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目錄
CATEGORIES
-
主要課程
- 2006《略論》奢摩他
- 2007加行六法
- 2007四聖諦初探
- 2007道次第實修綱要
- 2008前後世
- 2008業果
- 2008道次第概說
- 2008依師軌理
- 2008四聖諦再探
- 2009隨念佛功德
- 2010大乘不共四聖諦
- 2011宗義-外道與毗婆沙宗
- 2012道次第抉擇與辨析
- 2012功德之本頌
- 2013慈愛的實修
- 2014釋量論第二品
- 2015中觀見地
- 2016緣起見無害行
- 2016《現觀》四聖諦
- 2016三主要道
- 2017如意牟尼夢語
- 2017四法印(汪傑格西)
- 2017四法印(悲桑格西)
- 2017《略論》與道次第實修(上)
- 2018《略論》與道次第實修(下)
- 2018空性概說
- 2019父母瑜伽
- 2022空性自習指導
- 2023給病中的你
- 開示彙編
- 主題釋疑
- 請問悲桑老師
- 請法團析釋
- 經論選讀
- 好文選讀
- 演講、談話與請益集
正念正知的重要與運用
正知與正念,並不只在讓心安住在一個所緣的時候才派上用場;即使沒有在修三摩地,同樣也需要正知正念。若平常就有在修正念正知,當你真正開始修止的時候,馬上就能運用自如。反之,若你平常根本不用、不練習,等到要修止時才想去運用它們,應該很難使得上力。
再者,要能清淨持戒,也必須要有正知正念。總之,若你正知正念的實修不好,則你實修道次第,也只是種下了一些習氣,很難生起無造作的證量。總之,正知正念的實修是一定要的。例如,觀修一座念死無常,即使在座上修得不錯,但在座間時,若把所修的內容全都拋掉,剛才在座上修的力道完全沒有維持住,你會很難進步。
你有固定去做實修,偶爾會產生一點覺受,由於有產生一點覺受,所以你的確有在內心種下一些習氣;由於有種下習氣,來世,當你聽到相關的法類,馬上就會有一些感受。但是,若要生起無造作的覺受,一定要有正知正念。無論任何時候,無論上座與座間,你的心都要有一隅持續地憶持它,力道還是要維持住。不只如此,無論任何時候,也都要持續地警醒觀察:我的心,現在是朝著哪裡去?有沒有朝向顛倒的方向?如果缺乏正知,我們連自己的心現在到底跑到哪裡去也不會知道,也不知道某些觀念看法有沒有影響到我們的心。
《入行論》沒有另外講「持戒」品,但第四「不放逸品」與第五「護正知品」,其實就在講持戒的方法。聖座嘉瓦仁波切也這麼說:「即便只是在做日常的課誦,都要在一開始時提醒自己『從現在開始到未唸完之間,我的心都不要散亂』,而後在過程中時時觀察自己有沒有分心、有沒有照著本來的承諾去做。」唸課誦時,若懂得文義,就邊唸邊隨文作觀;若不懂得文義,至少也要專心地唸。而後,無論你的課誦時間有多長,半小時也好,十五分鐘也好,當結束之時,回想自己在中間的過程中有沒有不專心、有沒有散亂掉,如果有的話,那就要提醒自己:「散亂是不應該的,我以後不要這樣。」再次提持正知正念。這樣做,會使得自己不散亂的能力愈見增強,最後一定可以做到在整個課誦的過程中,內心完全不散亂。
一旦你能做得到,那麼,無論你去實修、讀經論時,也這樣訓練自己養成習慣,將來你去修三摩地之時,應該就不會有什麼辛苦與困難了。因為,在恆常練習的過程中,正知正念的力道已變得很強大。實修道次第也是如此。對於要修的所緣,其數量、次第、其所運用的理由、經論根據、譬喻等,都要事先決定,在座上修時,就按照事先決定的這些計劃去實修。
最奇怪的事情是,在最開始時,用這種照表操課的方式實修,你會覺得好像很難產生有幫助的感覺。當然,因為相關法類你也聽過不少,如果此時不要按照既定的計劃,把心整個放開來,隨便想到什麼就修什麼的話,你會覺得好像比較有效果。後者這種作法,乍看之下好像比較有用,但是,這種「有用感」何時、用何種方法可以讓它產生,你其實完全無法自由決定。也就是說,用這種隨興的方式修,有時會有感受,但有時卻沒有,而有與沒有的決定權,不在你手上。
反之,依著事先訂好的計劃去修,雖然不容易直接見到效果,但是,一旦效果出來了,以後針對同一個所緣,無論你何時去修去思惟,感受都會產生。由此可知,要產生真正的體驗,這種作法非常重要。
而這種作法,與正知正念很有關係。在未修之前,先訂定要修的所緣、數量與次第等等,這個部份類似「正念」的作用;在修的過程中,即便心裡想到其他可以思考的內容,仍要不為所動,依舊照著本來的決定修下去。在修的過程中,臨時想到計劃之外的其他可以思惟的例子或理路,此時若隨興思惟,也許會覺得效果很直接很有用,但如此一來,就沒有照著本來的計劃走了。長此以往,心會養成壞習慣。反之,如果你在過程中即使想到了其他的內容,但你不為所動,仍專一地照著本來的計劃修下去,這種作法本身,就是一種三摩地的實踐。繼續這樣做下去,則你「定」的功夫會漸漸產生。如果想到什麼就修什麼,也許「慧」的能力會有所增長,卻傷害到「定」。表面上看起來不錯,卻傷害到了根本。所以,當你在修的過程中,想到了計劃之外的思惟內容時,先不要跟,還是照著本來的計劃修。等到下一座,才把新的內容加進去。
問:若我正在禪修的主題是「死亡無常」,但過程裡我想到了菩提心。這時要阻止自己朝菩提心的方向思惟,是嗎?
答:對。雖然菩提心不僅是善的,而且是最殊勝的善,可是,若你在那時放任自己去思惟它,會對「定」造成傷害。必須照著你本來安排的觀修計劃,確實地執行,並在過程中隨時檢視自己有沒有真的照做,如果沒有,就提醒自己「不可以這樣」,並再度依止正知正念。若能這樣做,則從你做觀察修開始,就一直在訓練正念正知。
在《廣論》的開頭就提示過這種作法的重要性,宗大師說:「若從最初令成惡習,則終生善行,悉成過失。」。一位大智者傑瑪羅卓杰參也曾說:「剛開始修的時候,這種作法非常重要;等到有一些基礎後,怎麼做都可以。」
如果你真的有很多想法冒出來,或者也可以這麼做:在座上修之時,一定要自己非常專注地按照本來的計劃走。等到下座後,才偶爾隨著你的心,無論是朝著哪個善的方向思惟都讓它去。這樣做也許可以吧。
問:您的意思是,在座間時若偶爾讓這個壞習慣跑出來沒關係,是嗎?
答:在座上時嚴格照著計劃走,既做了本來要做的實修,同時也結合三摩地做訓練;下座時偶爾讓心朝向善的方向任意思惟,有時有助於產生新想法。
如果你的目的不是為了獲得新知,而是要透過串習已知道的而改變內心,就要用之前講的方法(座上完全按照觀修計劃進行,座間亦提持心力憶念所緣),兼顧三摩地的訓練。若你的目的是想要獲得新思惟,想要探究某個議題,那時,可以讓你的心在沒有明確計劃的狀態中,針對某個議題去思惟。要注意的是,雖然沒有既定計劃,但依舊要朝著既定的主題思惟。如果放任心思隨便亂想,這樣不好。
……摘自:《2006略論止〉第十二講
註:《廣論》修習軌理第45頁第8頁:「此復若隨任遇所緣,即使修者,則於所欲,如果次第,修習爾許,善所緣境,定不隨轉。返於如欲善所緣境,堪任安住,成大障礙。若從最初令成惡習,則終生善行,悉成過失。故於所修諸所緣境,數量次第,先須決定。次應發起猛利誓願,謂如所定,不令修餘。即應具足憶念正知,而正修習,如所決定,令無增減。」
再者,要能清淨持戒,也必須要有正知正念。總之,若你正知正念的實修不好,則你實修道次第,也只是種下了一些習氣,很難生起無造作的證量。總之,正知正念的實修是一定要的。例如,觀修一座念死無常,即使在座上修得不錯,但在座間時,若把所修的內容全都拋掉,剛才在座上修的力道完全沒有維持住,你會很難進步。
你有固定去做實修,偶爾會產生一點覺受,由於有產生一點覺受,所以你的確有在內心種下一些習氣;由於有種下習氣,來世,當你聽到相關的法類,馬上就會有一些感受。但是,若要生起無造作的覺受,一定要有正知正念。無論任何時候,無論上座與座間,你的心都要有一隅持續地憶持它,力道還是要維持住。不只如此,無論任何時候,也都要持續地警醒觀察:我的心,現在是朝著哪裡去?有沒有朝向顛倒的方向?如果缺乏正知,我們連自己的心現在到底跑到哪裡去也不會知道,也不知道某些觀念看法有沒有影響到我們的心。
《入行論》沒有另外講「持戒」品,但第四「不放逸品」與第五「護正知品」,其實就在講持戒的方法。聖座嘉瓦仁波切也這麼說:「即便只是在做日常的課誦,都要在一開始時提醒自己『從現在開始到未唸完之間,我的心都不要散亂』,而後在過程中時時觀察自己有沒有分心、有沒有照著本來的承諾去做。」唸課誦時,若懂得文義,就邊唸邊隨文作觀;若不懂得文義,至少也要專心地唸。而後,無論你的課誦時間有多長,半小時也好,十五分鐘也好,當結束之時,回想自己在中間的過程中有沒有不專心、有沒有散亂掉,如果有的話,那就要提醒自己:「散亂是不應該的,我以後不要這樣。」再次提持正知正念。這樣做,會使得自己不散亂的能力愈見增強,最後一定可以做到在整個課誦的過程中,內心完全不散亂。
一旦你能做得到,那麼,無論你去實修、讀經論時,也這樣訓練自己養成習慣,將來你去修三摩地之時,應該就不會有什麼辛苦與困難了。因為,在恆常練習的過程中,正知正念的力道已變得很強大。實修道次第也是如此。對於要修的所緣,其數量、次第、其所運用的理由、經論根據、譬喻等,都要事先決定,在座上修時,就按照事先決定的這些計劃去實修。
最奇怪的事情是,在最開始時,用這種照表操課的方式實修,你會覺得好像很難產生有幫助的感覺。當然,因為相關法類你也聽過不少,如果此時不要按照既定的計劃,把心整個放開來,隨便想到什麼就修什麼的話,你會覺得好像比較有效果。後者這種作法,乍看之下好像比較有用,但是,這種「有用感」何時、用何種方法可以讓它產生,你其實完全無法自由決定。也就是說,用這種隨興的方式修,有時會有感受,但有時卻沒有,而有與沒有的決定權,不在你手上。
反之,依著事先訂好的計劃去修,雖然不容易直接見到效果,但是,一旦效果出來了,以後針對同一個所緣,無論你何時去修去思惟,感受都會產生。由此可知,要產生真正的體驗,這種作法非常重要。
而這種作法,與正知正念很有關係。在未修之前,先訂定要修的所緣、數量與次第等等,這個部份類似「正念」的作用;在修的過程中,即便心裡想到其他可以思考的內容,仍要不為所動,依舊照著本來的決定修下去。在修的過程中,臨時想到計劃之外的其他可以思惟的例子或理路,此時若隨興思惟,也許會覺得效果很直接很有用,但如此一來,就沒有照著本來的計劃走了。長此以往,心會養成壞習慣。反之,如果你在過程中即使想到了其他的內容,但你不為所動,仍專一地照著本來的計劃修下去,這種作法本身,就是一種三摩地的實踐。繼續這樣做下去,則你「定」的功夫會漸漸產生。如果想到什麼就修什麼,也許「慧」的能力會有所增長,卻傷害到「定」。表面上看起來不錯,卻傷害到了根本。所以,當你在修的過程中,想到了計劃之外的思惟內容時,先不要跟,還是照著本來的計劃修。等到下一座,才把新的內容加進去。
問:若我正在禪修的主題是「死亡無常」,但過程裡我想到了菩提心。這時要阻止自己朝菩提心的方向思惟,是嗎?
答:對。雖然菩提心不僅是善的,而且是最殊勝的善,可是,若你在那時放任自己去思惟它,會對「定」造成傷害。必須照著你本來安排的觀修計劃,確實地執行,並在過程中隨時檢視自己有沒有真的照做,如果沒有,就提醒自己「不可以這樣」,並再度依止正知正念。若能這樣做,則從你做觀察修開始,就一直在訓練正念正知。
在《廣論》的開頭就提示過這種作法的重要性,宗大師說:「若從最初令成惡習,則終生善行,悉成過失。」。一位大智者傑瑪羅卓杰參也曾說:「剛開始修的時候,這種作法非常重要;等到有一些基礎後,怎麼做都可以。」
如果你真的有很多想法冒出來,或者也可以這麼做:在座上修之時,一定要自己非常專注地按照本來的計劃走。等到下座後,才偶爾隨著你的心,無論是朝著哪個善的方向思惟都讓它去。這樣做也許可以吧。
問:您的意思是,在座間時若偶爾讓這個壞習慣跑出來沒關係,是嗎?
答:在座上時嚴格照著計劃走,既做了本來要做的實修,同時也結合三摩地做訓練;下座時偶爾讓心朝向善的方向任意思惟,有時有助於產生新想法。
如果你的目的不是為了獲得新知,而是要透過串習已知道的而改變內心,就要用之前講的方法(座上完全按照觀修計劃進行,座間亦提持心力憶念所緣),兼顧三摩地的訓練。若你的目的是想要獲得新思惟,想要探究某個議題,那時,可以讓你的心在沒有明確計劃的狀態中,針對某個議題去思惟。要注意的是,雖然沒有既定計劃,但依舊要朝著既定的主題思惟。如果放任心思隨便亂想,這樣不好。
……摘自:《2006略論止〉第十二講
註:《廣論》修習軌理第45頁第8頁:「此復若隨任遇所緣,即使修者,則於所欲,如果次第,修習爾許,善所緣境,定不隨轉。返於如欲善所緣境,堪任安住,成大障礙。若從最初令成惡習,則終生善行,悉成過失。故於所修諸所緣境,數量次第,先須決定。次應發起猛利誓願,謂如所定,不令修餘。即應具足憶念正知,而正修習,如所決定,令無增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