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課-慈悲心是佛法的精華

持戒是慈愛的實修
 

不知道能不能說一切福德,但應該可以說百分之九十九的福德,都來自慈愛的實修。以持戒來說,能投生於人或天人,是因為持戒的緣故。而持戒的重點不是外在的行為,而是內心的持守。例如,不對他人說粗惡語,重點在於守住「我不對有情說粗惡語的心」,這種把持住自己、不去傷害有情的心是慈愛心,包括不說粗惡語、不殺生、不拿他人的財物,全都是慈愛心。

再以菩薩戒為例,所有菩薩學處都統攝在三戒中。三戒中的律儀戒,是要遮止傷害有情,這是慈心的實修。饒益有情戒是要利益有情,以布施的實修來說,都是在利益有情,財施是把財寶、藥物等給予有情,這個想給予的心是捨心,是慈心的實修;無畏施是想要救護有情脫離困境的欲求,這是悲心的實修,是想著若有情能離苦該多好的心;法施是把眼光放遠,目標是為了幫助有情解決困難、獲得安樂,所以它也是慈悲心的實修。攝善法戒是欲求菩提,因為知道若自己沒有功德,就無法成辦有情義利,所以生起想要成就功德的欲求,它也是慈心的實修。曾有人說過:「菩薩的一切實修、行持與祈願若統攝起來,菩提心如簡示。」若把菩提心或說慈愛的實修,把該怎麼做的內涵開展出來,就會變得非常廣大,但若把它們全部統攝起來,就會很準確地落在慈愛的實修上。不過,要真正獲得這個理解,必須解釋很多才行;但只要你理解了,你心裡就會感覺到,讀一切經論、一切學習全部都是菩提心的支分。

 

實修慈愛,從安樂走向安樂


一旦明白慈愛的心能為這輩子帶來多少好處,就像聖座說過的那些,包括對自己的身、心與整個社會的種種益處;以及透過慈愛的實修,如何能為來世帶來種種好處,例如能使得來世不墮入惡趣、獲得善趣所依身等好處;還有,從獲得解脫、生起菩提心、獲證五道十地直到佛地的圓滿功德,它們的根本就是慈愛的實修,它們是慈愛的實修的不共印跡,明白這些道理後,你的內心才能終於認識到「慈愛是法的精華」這個事實。

實修慈愛,會使今生快樂、來世快樂、愈來愈快樂,而且就在快樂之中,最後會獲得究竟快樂的佛果位,不僅如此,還能擁有幫助一切眾生獲得安樂的能力。正因為可以產生這樣的結果,所以把獲得最究竟安樂的佛稱為「善逝」,意思就是由安樂走向安樂。從最初做一點慈愛的實修開始,就會開始獲得一點今生的安樂,不但自己的身體健康、對環境與社會的安樂都會開始產生好處,也能對來世產生幫助。若要一一列舉這些好處,可能要花五、六天的時間,但只要花時間去思惟或討論,大家就會稍微理解這個事實。隨著慈愛的能力愈大,安樂就會愈大,當慈愛的能力發展到究竟時,自然就會獲得最究竟的安樂,所以說是「善逝」。就像《入行論》裡說的:「從樂趨勝樂,智者誰退怯?」這是一條由樂趨向樂的道路,有哪個智者會對此懈怠呢?只有像我們這樣,不知情、不相信的人才會如此,這一條根本不辛苦的路,愈去實修,就是在快樂中走向更快樂之處啊!

從大乘宗義的角度介紹佛,目前為止,我們已花了三天的時間,而我們講過的這些內容,聖座只花三分鐘就說完了。聖座有時會說,如來的意思是「走入真如的法身」,有時是「來自真如的色身」。言簡意賅的兩句話,我們只是概略解釋而已,就花了兩、三天。

而聖座對「善逝」二字的解釋,是透過剛才引用的《入行論》偈頌。聖座說,就像「從樂趨勝樂,智者誰退怯」一樣,實修菩提心,不但有益於身體、也有益於內心;不但對今生有幫助,對來世有幫助;對自己有幫助,對他人有幫助;對暫時有幫助,對究竟也有幫助。由於把菩提心實修到最究竟,所以是善逝。而這些解釋大概也是花兩分鐘,聖座就都講完了。這就是聖座!他在說這些內容時,內心完整顯現出所有的經論,而後用這兩句話跟我們介紹。而我似乎有一點聽懂喔。哈哈。

有些人佛法學得不深,他們聽聖座講法之後說:「聖座講的法,講來講去都一樣。」這些人其實是沒聽懂聖座在講什麼,由於自己程度不夠,才會有這種想法。若仔細地聽,會知道聖座說得很深,只是由於講法的時間很有限,若一一開展地細講,可能需要好幾年的時間,所以他都用收攝的方式講法。但只要聽得懂,就會知道聖座說的很廣很深。

我想起一件事。聖座經常稱讚尼瑪老師,說他是正理自在。在印度時,尼瑪老師的眼皮有點下垂,所以要看東西時,他必須掀起眼皮來看。有時,聖座會說:「聖天菩薩應該就是這樣吧!」總之,在聖座的心裡,尼瑪老師的地位非常崇高。而在尼瑪老師的心中,又是如何看聖座的呢?尼瑪老師有一次提到他與聖座一起上課的經驗。尼瑪老師曾經參加過很多次前世林仁波切的講經法會,林仁波切在對一般大眾講經時,他都只講一般的內容,很少講得很深,有一次,聖座去聽林仁波切講課時,尼瑪老師有機會跟著旁聽,那一次,林仁波切講得非常非常深,尼瑪老師感到驚訝不已。聽完後他說:「上師應該真的是佛啊!無論來到他面前的是怎樣的所化機,他就是能說相應於那位所化機程度的法。」現在的所化機是聖座,當這樣的所化機來到他面前,上師林仁波切就教他跟平常完全不一樣的內容。尼瑪老師感到非常驚訝。我想,那些理路一定很深,我們平常人根本無法理解的理路。當自己的程度愈提高,就會相對能聽得懂。

在我的所見中,一般人講法時,若對象是利根所化機,或已讀過經典的人,針對這些人的程度講經時若講得很深,那麼普通的聽眾就會聽不懂;但對普通的聽眾講得很一般時,讀過的人會覺得講經的人都沒有講深法。但我見到聖座的一個很特別的特色是,他既可以說得很深,卻也讓平凡人覺得自己有聽懂。在我的感覺裡,這種在同一場講法中,讓利根者與鈍根者都有各自的收穫,是聖座非常與眾不同的特色。有些關注深法的人,例如我認識的一位長者,他的理路非常好,對五大論都非常專精,因為他有聽懂聖座說的深法,所以他說:「聖座現在是對一般民眾介紹佛法,但他這樣介紹,一般人哪裡聽得懂呢?」因為他掌握到聖座要說的深義,所以他有這樣的擔心;但事實上,同樣的用詞,民眾有民眾能聽懂得理解,這是聖座一個很特別的特質,也是非常稀奇的能力。

我在十七、八歲時,對密咒並未生起信心,對於本尊諸天也不太生得起信心。那時的我,只對本師釋迦牟尼佛有信心。對密咒乘不生信心的一個緣,是因為我曾聽說咒乘主要是依靠勝解(相信),而我心想,若只能靠信心,無法用理由去觀擇,則它有可能很清淨,但也有可能是顛倒的,又怎麼判斷呢?受到這個想法的影響,所以對咒乘有不信的心。有一次,尼瑪老師在教密續,對象是年紀較長的法師,我去聽了兩天,根本沒有聽懂,但我對密乘的邪見因此消失了。因為尼瑪老師在教的時候,一直跟大家辯論,就像我學《現觀》時那樣,他不停地對那些學長提問、辯論,看到這樣激辯的場景,我心想:「既然咒乘也可以這樣辯論,那就是可以去研究的。」由於心裡生起了這樣的想法,消除了之前我對咒乘的錯誤看法,那種不信的心就這樣整個消失了。

再者,密續的本尊有各種形貌,我曾經很難對示現憤怒相的本尊(憤怒尊)生起信心;直到後來,我稍微明白從大乘角度介紹的佛後,就像剛才講過的,透過證空性而脫離一切垢染,從這樣的智慧體性顯現出的行相,並不會有一定的顏色與形狀,所以無法從一定的顏色與形狀判斷是或不是佛。若非要從形狀與顏色來談,本師釋迦牟尼佛的樣子是人的行相啊,雖然算起來,人比畜生好一些,但若要仔細計算,所謂的人還是在輪迴中。所以,若要從外在的顏色與形狀來判斷,則本師釋迦牟尼佛也只是人,說起來也沒什麼啊!所以,若要判斷是不是真的佛,要從佛身的元素去談才對。在我的內心產生這樣的想法後,之前的那種不信的心就不見了,也不那麼在意那些本尊的外相了。否則,雖然我之前並沒有因為沒信心而出口批評,因為自己不了解的事情太多;但內心並不舒服,在禮拜密續諸多本尊時,無法生起像對本師釋迦牟尼佛那樣的信心,直到懂得從大乘角度介紹的佛後,那種不信的心才終於消失。

※ 摘要:
  • 百分之九十九的福德,都來自慈愛的實修。
  • 隨著慈愛的能力愈大,安樂就會愈大,當慈愛的能力發展到究竟時,自然就會獲得最究竟的安樂,所以說是「善逝」。
  • 透過證空性而脫離一切垢染,從這樣的智慧體性顯現出的行相,並不會有一定的顏色與形狀,所以無法從一定的顏色與形狀判斷是或不是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