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課-佛如何行佛行事業

藏文「祈願」二字的音譯是「莫朗」,「莫」字的意思是欲求。佛在成佛之前已經猛利地祈願,希望能夠利益一切眾生;成佛之後,這個祈願的力道會繼續發揮作用。

祈願其實就是欲求,希望一切有情離苦的欲求是悲心,希望一切有情具足樂與樂因的欲求是慈心。佛的身語、利益眾生的一切能力,以及圓滿成辦的一切所作,都是靠著這兩個欲求,亦即靠著慈心與悲心而成辦的。然而,就像剛才講過的,欲求要能如願成辦,需要相當於金錢的福德。如果福德尚未究竟,例如初業菩薩,雖然他們的心裡也非常想要利益眾生,由於福德還沒圓滿,祈願的力量便無法完全發揮作用。祈願的能力要能發揮,必須有究竟的福德。佛成佛之時,由於福德已經究竟圓滿,他又把所有的福德都回向利他,因此而趨入、成辦了佛的身、語等一切。

因為是在沒有動機的狀況下趨入,所以可以同時,佛可以同時有數百、數千、數十萬個身,也可以同時用各種語言,宣說各種不同的法類。在同一個時間裡,佛不但可以同時用天語、龍語,人語中的英語、漢語、藏語等說法,而且可以同時宣說不同的主題。他可以對某人宣說無常,同時對另外一些人宣說無我。若要變幻化身,佛可以在同一時間裡有不同的化身;若要說法,佛可以同時對不同的對象宣說不同的法類;佛可以同時知道一切法。上述這些能力,一方面來自於佛的福德能力完全圓滿,二方面是因為佛已遠離動機分別心這個違緣。

佛本身已成辦了很強的能力,他消除了所有違緣,也圓滿了所有順緣。接著,某些結果的發生與不發生,就要看有情了。哪種行相、何種作法對某類有情最有利,佛就會展現出那種行相。針對這個概念,經典裡最常用來說明這個概念的譬喻是「如水映月」。

對於月影到底要呈現在哪個水面上、呈現出什麼樣子,月亮一點想法也沒有。月亮不會想:「我要在這個水面上呈現出月影,不在那個水面上呈現月影。」雖然月亮沒有任何想法,但只要有水面存在,水面朝上向著夜空,水面沒有被任何障礙物覆蓋,月影就會顯現在水面上。月亮只需要負責出現在夜空,至於月影的事情,包括出不出現月影、出現幾個月影、出現什麼形狀的月影,都不是由月亮決定,而是由水面決定。若有兩個面朝上、無障礙物的水面,就會出現兩個月影;三個水面就有三個月影,四個水面就有四個月影。若水面搖動,月影就會搖動;若水面穩定,月影就會穩定。相同的道理,佛身也是如此。上次講佛三身的論述,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只對聖者菩薩顯現的身是報身,對於能夠對他顯現殊勝化身的所化機,佛就會對他顯現出殊勝化身。

在這樣解釋佛身的概念時,有些弄錯的人說:「所以佛的色身,例如三十二相、八十隨好的殊勝化身,是有情的心續所攝。」有些西藏論師就是這樣說的。為什麼他們會這麼想呢?因為沒有辦法從佛的那方面說出佛身的行相,所以有人就說佛的色身是由個別有情的心續所攝,但這種想法根本不對。如果佛的色身是有情心續所攝,那麼佛的色身與有情的心續體性同一,這樣一來,就只有兩種可能,要不就是「有情是佛」,要不就是「佛不是佛」。總之,這種想法是不對的。若有這種理解,表示你的認識有錯。

什麼才是對佛身的正確認識呢?佛身的體性,是離一切垢、並且於空性永遠不再出定的智慧,但呈現出來的行相,根據不同的所化機會有不同的樣子。要用這種方式去理解佛身,你的認識才會正確。以這樣的理解為基礎,才能進入密咒乘的修行;否則你修的只是外皮,根本談不上是在實修密咒乘。

修密咒乘時,在修本尊之前必須先觀修空性,根據自己對空性的了解程度,先觀修空性;接著觀想自己生起了離一切垢、現證空性的心,之後再觀想,這個現證空性的智慧,展現出各自所修的本尊的行相,例如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等。為什麼要這樣修?是因為事實上佛就是這樣的,所以用這種相符順的方式去觀修。由此可知,實修密咒乘需要具備一定的基礎,包括對空性的認識、以及理解成佛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才行。既然如此,那麼,只要是從體性為離一切垢的證空慧顯現出來的色,無論顏色與形狀是什麼,那就是佛身;反之,若不是用這樣的方式顯現的,就算具有三十二相、八十隨好的外相,也不是佛身。

現在講的這些內容,若要獲得完整的領解,除了必須理解空性之外,也必須明白消除所知障的方法,以及依於菩提心如何能夠成辦圓滿的佛身。明白以上內容後,才有辦法完全理解我們現在講的是什麼。然而,理解現在講的內容後,還是會有一個問題。那就是,現證空性的智慧是心識,心識要如何顯現為色?這個問題會牽涉到色身的近取因,要解答這個問題,只能從密咒乘的無上瑜伽找到答案,在顯乘方面沒有辦法做清楚的回答。所以,如果要完整地解釋佛語,不學密咒乘就不行。其他的佛法內容,可以協助我們按部就班地漸漸進入無上瑜伽,但無法完整地解釋佛語。在無上瑜伽的內容裡,不但完整解釋佛身的近取因,而且也把如何運用與實修方式說得很清楚。

在現證空性、安住於不再出緣空根本定的狀態下,分別對不同的有情顯現出不同的色,因此而說「從真如來」。真如指的是空性,「從空性來」的意思是,從空性的體性,展現出有情看見的行相。上次講過的對「如來」的解釋是「走入真如」,指的是法身;今天講的是「從真如來」,指的是佛的色身。

※ 摘要:
  • 祈願其實就是欲求,希望一切有情離苦的欲求是悲心,希望一切有情具足樂與樂因的欲求是慈心。
  • 佛的福德能力完全圓滿,又已遠離動機分別心這個違緣,所以若要變幻化身,佛可以在同一時間裡有不同的化身;若要說法,佛可以同時對不同的對象宣說不同的法類。
  • 佛身的體性,是離一切垢、並且於空性永遠不再出定的智慧,但呈現出來的行相,根據不同的所化機會有不同的樣子。要用這種方式去理解佛身,你的認識才會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