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課-【如何隨念佛】語功德

三、佛的語功德

佛的語功德,就像講到佛的三十二相、八十隨好一樣,包括了六十四個韻音支。這六十四項分別是什麼,我沒有都知道,而且,因為不懂便無法思惟,所以也沒有全都收錄進來,以下只介紹有收錄在講義裡的幾個佛語功德。

原文

如來之語功德者。佛語悅耳、柔和而賞心,能令身心得滿足,佛語百聽不厭,清晰明白,遠離違逆和重贅之過失,得讓貪瞋等平息,並斷除一切的蒙昧不悟、錯亂尋思與疑網,無有欺誑。總之,佛語具六十四支音,無論身處之距離遠近,皆得聆聽佛語而無音量大小之別,山岩等物悉無能礙,任何音聲悉無能障。即使世間一切有情於同一時中對佛請益疑問,佛亦能於一剎那間全數了知,並以有情各自之語言,相應其各自之境況、信解與根器,別別作答,令諸有情滿意。

佛語的聲音好聽、柔和,聽了內心會很歡喜,身心都能感到很滿足,不論聽再多都覺得不夠。佛說話非常清晰,若從說話的內容來看,不會有前後矛盾的地方,也不會在沒有必要的情況下有重覆的過失。佛語的作用,可以息除貪瞋等煩惱,能斷除不知、邪知與疑惑之網。佛語的內容完全符合聽者的希求,能無欺誑地成辦包括增上生在內的一切希欲。總之,佛語具足六十四韻音支。

一般來說,若是很多人聽法的場合,離講者愈遠,聽到的聲音會愈小,但佛語不會如此,無論距離遠近,聽到的音量大小都一樣。

佛的弟子當中,目犍連尊者的神通第一。有一天,他想驗證佛語是否真的無論遠近,聽到的音量都一樣。他在講法的現場聽,無論站哪裡,聽到的音量都一樣,他想測試看看要離多遠才會聽不到,所以他就一直往後退、愈離愈遠、接著用神通力退得更遠,經過一個又一個其他的世間,到了某個世間。這個世間有佛住世,也有聲聞菩薩等在,那裡的人的身材非常大。到那裡之後,那裡的聲聞看到目犍連尊者,感到非常驚訝:「怎麼有這麼小的人!」大家都聚集在一起,把目犍連放在掌心,一個傳一個這樣看著。

此時,在那個世間的佛對大家說:「你們不可以小看這個人,他是來自於數千個世間之外,有釋迦牟尼佛住世的娑婆世間,他是神通第一的聲聞。」那時,目犍連尊者看到這位佛想要摧伏這些聲聞的慢心,就變幻神通,把身體變得跟那個世間一樣大,接著又變回本來的身體大小。此時,這位佛說:「你能到得了這裡,靠的不單是你的神通能力。佛知道你想要驗證,所以他就加持你。由於你的神通力和佛的加持,兩者聚合,你才能到這裡。」而到了那裡,目犍連尊者依舊可以聽到釋迦牟尼佛的聲音,且音量完全沒有變小,佛陀在靈鷲山說法的聲音依舊。由此可知,只要自己的業障淨除,無論你在哪裡,佛就會在那裡顯現。總之,由於佛與目犍連尊者有連上關係,再加上目犍連尊者的業淨,所以目犍連尊者就能聽到佛陀的聲音,這與距離遠近無關,佛是任運顯現的。

說完這些話後,目犍連尊者因為距離太遠了,有點弄不清楚來時的方向。此時這位佛說:「僅靠你的神通力,你是來不了這裡的。所以你要回去,也要向釋迦牟尼佛祈求。」目犍連尊者照著做,在一剎那間,就回到了靈鷲山。

講到這裡,我想到另一件事。有一部佛經裡寫到,若自己真心為了解脫成佛而希求法,則你一定不會缺乏為你開示佛法的人,一定有人會為你示道,只要你有百分之百的希求心。當然也要有清淨的動機,若只是想著今生,不知能不能獲得為你示道的人,因為事實上他不一定能真正幫助到你。但是,若有真正清淨的希求心,一定會得到為你示法的人。如果某個地方完全沒有能為你講法的人與天人,你還是會得到經書;就算得不到經書,也會有文字在空中顯現給你看,或是在夢中獲得開示。總之,一定會有的。只要從自己這方面有真正的希求心,就一定能得到為你示道的人,因為佛語無質礙,很多經書是這樣說的。

但上述的事情要成真,清淨的希求心必不可少;若只生起一點希求心,上述的事情不一定會發生,那時你可能會說:「經書上說的不是真的,我雖生起希求心,但還是沒人為我開示。」想想看,若根本沒有試著去找老師學,這正是希求心並不真誠的表現。只是口中說著想要聽法,但就這樣待在家裡,也不去找老師,這表示你的希求心並不是真的。如果你有真正的希求心,就一定會遇到與自己福緣相符的老師。

若動機無誤,希求心的力道也會很強大,你會有一種「非要不可」的心情。不過,為何非要不可呢?有時,我們可能會被自己騙了而不自知。

問:要如何知道自己的動機有沒有錯?

答:想一想,你為何覺得上師與法「非要不可」?是為了什麼?如果你是為了獲得飲食資具而學法,這並不是清淨的動機,這種行為也不是「必須學法修行」的行為。若只是為了今生,雖然學法很好,但這種感覺是很奇怪的。例如,有個人沒衣服穿、沒東西吃,我們給他一千元,這筆錢就會真正發揮金錢的價值;但如果他要用來擦鼻涕,給他一千元紙鈔不是很浪費嗎?當然,紙鈔也是可以用來擦鼻涕或擦汗然後丟掉,這也是用錢的一種方法,但看人家這樣用錢,我們會覺得好可惜,不是嗎?錢不應該這樣用吧?應該要用在正確的地方上才對吧?

我認識一個人,我們經常有見面的機會。我經常跟他說要學佛、要修行,有一天,他跟我說:「你都不跟我講法。」我說:「我們經常見面,為何說我沒跟你講法?難道我應該拿一條哈達,拜託你來我這裡聽法嗎?」我們經常見面,但他從沒有開口要我跟他講經,我有講課的時候,他也沒來聽過,但現在他卻說我都不跟他講法。他覺得他對我抱怨,是在展示他對法有希求心。在我跟他這麼講之後,他反問我:「難道我真的應該拿條哈達去拜託你講經嗎?」我們兩個啊,到底誰對呢?哈哈。

剛才說到「皆得聆聽佛語而無音量大小之別」,意思是不論遠近,聽到的音量沒有大小之別;「山岩等物悉無能礙,任何音聲悉無能障。」這段話的意思也差不多。

再者,在同一時間裡,所有的有情同時用各自的語言、向佛提出各種不同的疑問,佛都能在一剎那間,以有情各自的語言、相應於有情的根器、配合有情各自勝解而做回答,而每一位有情也都感到很滿意。

原文

佛陀的每一回說法,皆能令極其廣大的有情見諦乃至證得阿羅漢果位,令有些眾生發起菩提心乃至成辦三摩地與諸多陀羅尼,以及令其獲證於無上菩提得不退轉,乃至安置其於下一生即得成佛之第十地菩薩果位等,成辦眾生之大義利。單憑聽聞或隨唸,也能消除墮入惡趣之佈畏,並種下解脫之種子。如來於無量劫中,即使以諸多法門與方式於同一時間中為一切有情說法,所說之法亦無有窮盡。總而言之,佛語周遍而住,並圓滿所有眾生之希願。

佛開示每一座法,許多有情獲得見道位、獲得解脫、獲得阿羅漢果位,有很多有情生起菩提心,很多有情的心續獲得三摩地與各種陀羅尼,很多有情獲得不退轉果位,許多有情分別登上初地、二地到十地,有些獲得「一生補處」,意思是只要再經過一生就能成佛。佛在一座講法中,就能分別幫助眾多有情獲得這些果位。由此可見,佛陀為有情成辦非常大的義利。

就算無法見到佛,僅聽到聲音,例如那時的畜生,雖然聽不懂意思,但有聽到聲音,光憑著聽到佛的聲音,就能不投生惡趣;以我們來說,雖然沒有直接聽到聲音,僅唸誦佛經,也能淨除惡業、不投生惡趣,在心中種下解脫的種子。

佛陀說法的方式非常多,宣講的內容包羅萬象,就算用一劫的時間也講不完。總之,佛語遍一切處,滿足一切有情的希願。

一一思惟佛的功德,這是隨念佛;邊思惟佛功德,當內心受到撼動時,接著想「願我也能成辦佛果位」,如此一一去祈願,有沒有唸出祈願的文字都可以,或是每思惟一個功德,在內心有稍微體會之時,接著想「依於從以前到現在,所有已累積、正累積、將累積的善根,願能成辦佛果位」,如此一一做祈願,就成為訓練「欲求菩提」的一種練習了。

菩提心包括了「欲求菩提」和「欲求利他」這兩種欲求。願一切有情離苦得樂,這是慈悲菩提心,是欲求利他;為了達到這個目的,而希望自己能獲得佛果位的想法,則是欲求菩提。這兩種欲求之間相輔相成,一一思惟佛的功德,當內心稍微真正認識到功德是功德時,就想著「願我獲得這樣的功德」,如此祈願。當「我必須成佛」、「我必須獲得一切遍智」、「我必須獲得圓滿的身」、「我必須獲得圓滿的語」等欲願愈來愈強烈時,接著想,讓我能獲得這種果位的,是一心一意想要利益有情的心思,若只想著自己一人,無法讓我成佛。例如,雖然空性是最重要的法,然而,就算虛空存在之際都一直修空性,也無法成佛、無法獲得剛才說的那些功德。如果連修空性都無法達到這種結果,其他的法就更不用說了。

所以,能讓自己獲得佛果位的不共方法,是一心一意想著「必須成辦利他」的想法。在明白這個道理後,那種一心利他的心會更加強大。反之,當想要利益有情的心強烈地生起時,你會想,若真正要利他,光靠現在這種爛爛的身、只能講一點話的語、以及非常貧乏的知識,無法成辦一切有情的義利,所以必須成佛才行,如此便能引生想要成佛的欲求。由此可知,這兩種欲求會彼此幫助,一者產生,就會引生出另一者。菩提心的兩種欲求就是在這種狀況下,相輔相成地漸次增長。

若能一邊思惟佛功德,一邊鍛練欲求菩提,這樣會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