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課-佛三身的論述(下)

二、果位三身與因位種性

果位時的三身,與因位時的種性,若能把這兩者結合起來思惟,一定能獲得對大乘佛法非常重要的理解,但它也非常艱深,不容易馬上了解。所以,雖然我很想好好解釋,但因為我也沒有全部都懂,只是經過了很多年的努力,才終於好像有一點快要懂的樣子,所以有時我會猶豫到底該不該講,擔心講了,對方不知道能不能懂。但再轉念一想,又不是每個人都跟我一樣不聰明,聰明的人也許一聽就懂。再者,就算剛聽時不懂,但還是要先聽過,之後才有機會慢慢懂;如果連聽都沒聽過,又怎麼可能會懂呢?因為上述兩個理由,我覺得自己不必再猶豫,應該要把這些內容講出來才對。

現在要講的是大乘佛法的精華,也是最重要的關鍵,解釋起來並不容易,因為每一個解釋都有之前必須先明白的基礎,必須一層層地解釋才能真正說清楚,聽聞者必須懂得很多該懂的基礎,否則會覺得很難掌握。

 

(一)必需懂得的基礎


在進行真正的解釋前,必須了解應成派主張的「所知障」是什麼。應成派認為所知障是「由實執安立的非種子習氣」。習氣分為是種子的習氣與不是種子的習氣,應成派認為後者是所知障。譬如碾碎大蒜的容器,即使已經洗乾淨、沒有大蒜了,但還是會有殘餘的大蒜味道。同樣地,雖已消除了實執,但仍有殘餘的垢染,這殘餘的垢染就是所知障。由於所知障的緣故,雖然沒有諦實的「執取」,但仍然有諦實的「顯現」。

有諦實的顯現,會怎麼樣呢?以下用「樹木」為例來說明。若把樹幹比喻為實執,則從樹幹長出的枝葉就是貪瞋癡等煩惱,花朵是所造的業,包括有漏的善業與不善業,果實是領受各種苦果。這整棵樹包括樹幹、樹葉、花朵和果實都是毒,即使把整棵樹都砍了,殘餘在周圍的氣味也是毒。這些毒的作用是什麼?花與果的毒,使我們造業而領受種種生老病死等苦;枝葉的毒,使我們領受煩惱的種種過患;殘餘的毒味是所知障,它障礙我們無法在同一時間了知一切法,障礙我們變幻化身時,無法在同一時間變幻無量的化身。

要如何消除這些毒?首先,對開示空性的經論生起信心,唸誦開示空性的文句、聽聞空性義理,透過這些方法可以淨除罪障、累積福德,因此而可以暫時擋一下,暫時避免投生惡趣。之後,如果成辦以空性為所緣的止觀雙運三摩地,獲得加行道忍位,從此之後就再也不會投生惡趣,但此時尚未斷除惡業。之後,一旦現證空性,就完全斷除惡趣的投生,相同意義的另一種說法是「不會再有惡趣的顯現」。之後再繼續修,繼續往上增長,斷除實執,就完全斷除輪迴之苦。之後再繼續修到最究竟,完全淨除殘餘的氣味所知障時,就再也沒有餘留的過失,成為完全沒有過失者。

 

(二)究竟證得心無自性


雖然證空性有很多不同的層次,包括以比量證、現量證、究竟證得,但所要證得的空性並沒有不同。(心的)空性是什麼?就是自心的無自性。對於「心無自性」這個事實,從最初開始聽聞,然後隨文做一點思惟,想著:「心,也許是無自性的吧!」或是想:「所謂的無自性,大概是這個意思吧!」如此獲得理解;之後,當你生起確定的認識,此時生起比量;再之後,隨著你對於心的法性,或說心的自性空看得愈清晰,過失也會隨著愈來愈薄,最後,當你透過最圓滿的方式,看見清楚到不能再清楚、究竟證得心的自性空,此時,所有的過失就自然淨除、自然地消散掉了,這種狀態被稱為「佛」。

以上內容,是從中觀應成派的觀點講的。唯識宗與自續派對上述內容,除了對於什麼是所知障的看法有差異之外,其餘大致相同。總之,就是你我現在都擁有的法性,當內心對它的認識愈來愈清楚,過失也會愈來愈被淨除,一旦透過最圓滿的證知方法而清楚到極致,所有的過失也就連根淨除,這種狀態被安立的名詞是「獲得法身」。

離一切過失,就會看見法性,這法性是「自性清淨的自性身」;見到法性時,一切垢染很自然就消散了,遮除垢染的這一分是「客塵清淨的自性身」;但此時心並沒有消失,這個證得法性的心是「智慧法身」。

我們現在的心,它的自性是空,所以我們現在都有「心的法性」或說「心的自性空」。以我的心,去修「我的心無自性」,不斷如此去思惟,使這個認識愈來愈清楚,直到非常清楚地知道這個事實,此時,就離開一切的過失了。所謂一切的過失,包括所有的煩惱、實執的顯現、一切錯亂的顯現,此時都完全淨除了。離開一切過失之時的空性,是「自性清淨的自性身」;離開過失、現前究竟證得空性的心是「智慧法身」,這顆心見到的心的法性是自性清淨的自性身;此時,心上「離垢的那一分」即「客塵清淨自性身」是滅諦。

「自性空」無法用眼睛見到,而是用意識去見。若業障淨除、見到殊勝化身,顯現為殊勝化身的佛會便能為你說法、發揮很多作用;若淨除更多的垢染、見到佛的報身,便能生起聖者菩薩的諸多功德;當你見到了佛的法身,這裡的「見到」不只是親自看到,而且那時你也已淨除最細微的垢染,在這種情況下,見到佛的法身,同時也是自己成佛之時。

 

(三)如來


證得空性,尤其是現證空性之時,與我們眼睛看到東西的情況很不一樣。一般而言,不論顯現出什麼境時,都會有「境」與「有境」的分別,此即一般常聽到的「顯現為有距離」的意思。但是在證空性時不會這樣,特別是現證空性之時,境與有境之間完全沒有「有距離的顯現」,二顯在此時完全隱沒。所以,在現證空性之時,會有一種類似於「境與有境相融」的顯現。也就是說,在現證空性、心處在緣空根本定的時候,從現證空性的心的角度來說,根本沒有辦法指出「境」在哪裡。

用眼睛看東西的時候,有境是眼識,對境是眼睛所見的東西,此時你可以在眼識之外,另外指著某個東西說它是對境。但是,在現證空性、處於根本定時,他本人無法指出此時現證空性之心的對境在哪裡,此時的境與有境似乎已經相融在一起了。不過,此時在旁人的眼中,還是可以指出空性是常法、是對境,證空性的心是有境。亦即,從旁觀者的觀點來看,此時境與有境是可以區分的兩者;但從現證空性者本身的角度來看,無法區分境與有境,因為此時對他而言,「這是有境、那是對境」的這種「二顯」已經完全隱沒了。

愈修,心與空性之間的距離就會愈靠近,境與有境之間有距離的顯現會愈小。當然,在一開始的時候,空性也會顯現為諦實成立,證空性的智慧本身,也會把所證得的空性顯現成為諦實成立,此時,這樣的顯現,仍然是「有距離的顯現」。但是,只要持續修下去,心與空性之間的距離,會透過你持續的修持而愈來愈靠近,當現證空性之時,便不會有「空性是諦實成立的顯現」,此時,心與空性二者似乎是融合在一起的樣子。

不過,當你從根本定中離開,仍然會把空性顯現為諦實成立。到成佛之時,由於促使我們把空性顯現為諦實成立的無明習氣已完全斷除,而外境從無始以來本來就不是諦實成立的;會有諦實成立的顯現,都是因為內在的實執習氣所致。一旦這習氣被完全淨除,諦實成立的顯現就再也不會生起,於是,心就會恆常處於與空性融合的狀態中,再也不會分開,因為造成分開的因已經不存在了。

「如來」二字,藏文དེ་བཞིན་གཤེགས་པ།音譯是「特行謝巴」,「謝巴」中譯成「來」字,它的意思是「去、走去」,「如」字的意思是真如、空性,「如來」二字的意思是「走入自心的空性」。從自心的顯現面來談,當自己的心完全融入於空性,不再從根本定中出定,此時就是「走入真如」。

此處對「走」的理解,就像剛才講過的,本來境與有境兩者是顯現為有距離的,藉由修空性,拉近兩者的距離,直到兩者無二無別。總之,當再也不會從根本定中出定時,這種狀態稱為「如來」。

一切的過失,都是在「由自己方面成立的顯現」為前提而產生的。例如,若要領受苦,必須把苦顯現為從自己方面成立,才有辦法領受它;若沒把苦顯現為從自己方面成立,就不會有苦的顯現,苦無法在心識上顯現。既然不在心識上顯現,心識又如何能領受它?同樣地,煩惱也是這樣,如果不把產生煩惱的對境顯現為從自己方面成立,煩惱根本無從產生,因為若沒有所緣,就無法產生煩惱。不論是什麼樣的煩惱,在產生煩惱之前,一定要先有個所緣境,而這個所緣境必須顯現成由自方成立。若所緣境沒有顯現成由自方成立,所緣境就無法顯現,沒有所緣境,心識根本無從產生。

總之,當「從自己方面成立」的顯現被完全消除時,一切的過失、苦與煩惱也就被連根消滅。當心完全地融入、安住於法性上時,一切的過失也就完全地被消除,所以是「如來」。以上這些內容,聖座在講法時經常提到,但他只以「走入真如,故云如來」簡單幾個字,就把剛才講的內容整個講完了。只是我們很難聽懂這麼精要的開示。

對於「如來」二字,除了剛才這種解釋方法,還有另一種解釋是「從真如來」。不過今天還是不要講得好,免得你們聽得喊累,明天就都不來聽課了,哈哈。

「真如」的意思也是「諦實」,一切不諦實的法都是虛妄。若用另一種講法,虛妄就是「錯亂」。消除一切錯亂,完全不錯亂的心起現行之時,或者說,消除一切虛妄,心安住於諦實之時,也就離開一切過失了。所以,練習從一開始就不說妄語、實踐「說諦實語」的禁行,就是朝向「究竟諦實」這個目標而踏出的第一步。我們的心有「喜愛諦實」的種性,當它不斷進步到臻於究竟時,就會到達此處說的「究竟諦實」。

我明明說不要再講下去比較好,結果還是講了。哈哈。

※  摘要:
  • 果位時的三身,與因位時的種性,若能把這兩者結合起來思惟,一定能獲得對大乘佛法非常重要的理解。
  • 應成派認為所知障是「由實執安立的非種子習氣」。習氣分為是種子的習氣與不是種子的習氣,應成派認為後者是所知障。
  • 當心完全地融入、安住於法性上時,一切的過失也就完全地被消除,所以是「如來」。
  • 練習從一開始就不說妄語、實踐「說諦實語」的禁行,就是朝向「究竟諦實」這個目標而踏出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