摘要:
  • 設法改變內在的欲求。若學會這種方法,那就很方便了,無論任何情況都可以用得上,會變成一個自由的人。
  • 在遇到困難、被人欺負時,可以想「這是在增強我內心的免疫力」,然後刻意地接受它,心會變得快樂。
  • 快樂與否,主要的因素不在外境,而是與內在的思惟方式有關。若能真正認清這件事情,就會產生「我要改變思考方式」的希求心。
  • 無論發生什麼困難,不要單從某個面向去思考,多考慮各種角度,就會不特別覺得那是很大的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