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課-【如何隨念佛】智功德(三)

十自在
 

原文

如云:「命業資具及信解,願求神變受生力,法與心識真如智,勇父得此十自在。」如來具命自在、業自在、資具自在、信解自在、願求自在、神變力自在、受生自在、法自在、心自在、以及智慧自在等十自在。

這首偈頌「命業資具及信解,願求神變受生力,法與心識真如智,勇父得此十自在」出自佛經,內容是十自在。「命自在」的意思,由於獲得無死果位,所以命自在。「業自在」的意思,由於已離一切業的過失,已經脫離業的控制。一切業除了十惡業之外,還有能投生善趣的有漏業,此外還有無漏業,這一切的業,佛陀都已經脫離,所以是業自在。

「資具自在」的意思,若需要財物受用去成辦眾生利義,都能無礙獲得。不過,很看重財物受用的人,看到佛的這個功德時,也許會想著「佛陀哪有資具自在?他都沒有給我什麼財物呢」,哈哈。「信解自在」的意思,獲得十遍處隨觀想無礙,包括了地水火風、青黃白紅、空與識。一般而言,獲得第四靜慮正行者,就有能力開始做這樣的觀想,例如觀想虛空遍滿一切,這樣就不會遇到任何障礙物,可以穿牆而過。此處的「信解」並不是欲求的意思,而是觀想,例如觀想一切都是虛空。

有一次,有鬼神來干擾密勒日巴尊者,尊者就安住在水遍處三摩地的等持,範圍應該沒有很大,只限於他居住的山洞附近,讓那附近充滿水,而且他的身體也轉變為水。之後,當鬼神來時,其中一位丟了一顆小石子說:「剛才明明在這裡的。」但其他鬼神說:「可是沒有啊!」之後就離開了。密勒日巴尊者出定,惹窮巴來了,尊者跟他說:「我的背有點不太舒服呢!」惹窮巴問他:「是怎麼了呢?」尊者想到剛才的經歷,心裡想,也許剛才鬼神丟的小石頭還留在自己的身體裡,於是密勒日巴尊者再次讓身體化為水,請惹窮巴把石頭拿開。在密勒日巴尊者的傳記中,有這麼一段記載。

以前有位醫生跟我說:「你千萬不要想自己是病人,任何時候都要觀想自己是一個健康的人,這樣病就會好了。」他還舉了例子。有些女人雖然沒有懷孕的條件,但心裡一直想要懷孕,後來就想著自己真的懷孕了,在這樣的觀想下,肚子裡也形成一個肉團,之後身體的反應就跟懷孕時一模一樣,等到九個月過後,到醫院生產時,肚子裡並沒有小孩,都是油脂。醫院裡甚至還有專門的科別在處理這類的病人。醫生跟我說:「她們因為太想要小孩,便觀想自己懷孕,由於這種心理作用而造成身體產生變化。所以,你也要一直想著自己很健康,根本沒有生病。」如果這是真的,則透過觀想而成辦某些狀態,應該是可能的。

以觀想一切皆虛空來說,做如此觀想後,就能無礙地穿牆而過。不過,要達到這種效果,光靠觀想不夠,必須要有第四靜慮正行的程度才行。

醫生還說,有個病人來醫院檢查,醫院用電話通知他檢查的結果說:「你得了一種非常嚴重的病。」從接到這通電話開始,這個人就真的這樣病了一、兩年。後來,醫院發現是弄錯了報告,再通知這位病人,病人就痊癒了。那個人根本沒有那種病,但他在以為自己得了那種病之後,身體就呈現出有那種病的病徵。

據說,心是有這種能力的。有位修行人,很誠實地告訴我一段他的經歷。他說,有一天他思惟某個法義,想到歡喜處,手掌往坐的石頭上一拍,竟然像拍到泥巴一樣,在石頭上清晰地留下了他的手印。他心裡覺得很奇怪,第二天用相同的方法複製,同樣那樣去思惟,用同樣地方法、想到同樣歡喜之處,就用手在石上用力一拍,但除了手痛之外,什麼都沒有發生。他非常誠實,要不然他可以隱埋後來的這段故事,表現出一副很有神通的樣子,但他很誠實地說了整段過程。由此可見,心應該是有這種能力的。

剛才說到,要做這種觀想,必須獲得第四靜慮正行,這個要記得喔。否則,我擔心各位光靠著觀想,結果去撞牆了。哈哈!

「願求自在」的意思是僅靠著願求,所求就能成真。「神變力自在」的意思是,可以無礙變現出各種神通。「受生自在」的意思,其實,佛不會再有任何投生,所以他不會再投生到任何一個生處,因此受生自在的意思是,無論什麼樣的身,他都可以在自在變現。若是一位已獲得靜慮正行者,在靜慮正行未衰退之前,他無法投生到欲界;若是菩薩聖者,就可以在靜慮正行不必衰退的狀態中,由於祈願力而在欲界受生。佛的心續雖然有靜慮正行,雖然不會再受生,但可以按照他的祈願而展現出任何身的行相。也許是這樣解釋吧。

以殊勝化身來說,顯現的就是欲界身的行相;但說實在的,若有靜慮正行,就無法投生到欲界來,只能投生在色界以上。因此,以佛來說,他雖有三摩地的能力,但三摩地無法對他造成任何限制,因為他已獲得完全的自由。以投生到上二界的有情來說,雖然沒有不善業,但相當於不善業(阻礙投生欲界善趣)的是他的三摩地能力。不過,對於聖者菩薩來說,他們既有擁有投生上二界的能力,也仍能依照自己的祈願力投生欲界。以佛來說,當然不能說是投生,他不會再有任何投生,只能說示現投生。總之,他所造的業無法阻擋他做任何的投生,故稱為「受生自在」。

「法自在」的意思是,無論什麼法,由於他已經獲得了四無礙解,所以可以自在宣說任何法。「心自在」的意思是,可以自在控制三摩地。「智慧自在」的意思是一切遍智。

問:獲得靜慮正行後,投生的狀況是什麼?

答:獲得靜慮正行後投生,會生在靜慮天以上。

問:所以他們投生不自在,即使祈願也沒有用?

答:是的,但這是就一般的狀況來說。

 

三不護、四無礙解等


原文

身語意任何所作無需覆藏,故具三不護;具義無礙解、法無礙解、詞無礙解、與辯才無礙解等四無礙解;以及具無煩惱三摩地和知願處智等等之功德。總攝言之,佛陀具有二十一品類的無漏智。

身語意任何所作無需覆藏,故具三不護」的意思就像字面上講的,所以就不多做解釋。再來是四無礙解,包括義、法、詞、辯才四項,前兩項是針對所要說的法,後兩項是針對能說者,或說從因、方法的角度來說。「義無礙解」的意思,例如,無我周遍於一切法,而無常則僅周遍於有為法,像這樣,對於別與總的定義都可以不混淆、準確地了知。「法無礙解」的意思,對於法的各種異名都完全了解,包括各種名相、運用名相的各種方法等,他都可以不混淆地完全了知。「詞無礙解」的意思是,對於各種語言都完全了知。「辯才無礙」的意思是,對於任何法義,他心裡都很有自信。

有一些情況是很令人驚訝的。在我曾經直接看過的經典裡,佛陀在說法時,先說一個名相,解釋時分為兩大部份,這兩大部份又再分為四個部份解釋。先不論內容的深淺,光是從解釋可以如此地展開,就已經很令人感到驚訝了。

對我們藏人來說,要用沒有輔音字母的藏文字寫出有意義的偈頌,即便意義隨便你寫,這也是很困難的,但宗大師可以寫出六頁長函,而且文章的內涵是從依師軌理開始完整的道次第。在讀的時候覺得眼睛怪怪的,哈哈,因為都沒有輔音字母,覺得有點不習慣。能寫出這樣的文章,我想是因為宗大師獲得剛才說的無礙解,無論要用什麼字表達什麼內容,都可以無礙地傳達。如果仔細去想,真的會覺得很奇異。無論用什麼字、表達什麼意義、運用什麼語言,都完全沒有障礙,這是四無礙解的意思。

接著,「無煩惱三摩地」的意思,若是聲聞的無煩惱三摩地,可以透過這種三摩地,當別人緣著自己時,不會生起煩惱;佛的無煩惱三摩地則是在這之上,不限於只能緣著自己,而是讓有情在暫時上可以息除煩惱。就像之前說過,佛進入城邑時,有情們彼此不會生起強烈的貪瞋,彼此生起慈愛的作意,這就是無煩惱三摩地的作用。

「知願處智」的意思,與一切遍智的意思一樣,知道有情內心的希願處。「總攝言之,佛陀具有二十一品類的無漏智」這二十一項無漏智的內容來自《般若攝頌》、《般若八千頌》與《般若二萬頌》,若再細分,則是佛的一百八十四項意功德,而《現觀莊嚴論》以偈頌把它們統攝起來。把一百八十四項意功德分門別類則有二十一類。現在文中收錄的意功德,只是其中的一些而已。

說實在的,若要真的生起符合標準的菩提心,必須先認識這些功德,並明白它們都是自己可以獲得的功德,以及若獲得這些功德就能利益眾生,若未獲得這些功德,頂多只能成辦某些眾生的某些義利,無法成辦一切眾生的義利。明白上述情況後,就要對這些功德生起無造作的希求心。然而,別說是要生起無造作的希求了,連「要真正生起菩提心,必須生起這種希求」的這種話也沒有人在講了。

有一位外國人跟聖座說:「從佛法的角度來看,其他的都不要學,唯一專修菩提心,這種作法可以嗎?」聖座說:「若完全不學空性,連菩提是什麼都無法認識。你說想要獲得菩提,但若不學空性,你連你要獲得的菩提不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