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課-運用因果緣起調心(三)

思惟因果緣起,以悲心替代瞋心
 

面對壞人,無論他害到的是不是我,若對他生氣、產生不喜歡他的感受,只會讓自己的心更亂,沒有其他的用處。尤其,對於實修菩提心的人而言,只要對一個人生起「我從此再也不幫他」的念頭,就是違犯菩薩戒,會因此被摒除在菩薩行列之外。既然不能放棄任何一個眾生,但有些眾生真的惡劣至極,該怎麼辦?

「緣起」幾乎可以說是對我的心最有幫助的教授了。不過,因為沒有人欺負我這出家人,所以從我個人的境遇而言,沒什麼機會生起「這個人真壞!」的想法;但就整體社會的事件來說,我想到幾年前發生的一件事。

辯經學院已故的洛桑校長對教法與西藏事務貢獻極大,幾年前,他被刺殺身亡。兇手是個穿僧服的人,他只是為了向聖座嘉瓦仁波切抗議而行兇。當時一想到這些,就覺得這兇手真是壞到不可思議,怎有人可以這麼壞!那時心裡還想著:「若讓我看到他,即使不動手打他,我也不要正眼看他。」我心裡生起非常不喜歡他的感覺。

但在思惟「緣起」的道理後,我的想法有些轉變。想想看,這個兇手會變成現在這個樣子、會有這麼錯誤的想法、會做出如此違背倫常的行為,一定有原因。他不是天生就是這個樣子,他這輩子剛從娘胎出生時不是這樣,前輩子也不是。

變成現在這個樣子,是很多因緣造成的。他出生的家庭、成長的環境,長大離家之後,他接觸的社會、朋友,以及直接指導他的師長,都是促成他變成今日模樣的因緣。是因為身處在上述種種的因緣中,所以他才變成了這個樣子。如果我也出生在像他那樣的家庭、遇到他所遇到的那些朋友,身處在他所身處的環境,值遇他所值遇的老師,那我也百分百會做出跟他一樣的事情。

我與他都沒有所謂「本來的樣子」,雖然從眼前暫時的表象看來,我比他好一點,但「比他好」不是我本來的樣子,如果我遇到了他遇到的因緣,我一定會做出他做的事;我遇到的因緣,如果是他遇到的話,他也會百分百像我一樣,被歸類在「較好的」這一方,不會做出這麼壞的事。這樣想過之後,心裡那種不喜歡他的感覺不見了,反而倍感同情。我知道:他是因為遇到了壞環境與惡因緣,才變成這個樣子。此時我心裡與對方的距離拉近了,不喜歡的感覺已全然消逝,取而代之的是同情與悲憫。從這個例子可知,思惟緣起對我們很有幫助。

雖然我曾說過緣起有幾個不同層次,也在口頭上做了解釋。但這些口頭上的道理,運用起來真正得力的,就只有上述講的這種思惟。無論何時,只要這樣去思惟,就馬上感覺到它對自心產生了幫助。這也是我為什麼一再說要「常常思惟」的原因,常常思惟,對境時才能派上用場。

 

思惟因果緣起,調伏慢心


遇到一個看起來比我們差的人,即使沒有直接表現出來,但內心會有傲慢、瞧不起對方的心態。面對這個「產生慢心的對象」時,同樣可以運用緣起的理路來調伏煩惱。想想自己和對方,分別身處在什麼樣的環境、分別遇到了哪些因緣。經過這些思惟後,不但可以調伏慢心、不再輕視對方,而且你還會對自己的驕傲心態感到羞愧。你會知道:他身處在很糟的環境下還能有目前的作為,非常了不起;反觀自己明明已經身處在較好的環境裡、值遇好師長與好法友,卻只有目前這樣的表現,實在很差勁。

傲慢心會為自己帶來很多傷害,包括:會使你僅有的一點功德衰退,也會使得你本來的優點變得不純淨、摻雜許多的過失。思惟緣起,可以防止慢心造成的傷害,增長對他人的恭敬心。

 

思惟因果緣起,消除怯懦


思惟緣起也可以消除怯懦。有一類人雖沒有慢心,但是很怯懦,經常認為自己沒能力、做不到。此時若能思惟緣起,想想那些成功的人,他們並不是天生如此,而是在很多的因緣聚合下,才有今日的成果,如果自己身上也具備那些成功的因緣,就會產生「成功」的結果。之前講過「法性之理」,產生某個結果的因與緣若完全聚合了,果就一定會產生,這是法性。只要具備成功的要素,就能成功!一旦你產生這樣的心情,將不再怯懦。

就舉「佛陀」這個最高標準的例子吧!他並非一開始就是佛,他也是依靠著因與緣才成為佛的。從「成佛」這個最終的成果倒推一點,他是修道位者,再倒推一點,他是見道位者、加行道位者……,如此繼續倒推,推到他距離成佛還非常遙遠的某一世,那時的他若跟我們排排站一起,大家的程度沒兩樣,同樣有著會老會病的身軀,同樣有著貪瞋痴的心,同樣什麼都不懂,從前的他,與我們完全沒兩樣。然而現在的他,為什麼與我們有天壤之別?是因為他值遇了許多因緣、持續進步,最後成就了無上的佛果位。

因此,我們應該這樣想:佛陀是這樣成佛的,我也一樣可以成佛!我與他本來的情況是一樣的,如果我也設法值遇他所值遇的因緣,那麼我一定會變得跟佛陀一樣。

這種想法若運用在自己身上,會生起強大的心力;若運用在別人身上,你會知道:無論眼前這個眾生是什麼樣子,因為「因果緣起」是真的,所以將來某一天,只要他具備應有的因與緣,他就會變好。這樣思惟之後,我們對所有的有情都會產生鄭重看待的心情。

身處印度,會聽到許多關於伊斯蘭教與印度教的紛爭,看到某些教徒的行為,偶爾會生起「那些人真壞」的心情。此時,我們可以把時間拉長些,從佛法的觀點來看,生命不只眼前的今生,在一生又一生的流轉過程中,眼前這些看似很壞的人,有朝一日值遇因緣,他們也會成佛。當想到有朝一日,他可以變得與釋迦牟尼佛一模一樣時,你會重新看待他,原本那種不喜歡他的心情就會被調伏。

西藏有一位名叫竹巴袞勒的成就者,他是個看似瘋子的瑜伽師。在藏地有一尊渾然天成、非常珍貴的十一面觀音像,有一天,他走到這尊觀音像面前說:「最初汝與吾二是同儕,汝因精進成就圓滿佛,吾因懶惰流轉輪迴中,精進究竟尊前吾禮敬。」這段話的意思是:「本來咱倆是一伙兒的,但你因為精進而成佛了,我因為懶惰所以仍在輪迴中流浪。我要對精進得如此徹底的你行禮!」這話饒富深意啊!當心力低落時,我們可以這樣想:宗喀巴大師啊!一開始的時候,我倆是一伙的喔!(老師哈哈大笑起來)

 

思惟因果緣起,調伏瞋心


生氣的時候,可以思惟緣起來調心。《入行論》說:「棍杖所傷人,不應瞋使者。彼復瞋使故,理應憎其瞋。」寂天菩薩用這句偈頌教導我們,在生氣時可以用什麼樣的思惟來調伏瞋心。

若某人用棍子打我,我會生他的氣,因為我覺得:「痛是他造成的。」這種想法,雖也可以算是思惟因果緣起,但它非常粗糙。我們會想:「因為他讓我痛,所以我才氣他;如果他給我錢、對我好、讓我快樂,我就會喜歡他。」以上這種想法,雖然也算是思惟因果緣起,但讓我們再想得更仔細些吧。如果你是以「因為他讓我痛,所以我氣他」為理由而生某人的氣,那你應該對棍子生氣,可是你為何氣人卻不氣棍子?你說:「氣人是因為棍子是人在用的,不氣棍子是因為棍子沒自由,它是被控制的。」照這種說法,你還是不該氣人,因為人是被心中的煩惱控制,才會不由自主拿棍子打你。就像你不氣無法自主的棍子一般,你也不該氣無法自主的人,應該要氣他心裡的瞋才對。

偈頌解釋到這裡,我想做一點補充。雖然了解「真正傷害我的是他心中的瞋恚,這才是我真正的敵人、要報復的對象」,但要用什麼方法,才能真正消滅他心中的瞋心?用打罵報復的方法,只會讓他對你的瞋心更強,必須用「愛」才能真正見效。也許無法馬上有結果,但一次、兩次……持續做下去,他心中的瞋恚終究會消失。只有這個方法才能消除對方的瞋心,用跟他鬥的方法,完全沒有用。

某甲和某乙是好朋友,某甲有個懷恨在心的敵人。有一天,某甲對某乙說:「我今天把敵人連根剷除了!」某乙聽了心裡想:「哎呀!他是把敵人殺了嗎?」於是問道:「你怎麼殺的?」某甲答道:「我跟敵人交朋友了。」想想看,如果某甲真的把敵人殺了,敵人的親友都會很傷心,都會來找某甲報仇。外在的敵人只會愈殺愈多,無法根除,而內在的敵人卻可以完全消滅。只要消滅自己內在的瞋心,外在的敵人也就不再是敵人,而是朋友了。

他講的這句話「跟敵人交朋友」,真不錯!

※ 摘要
  • 他不是天生就是這個樣子,變成現在這個樣子,是很多因緣造成的。
  • 我與他都沒有所謂「本來的樣子」
  • 就像你不氣無法自主的棍子一般,你也不該氣無法自主的人,應該要氣他心裡的瞋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