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課-實修業果之理(四)努力實踐

時時漸漸
 

道理是如此,但我們做不到。做不到,該怎麼辦?面對這個問題,佛陀在《妙臂請問經》中說道:「如是持戒不缺不破不荒。若無力勢能修學者。是菩薩應如是思惟。今我當勤加精進。時時漸漸。遠離殺害諸不善法。我復倍加精進。時時漸漸。善學持戒令增長滿足。乃至生有終不懈怠。不生憂愁。」這段話的意思是,如果你無法做到完全斷惡,那就偶爾做,一點點做,總之要盡量斷惡;造善也是如此,即便無法經常造善業,至少在一些特殊的日子要去造善業。如果沒辦法整天造善,就在早晨剛起床時做,或是一天花三個小時,再不行就一天半小時、十五分鐘,總之,即使只能做到一點點,還是要盡力去做。如果能這樣做,這一生會慢慢進步,來生也能繼續做、持續進步。若你以做不到為理由放棄,這輩子放棄了,下輩子將更不可能。

接下來要引的這部經,我忘了經的名稱[註1]。一般不是有「六度」與「十度」的說法嗎?十度中的後四度「方便度、願度、力度、智度」可以併入前六度中。在解釋這個意思時,佛陀說,願度可以與精進度合併在一起。如何合併呢?這一生努力精進,但若還是無法做到,包括無法斷除的惡行、無力實踐的善行,這些由於自己身心的能力不足而無法完成的事,只要努力集資淨罪、供養三寶並至心祈願來生能夠做到。若能如此,來世將很容易做得到,這是「祈願是精進助伴」的道理所在。

 

擋不住而造惡時


在《巴利請問經》中亦有一段記載。巴利是一位大商主的兒子,年紀很輕。他在拜見佛陀時問道:「除了您以外,還有沒有其他的佛?」佛陀說:「有啊,很多。」巴利問:「那我們也會成佛嗎?」佛陀說:「會。」這段談話就這樣展開。之後巴利說道:「已經成佛的諸佛,以前也跟我們一樣平凡,後來他們卻成佛了;所以,其他的有情們只要學行菩提心,也都將會成佛。既然如此,我也要發起菩提心。」於是巴利便生起了菩提心。接著巴利請問佛陀:「像我這樣的初修業者,要如何學行菩提心呢?」佛陀便教導他許多學處。其中一個學處,由於巴利是一個在家人,所以佛陀對他說:「初修業者要堅固持守居士五戒,不是用放鬆的態度持,而是認真地持守五戒。若無法五戒全守就守四戒,再不然就三戒、兩戒,即使只能持一戒也要努力。」五戒是要持一輩子的戒, 若無法持守這種戒,至少要在一些特別的殊勝日去受戒,例如受大乘八關齋戒,這樣就算是《妙臂請問經》裡說的「時時漸漸」了。若連短暫地守一條戒都做不到,至少在擋不住時,不要猛力地造惡,用不喜歡的心情或帶著悔意去做。

例如跟別人嬉戲,雖然不算大惡行,卻是把時間浪費在無意義的事情上。如果你很喜歡玩遊戲,戒不掉,就試著在遊戲的過程裡,跟玩伴講一些對他有幫助的話,或是調整嬉戲的動機,希望藉此讓友伴更喜歡自己,因而更有機會可以利益對方。若能先設定這樣的目標再去嬉戲,則嬉戲就成了達成目標的方法。佛陀說,如果無法守護自心而去造惡時,至少要設法調整動機。

再例如,若不是出家人,在家人很多都會結婚。既免不了要結婚,就修正動機,用清淨的心去利益對方,若能引導對方走向佛法,至少就利益到一位有情;若必須生孩子,之前說過,若能好好教育孩子,從小培養他良好的品性與善良的心,希望未來能因此利益更多有情。就像這樣,佛陀說,在遇到不得不做的事情時,你可以先修正目標,讓這些不得不做的事成為造善的方法。

附帶說個可能有點離題的事。老一輩的人,包括我的父母與兄姐,他們對出家人都很恭敬,因此在我回家時,他們都盡量讓我待在佛堂,不太讓小孩子們來吵我。他們也把出家人看電視、散步視為不好的行為,當小孩子來找我去看電視或散步時,他們就會罵孩子「不恭敬出家人」,硬逼孩子要恭敬我。這樣一來,我與孩子們的距離就很遠。這些孩子在尼泊爾上的都是現代的學校,完全沒有學到佛法的思想。所以,我就刻意不在乎地跟孩子們一起玩,有時還故意帶孩子去遊樂場玩。玩著玩著我自己也忍不住覺得好笑,這麼大的一個人卻跟孩子玩在一起。在跟孩子玩了一陣子之後,我才跟孩子們聊一些佛法有關的話題,此時對孩子的幫助就很大。否則,在我跟孩子距離很遠、不親近的情況下,別說利益到他們了,連我說的話他們可能根本不會聽。

佛陀說,在免不了做惡行之時,心裡要時時想著:「這是不該做的啊!這樣做是錯的啊!」做完之後也要去懺悔。

※  摘要
  • 如果你無法做到完全斷惡,那就偶爾做,一點點做,總之要盡量斷惡;造善也是如此。若你以做不到為理由放棄,這輩子放棄了,下輩子將更不可能。
  • 若連短暫地守一條戒都做不到,至少在擋不住時,不要猛力地造惡,用不喜歡的心情或帶著悔意去做。
  • 佛陀說,在免不了做惡行之時,心裡要時時想著:「這是不該做的啊!這樣做是錯的啊!」做完之後也要去懺悔。



[1] 請參考《解深密經》〈地波羅蜜多品〉 :「觀自在菩薩復白佛言:『世尊!何因緣故,施設所餘波羅蜜多,但有四數?』 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由(與)前六種波羅蜜多為助伴故。謂諸菩薩,於前三種波羅蜜多所攝有情,以諸攝事,方便善巧而攝受之,安置善品,是故我說方便善巧波羅蜜多與前三種而為助伴。若諸菩薩,於現法中煩惱多故,於修無間無有堪能,羸劣意樂故、下界勝解故,於內心住無有堪能,於菩薩藏不能聞緣善修習故,所有靜慮,不能引發出世間慧。彼便攝受少分狹劣福德資糧,為未來世煩惱輕微,心生正願,如是名願波羅蜜多。由此願故,煩惱微薄,能修精進,是故我說願波羅蜜多與精進波羅蜜多而為助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