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課-眾生都能成佛

第一種思惟方法
 

沒學過大論典的人,可以用以下較簡單的方式思惟。基本上,要先相信佛存在,再者,對於上述講過的佛功德也要有一點相信。在這種狀況下,沒有學習大論典的人,比較容易的思惟方法如下。

舉例來說,我們現在看著某個人,先想著此人今年幾歲、現在的樣貌;然後把時間往前推二十年,想著那時他是幾歲、是何種樣貌;再往前推二十年,想著他是幾歲、什麼樣貌。例如,依次想著某個人在三十歲時、十五歲、五歲時分別是什麼樣子。

接著,再以釋迦牟尼佛或文殊菩薩、觀世音菩薩為對象。先想著,他現在是佛,他有如此如此的功德;然後把時間往前推,在他是修道位者、見道位者、加行道位者、資糧道位者時,是什麼樣子;再往前推,他還是一位普通的、在輪迴中流轉的有情。把那時的他跟現在的自己放在一起,兩人一模一樣,從身體的狀況來看,身體的血、肉、地水火風等六界一模一樣;從心識的狀況看,心識的自性是一樣的,他有煩惱,自己也有煩惱,他會生氣,自己也會生氣,兩個人的狀況一模一樣,兩人生起瞋心的容易度都一樣、沒有差異;他的我執是我執,我的我執也是我執,完全沒有不同。差別在於,他遇到了內外因緣並且精進努力,所以現在變成這樣;自己因為不努力,所以才留在原地,否則我與他是一模一樣的。在經過這樣的思惟之後,內心就會產生「如果我的內外因緣也聚合的話,就能夠跟佛一樣」的感受。

 

第二種思惟方法


若對於佛與成佛之因稍有一點認識,可以用以下的方法思惟。
 

一、一心利他


佛在尚未成佛之前,不只一切財富受用,連身體也毫不吝惜地布施過很多次,就像「捨身餵虎」的故事一樣,他曾經做過非常多難以想像的苦行。想到這些例子時,內心如果生起「我做不到」的想法,可以用以下的方法思惟。過去佛陀把身體布施給母老虎時,其實我們也都在,那時的我們跟佛一樣,是一般的普通人。不同的是,佛陀如此為有情設想、行苦行、捨棄自己,因此現在成佛了;在佛當年捨身餵虎的事件發生後,其實我們也都當過老虎的食物,我們的身體跟當年的佛一樣被老虎吃掉,而且不只一次,是數十萬次,但我們只是白白被吃掉而已,沒有因此帶來任何成果。

兩相比較之下,佛布施身體的次數,跟我比起來其實很少;同樣地,佛吃過的苦跟我比起來其實好少。無始以來,為了獲得快樂,我們一直都在想辦法、一直不停地努力,因此經歷了多少辛苦?跟我們比起來,佛經歷的三大阿僧祇劫其實很短。但是,我們的辛苦努力沒有帶來任何幫助,都是白費;佛的辛苦努力則看到了成果,不止利益別人,自己也成佛。是什麼造成我們與佛之間的差異?

由於為了利他而做,雖然「三大阿僧祇劫」、「捨命」等這些事情,乍看之下是非常巨大的事,但它們再怎麼樣都是有限的。以三大阿僧祇劫來說,它是一個數字,所以是有限的;既然是有限的,所以做到一定程度、到達那個限度就結束了,而結束之時,無論自利與利他都達到究竟。反之,若只考慮自己,只為了自利而做,就會不斷地繼續下去。無始以來至今,我們辛苦努力、經歷了非常多痛苦,但都還沒有結束,還會繼續苦下去,根本沒有底限。若從這種角度思惟,三大阿僧祇劫與種種苦行,都會成為很小的事。總之,由於不習慣的緣故,「三大阿僧祇劫」、「捨命」這些事情乍聽之時,內心會生起緊張或無法接受的感覺,但在經過思惟之後,就會覺得的確是有道理的。

 

二、徹證本自都有的法性


以下,關於「我們可以成佛」的思惟,要完全了解也許並不容易,但為了能讓大家稍微了解,以下略做一點說明。

實修心的空性,朝這個方向愈靠近,過失就會愈淨化。關於用詞,用「愈靠近」或「愈清晰」都可以,意思是一樣的,愈來愈清晰之時,心離空性就愈來愈近。因為那時「有距離的顯現」會隱沒,一旦隱沒,對境與有境二者的體性就如水入水般,再也沒有分別。有境就好像融入了對境一般,心就好像融入了空性一般,總之,二者的體性再也無法區分,此時稱為「現證空性」。

在現證空性之後,還要繼續再更靠近、使之更清晰。例如,見道位聖者雖然現證空性,但仍餘留很多不相順品的垢染,只要這些垢染還在,就會有不清晰的部份存在。當那些不相順品完全被清除時,心無論何時就會安住於空性中,再也不會離開,再也不會出定。此時,這種現證空性的智慧,對聖者菩薩顯現為報身相,對業淨凡夫顯現為千萬個殊勝化身相、行十二項佛行事業,對一般凡夫則化現為菩薩相、聲聞相,甚至是外道、魔、畜生等各種化身利益有情。此外,各種各樣的佛語、佛光等都是如此,體性是現證空性的智慧,顯現不同的行相。所謂的佛,就是這樣。

一旦能夠究竟清楚見到空性,心安住於其上,便能顯現出各種身語意的佛行事業。而這些佛行事業的基礎「空性」,並非存在於另一個我們抓不到的地方,它是我們本自都有的「心的法性」或說「心的自性空」。心本來就是自性空,差別只在自己知與不知這個事實而已。並不是說,心本來是有自性的,後來佛陀、龍樹菩薩說心無自性,我們也這樣想,之後心才變成無自性。不,心本來就沒有自性,從無始以來它就是這樣。

這個可以被證得的心的自性空、心的唯明唯知,一切有情都有,因此而說一切有情都可以成佛。在這個認識之下,則「一切有情上都有佛」這種說法,從某個角度來看是說得通的。說得更明白些,應該這樣講,若問:「一切有情上有佛嗎?」回答是:「沒有。但若要說有,從某個角度來說也是可以說得通的。」而這所謂的「某個角度的說法」,又是什麼呢?

舉例來說。你去餐廳點餐,問老闆:「有水餃嗎?」老闆說有。然後你說:「那就拿來吧!」老闆聽了之後,才開始動手做,此時沒有人會指責老闆說謊。雖然老闆說有水餃時,水餃根本還沒包、那時沒有水餃,但是,所有包水餃要用的材料廚房裡都有,有絞肉、有揉好的麵團、煮開的水,所以老闆說有;如果那時廚房裡沒有餃子饀,也沒有揉好的麵團,老闆就會跟你說沒有水餃。是因為煮水餃的材枓統統都有了,所以老闆就跟你說有水餃。

同樣地,要說有情上有佛,從某一種角度來說是可以的。這種角度是,有情具備能成佛的「心的唯明唯知」與「心的空性」,這兩者,有情本來就一直都有。只要有情能夠證得心的唯明唯知、證得心的空性,並且繼續修,就會愈來愈清晰,修到最究竟時就是佛。若今天能夠安住於心的空性、不再出定,今天就是成佛之日;若明天能做到,明天就是成佛之日。這些用詞很容易,而且是事實不是謊言。若能在今天見到最清晰的空性,或說今天能安住於緣空根本定再也不出定,就是今天成佛,明天能做到就是明天成佛。不過,說起來容易,但要真正做到,就要努力把所有的因與材料都準備好才行。

有人把上述這個概念看成容易做到的事,再善巧運用一些文字修詞,宣稱若能修甚深的密乘道,今天修今天成佛,明天修明天成佛,把出離心、菩提心與清淨正見放在一旁,認為直接修密就可以了。然而,雖然密續裡說的「今天修、今天成佛」這句話,從某個角度來說是真的,但在真正付諸實踐時,該具備的還是要從頭準備才行。

雖然心一直是自性空,但由於我們不知道這個實況,把心增益為自性成立,因此產生貪瞋等種種煩惱,之後造各種業、在六道中受取相應的生,由於投生而承受各種各樣的苦。所以,簡單來說,三有輪迴與寂靜涅槃這兩者,若不知心自性空,就成了三有輪迴;若知心自性空,就是寂靜涅槃。輪涅的界限就在這裡。法性是一樣的,自性空也是,在輪迴時、解脫時、成佛時同樣都是自性空,但由於不知而輪迴,由於知而獲得解脫與成佛,由此造成了輪涅的差別。

 

三、佛經的譬喻


稍微有了這樣的理解後,再看佛陀曾經舉的喻。在《如來藏經》裡佛陀用了九個喻來說明,其中一個喻是寶藏喻,而另一部佛經用的喻也很接近,這個喻是說,有一戶非常窮困的人家,連平日的飲食都沒有著落。這麼窮的人家的地底下其實埋了寶藏,他們雖然住在寶藏上面,卻過著連日常飲食都成問題的生活。這部佛經說,一切有情的狀況就像這樣。在我們稍微了解剛才說的道理後,才會稍微理解這段佛經的內涵。

以下根據我的想法和感受,把佛經裡說的寶藏喻,再說得清楚些。例如,現在有某個地方遇到了大飢荒,該地區每戶人家都過得非常辛苦。其中有個窮人,他的住家底下有一個很大的寶藏庫,裡面有非常多金銀財寶,最上層是銀子,接著底下是黃金,再底下是金剛鑽石,總之,愈往下的寶物愈精純珍貴,而且數量非常龐大。

雖然地底下有寶藏,但這個窮人就這樣待在地面上的破爛房子裡,過著有一餐、沒一餐的窮困生活。這位窮人代表的是惡道有情,雖然這些有情的心都是自性空、都有唯明唯知的心,但因為沒有解決的辦法,所以就這麼受苦著。

比惡道有情好一點的,是投生善趣的有情。他們沒有去碰地底下的寶藏,也不打算挖,而是設法做一點可以營生的事情,例如做一點小生意糊口過日子。

再好一點的,是聲聞與獨覺行者,他們有去開挖這個寶藏,把覆蓋在寶藏上的髒東西、硬土清掉一些,拿到最上層的銀子變賣,自己因此過著舒服的生活,有很好的飲食、居處,但周圍的居民全都在受苦。說實在的,若他能夠繼續再往下挖多一點,就足夠讓整個地區的人都可以過著跟他一樣好的生活,但他沒有這樣做,就只是一個人自己改善生活,過好日子。

更好一點的是菩薩。菩薩發現這個寶藏後,很賣力地往下挖,挖得又深又廣,讓整個地區的人都能用得到、都消除了困難。

就像這樣,惡趣的有情,連暫時性的一點安樂都沒有能力找;善趣的人與天人,雖然有一點暫時性的安樂,但是他們完全不管埋在地下的大寶藏,就這樣活著;聲聞獨覺聖者因為現證空性,他自己從輪迴解脫、解決自己的困難,卻沒有辦法幫助其他人;菩薩由於行菩薩道而成佛,可以完全安住在根本定中再也不出定,在這種狀態中又顯現出色身,就像日前說過的那些身語意與事業功德,他都可以在任運無勤力的狀態中顯現出來,由此成辦一切眾生的義利。以上這種義喻結合的方式,我想應該是可以的。

我們都應該去挖這個寶藏。如果打算徹底地挖,必須準備非常好的工具,因為最下層非常硬。《華嚴經》說:「菩提心者猶如金剛,悉能穿徹一切法故。」,菩提心就像是金剛鑽。義喻結合的方式有很多種,此處說的是,這個金剛鑽可以穿破一切寶物,同樣地,發無上菩提心這個金剛鑽,可以穿透一切佛法之寶。讀這段經文時,我內心現起的理解與感受是,聽說在鑽水井時用的機器,鑽頭是用鑽石做的。往地底鑽洞時,必須穿破很多石塊,堅硬的鑽石可以擊破它們,它們卻無法傷害鑽石。若我聽到的這種說法屬實,那就跟經典裡說的金剛喻很吻合了。菩提心就像鑽石,要把空性理解到最透徹,必須要有菩提心這個金剛鑽才行,否則無法穿破。因此,要究竟證得空性,須要菩提心這個工具。

 

有情都能成佛,應恭敬一切有情


透過上述說明可知,不僅我們有能力成佛,而且一切有情都可以成佛,差別只在於遇到什麼緣而已。因此,不論再惡劣的有情,或者以人來說,脾氣再差、性格再壞、慢心再強、甚至做了很多傷害教法之事的人,他也不是從小就是這個樣子,剛從母胎出生時不是,前輩子也不是,而且他也不是恆常都是如此,只是暫時、偶然如此而已,由於暫時遇到了某些因緣才使他變成這種樣子。他不會永遠都處在現在這個狀態裡,一旦遇到好的緣,有一日他也會成佛。

現在我們看到的畜生,或是非常愚笨、連一個字都不懂的人,雖然他現在是這個樣子,但有一日,他可以同時遍知一切法;長相難看的有情,雖然他現在很醜,但有一日,他可以具有三十二相、八十隨好;脾氣很壞、愛生氣、煩惱很重的人,有一天他也可以斷除把一切煩惱連同種子都斷除乾淨、成佛。如果能夠這樣想,就能對一切有情生起恭敬的心。這樣說來,對一切有情修淨觀是可能的。

佛教經論裡說的要慈愛一切有情,與一般世人經常說的慈愛他人有些不同。在一般世人的說法中,付出慈愛者是站在較高的位置上,所以一般人不會慈愛比自己處境好的人,只會看著比自己低下的人對他們慈愛。而且,當我們說著某人可憐時,通常都把對方看得比自己低。這樣說來,我不應該是你們可憐的對象,哈哈。但是,佛教裡說的慈愛一切有情,是帶著對一切有情的恭敬心,在恭敬中去慈悲有情,那種感覺就像是僕人一樣。

前幾日我遇到一位法友,他是一位閉關者,他在實修菩提心之後,心裡應該生起了很好的感受。他說:「從某個角度來說,『菩薩』似乎是個很崇高的地位;但從另一種角度想,所謂的菩薩也不過就是一切有情的僕人啊!所以,若能真心發願『願我能成為一切眾生的僕人,願一切有情都來對我發號施令、役使我』,這種人就稱為菩薩啊!」這話是真的。把自己當成一切眾生的僕人,把一切眾生放在自己的頭頂上,並祈願能消除一切有情的痛苦、利益一切有情,必須要有這種看法才行。如果把自己放在高高的位置上,這樣是不太對的。要如何避免產生這種錯誤的心態呢?若能透過思惟種性,明白有情都能成佛,就能恭敬一切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