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課-什麼是法(三)

緣起見與無害行
    聖座嘉瓦仁波切經常說:「所謂佛法,即是緣起見與無害行。」 又說:「就算不能理解,也請牢記在心。」
 

概說「緣起見,無害行」


在為大眾介紹佛法時,聖座嘉瓦仁波切經常說:「所謂的佛法,是『緣起見與無害行』。」前陣子在蒙古請法團的講經法會裡,聖座解釋完這幾個字的意義後,殷切地叮嚀大家:「就算不能理解,也請牢記在心。」細細思惟聖座所說的話,會發現「緣起見、無害行」包含的意義非常深廣。

「無害行」的意思是,就算不能造福他人,至少不要傷害他人,這與第一首偈頌「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的意思相同;而「緣起見」的意思,則統攝在「諸法從緣生,諸法從緣滅」這首偈頌裡。以上這種解釋方法,雖然聖座並未明確地講過,但從意義上去判斷,這兩首偈頌的確可以完全把「緣起見、無害行」的內涵包括進來。

聖座嘉瓦仁波切勸勉大眾去做無害行,並不是沒有理由的。我們不只不該傷害他人,還要進一步利益他人的理由,正是「緣起見」。做了傷害別人的事,不只他人受害,自己也跟著遭殃;幫助別人,不只他人受惠,自己也從中受益。行無害行的理由就是緣起見,兩者相輔相成。

「緣起見、無害行」這六個字看似簡單,但要了解它真正的內涵,必須有經論的基礎才行。聖座把「無害行」再分為「遮止害他」與「成辦利他」兩個層次,其中,阻擋自己不去傷害他人,這屬於「道次第下士道」的內容;若要更進一步,把內心裡傷害他人的根本原因都一併剷除,就與「聲聞緣覺的地道論述」有關;而全面培養利他的能力,則與「大乘地道的論述」有關;至於「緣起見」則與「四部宗義」有關。即使無法馬上廣閱五部大論,也必須先概略地學習「地道論述」與「四部宗義」這兩種論典,才能對「緣起見、無害行」有更深入的認識。

 

簡述緣起見


「緣起見」可以區分為幾個不同的層次,以一般常見的分類來講,可以分為三個層次:(1)因果緣起:果是依靠因緣而產生。(2)支分緣起:諸法是依靠自己的支分或自己的施設處而產生。(3)相互觀待緣起:諸法就只是依靠名言安立而存在,這是最細微的緣起。

為了幫助學生更清晰了解三種緣起的差異,哲蚌寺洛色林的班丹札巴老師以「水果」、「紅色」、「大的」為例,做了以下的說明。

水果,是從果樹長成的,此即「因果緣起」。紅色,當我們說「這水果是紅色」時,這紅色並不是與這水果無關、獨立存在於水果之外的顏色。果皮是水果的一部份,正因為果皮的顏色是紅的,所以才說這水果是紅色,此即「支分緣起」。大的,當我們說「這水果是大的」,這「大」是比對我們心裡想著的「小」而說出來的。不是因為水果本身很大所以說它大,而是因為我們心裡有一個比它更小的做為對照,所以才會說它是大的,此即「觀待緣起」。用這三個例子,很容易理解三種不同的緣起。

若只從字面解讀「諸法從緣生……」這首偈頌,只能解釋到「果是依靠因緣而生」的這個層次。但是,認識什麼是因緣之後,再進一步把「依靠」這個詞探討得更深,自然就會碰觸到「無我」這個命題了。

舉例來說,知道「苗芽必須依靠種子、水、肥料等眾多因緣產生」,這是第一個層次,但若再進一步追問,苗芽到底是怎麼從種子產生出來的?是在種子的階段,苗芽就存在呢?還是當種子遇到水與肥料這些條件時,苗芽就會從另外一個不相關的地方跑來,空降到種子上?剖析這些問題時,自然就會碰觸到「空性」、「無我」這些命題。由此可知,「緣起」的意思不只是「依於因緣而生」,而且還牽涉到許多粗細不同的層次。然而,即便是第一個層次---「因果緣起」,它也是與你我息息相關的重要見解。

「因果緣起」的意思是「果是依靠著眾多因緣而產生的」。這句話不僅是宗教語言,也是普遍存在的事實,它可以運用在所有的事物與學習,包括醫學、科學以及佛法等。或許在運用時會有深淺之別,但其實都在學習因果緣起的道理。

 

進一步詮釋「緣起見與無害行」


一、智慧與方便要兼顧

我反覆思考聖座嘉瓦仁波切為何以「緣起見、無害行」介紹佛法,得到了以下的答案:建立「緣起見」,必須運用腦筋,這屬於「智慧」;落實「無害行」,必須保持善心,這屬於「方便」。因此「緣起見與無害行」可以理解為「智慧與方便」。

講到這裡,我想到甘丹北頂學院一位已退位的甘丹赤巴仁波切。我二十歲受比丘戒時,聖座嘉瓦仁波切是傳戒堪布,那位赤仁波切是負責唸誦儀軌的傳戒阿闍黎。這兩位師長傳戒給我,都是我的上師,但我當時並不知道,只想著:「聖座嘉瓦仁波切傳授我比丘戒。」所以只視聖座為上師。直到研究了如何認定上師與依師,才知道傳戒阿闍黎也是我的上師,所以就去拜見這位仁波切;在這之前,我沒有機會跟他學法。到了仁波切的住處,才知道他的喉嚨因為受傷而無法言語。我跟仁波切說:「因為您是弟子的傳戒阿闍黎,是弟子的上師,所以特來拜見。」隨後,仁波切賜給我兩個教誡。

仁波切做了兩個動作,第一個動作是,雙手握拳、相碰,然後搖搖手;第二個動作是,辯經時的擊掌動作,然後豎起大姆指。這二個動作代表什麼意思呢?我的理解是:不要與人爭鬥,好好辯經。對藏人來說,「好好辯經」代表「好好學習」的意思,因為辯經能增長智慧。這位仁波切除了傳戒給我之外,親自傳給我的教誡只有這兩個。但若好好思惟教誡背後的含義,恰巧是聖座嘉瓦仁波切所講的佛法心要:緣起見與無害行。

二、知識與善心要並行

從個人的角度來看,若希望自己不斷進步、活出有意義的人生,則「知識」與「善良的心」缺一不可。徒具善心卻沒有知識,不但自己的事情辦不成,就連助人的念頭也只能停在「想想而已」,雖然想卻幫不上忙。反之,知識淵博卻缺乏善良的心,不但不會想要幫忙,反而會去傷害他人,最後連自己也受害。所以,就個人的角度來看,兼具知識與善心是很重要的。

對社會而言,兩者兼具更加重要。我雖然並不清楚現今整個世界的樣子,但以我有限的認識來看,現在的教育方式,無論學校或社會都偏重知識,忽視如何從小培養善良的心性,以及愛護他人的德行。在這種教育環境中成長,知識愈淵博,結果也許愈可怕。具備淵博的學識卻缺乏善良的心,可能會造成更巨大的災難!知識貧乏的人,傷害他人的能力有限;相較之下,學識淵博的人一旦有心害人,為害的對象可能擴及整個國家,甚至全世界。所以,知識進步的同時,也應該設法培養善心、斷除惡行,這種努力無論對總體或個人都非常重要。

無論世界、國家或個人,大家都喜歡平靜與安寧,但要獲得真正的寧靜並不容易,唯有從「心」下手才是真正有效的方法,其他辦法只是暫時有用,很難真正見效。

雖然真正的寧靜不容易獲得,但我們仍然應該努力,縱使無法像菩薩般普愛一切有情,仍然應該盡力關心並愛護他人。只要加入這個行列的人愈多,從一個、兩個慢慢擴展開來,最後我們不但都能擁有內心的寧靜,人際的糾紛衝突與國際的爭戰殺戮也會隨之銳減,而且經濟狀況也會日益改善。想想看,光一次戰爭就要損耗多少金錢與人力?如果這些資源能夠節省下來,運用在改善生存環境上,這樣一來,人類社會才能真正稱得上「善趣」;否則,我們身處的世界雖然名為善趣,實際上卻非常緊張焦慮、彼此傷害,這樣的人間頂多只是個「可憐的善趣」。

我們應該努力兼具「智慧與方便」,就算無法改善整個世界,至少自己可以擁有寧靜的人生,周圍的環境也會因此變得祥和。做該做的事,若能因此改善整個世界當然最好;若無法改善,也不必因此放棄,因為它至少會為自己帶來好處。

三、學佛也要智慧與方便兼具

從實際情況來看,方便與智慧兩者兼具,可以為個人、社會及世界帶來很大的好處,佛陀的教導也正是如此。所以學習佛法的人,當然更要兼備方便與智慧。

有些人雖然想要學佛,卻只重視課誦、懺悔、禮拜、布施、持戒、培養功德等,而不重視知識的學習、不去認識緣起的道理、不努力增長智慧,這樣的作法並不正確。在舊時代裡,很多人僅憑著對佛法的信心去受戒、做課誦、淨罪集資、閉關修行等,這些都是很常見的情況;時至今日,有很多想學佛的人,雖很重視知識上的學習,但對於實修、改變自己的身語意三門卻不重視,只用學習現代知識的方法來學佛法。我認為,這樣的作法也不正確。只偏重一邊的學習,都不能算是正確的學佛方法。

世間知識若能與佛法結合,則世間知識可以成為自利又利他的門徑;然而,學佛之時,若只把佛法當成某種學問,只為追求名聞利養,為了有能力講給別人聽,而不是為了改善自心而學,那學佛就會有「藥反成毒」的危險。

佛法經典中講的智慧,與現代教育裡講的智慧,並不完全相同。不同點在於:佛法經典講的智慧,有「聞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三個層次,而真正能發揮作用的是「修所成慧」,它的基礎是「思所成慧」,而思所成慧的基礎是「聞所成慧」。由此可知,聞所成慧是最初的基礎,它當然很重要,但若只停留在這裡,不算達到佛法認定的真正智慧。#

※  摘要
  • 「緣起見,無害行」統攝佛法精華。行無害行的理由是緣起見,兩者相輔相成。
  • 「緣起見」一般可分為三個層次:因果緣起、支分緣起、相互觀待緣起。
  • 建立緣起見,必須運用腦筋;落實無害行,必須保持善心。因此「緣起見與無害行」可以理解為「智慧與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