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修正動機很重要

為何我們需要修正動機?因為,自己所作的事究竟是不是善,或雖是善,但能否成為解脫之因、能否成為獲得佛果之因,都是由動機決定。在《心類學》中說的五種善中,有一種即是動機善(等起善)。

還有一種善是體性善,這種善不受動機影響,例如信心與悲心。這一類心的體性本身就是善,生起這類心時就算沒有想到來世、解脫或成佛的動機,只要一生起這種心,就是生起了善心。但是,很多其他的法行是否為善,必須觀待動機才能決定,例如禮拜、繞塔、課誦、布施等都是如此。以布施某人一百元為例,若是為了個人獲得美名、得到回報而布施,這種行為完全不算善行;若是為了利益來世而布施,這種行為就成為能獲得增上生的因;若是為了獲得解脫而布施,就成了能得解脫的因;若是為了利益一切有情、為成辦佛果位而布施,就成了能得佛果的因。

由於最初的動機與最後的回向,大大影響我們所作的事成為獲得哪種結果的因,所以必須在正行尚未開始前好好修正動機;在正行結束後殷重回向。

若具備福德資糧,凡是可以成辦的心願,一定都能成真。福德資糧就像金錢,以世間的狀況來說,雖然錢只是經過印刷的紙,但透過錢可以成辦很多事情;福德資糧也是如此。然而,雖然有錢可以辦成很多事,但有錢的人會把錢用在什麼地方、拿去辦成什麼事,就要看這個人心裡想要的是什麼。所以這些錢可能會被誤用、可能被用在小事情上,也可能用來做大事業、用在法上、用在能成佛的因上。

同樣地,福德資糧會被用在什麼地方,由動機與回向決定;而動機與回向「為了某某目的」、「願能如何如何」,其實就是欲求。所以,福德資糧累積後會被用在什麼地方,由欲求決定。福德資糧的作用是使得內心的欲求可以成辦,它是讓所願能成辦的條件。按照這個道理推測,一個很有福德資糧的人,若心裡一直咀咒某人生病,我認為這種咀咒真的有害人的能力。因為此人的福德力可以幫助他心想事成,而他內心一直希望某人生病,某人可能會因此受害。同樣的,若這個福德資糧很厚的人,心裡一直希望某人可以獲益、疾病痊癒,對方應該會因此而獲益。因為他的福德資糧受到欲求的引導,從而成為對方疾病能痊癒的一個因。

由上可知,調整動機是非常重要的。佛陀曾說過:「諸法依緣生,住於意樂上,何者發何願,即得如是果。」總體而言,任何法都必須依靠因與緣產生,佛法特別認為苦樂的主要因緣是心,而心的趨向又以欲求為主導。由於某種法行最終能成為何種果的因,主要受制於欲求,因此佛法非常重視調整動機。例如做大禮拜,若動機不清楚,或為了今生安樂而做,則這個行為就只是一種運動,它能得到的好處是做運動的好處。為了今生身體健康而繞塔,這種行為跟時下一般人為了健康而跑操場一樣,無法帶來額外的利益。有些上師甚至說,為了今生而做的事情是惡業,即使你在觀修,若為今生獲得盛名而做,則觀修是在造惡業;若你觀修是為了切斷輪迴、利益一切有情,即使你觀修的時間很短,也能快速圓滿福德資糧。由上可知,由於動機的不同,相同的行為可能是造善業,也可能在造惡業。

所以,不懂得掌握這個關鍵的人,會不重視前行的修正動機,只重視正行要做到多少數字的禮拜或持咒。然而,用這種作法累積的數字,只是表面上看起來很多、成績單很好看,但它的品質並不好。就像光看帳面的數字,某人好像很有錢,但計價單位是印尼盾等幣值很低的錢,則這個人其實沒有想像中那麼富有,當他真正要拿這筆錢買東西時,會發現這些錢其實沒有什麼購買的能力。與其這樣,不如在前行時好好修正動機,就算因此使得能做正行的時間變少,以致於做不到很多數字也沒有關係。例如,與其在沒有好好修正動機的狀況下,唸一萬或十萬遍六字大明咒,不如把大部份的時間用來修正動機,例如用十五分到二十分鐘慢慢地修正動機,然後再唸一次或一圈六字大明咒,如此累積的福德資糧大過前者。必須明白的是:我們要的不是數字而是福德資糧,是為了累積福德資糧、淨除罪障才持咒的,既然如此,就要用更能達到目標的方式去持咒才對。雖然乍看之下只唸了一次,數字只有一;就好比手上的錢財數字雖然只有一,但它是幣值較高的美金或英磅,要用的時候才能真正派上用場。這是為什麼把修正動機看得如此重要的原因。

由溫薩巴尊者父子傳下來的口訣,在所有法行開始之前,先以統攝的方法觀察思惟三士道次第,直到內心受到影響為止,用這種方法修正動機。之後,在正行時就算沒有得到太大的改變也沒有關係。用這種作法也許能做的不多,但凡做的品質都會很好。然而,以我們來說,好像有計算數字才覺得舒服安心,因此不重視修正動機。這樣做是不對的,但大部份的人都習慣這樣做。

…《加行六法》第二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