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成佛,應主修菩提心還是無上瑜伽?

您說如果要成佛一定要生起菩提心,但聖座在前陣子的法會說,不修無上瑜伽就無法斷除所知障,在我聽來這兩種說法是相違的,不知您的想法是什麼?

這是為什麼我會強調,在一開始學佛的時候要注意掌握完整的概念。之前提過緣起見與無害行,其中緣起見包括因果緣起與依而安立的緣起。因果緣起的意思是,無論什麼樣的果,都必須要有因,而且不只有一個因,必須要有非常多的因聚合才能產生果。心裡先要有這個基礎,然後才能繼續往下談。

沒有菩提心不可能成佛,但只有菩提心也無法成佛。

為什麼聖座必須跟大家談密續呢?以辨識什麼是佛來說,之前有稍微跟大家提過,小乘宗義者包括毗婆沙宗與經部宗,他們與大乘宗義者唯識宗與中觀宗,兩者辨識佛的方法不一樣。毗婆沙宗與經部宗辨識佛的方法,根據的是一般人眼睛有能力看到的事,所以,所謂的佛就是釋迦摩尼佛,他是人,是淨飯王與摩耶夫人的兒子,身體也是血肉之軀,雖然如此,但我們依舊把他看得非常珍貴重要,原因是他內在的功德,包括他了知一切法、知道無我的義理、淨除了一切煩惱、以一切有情為所緣的大悲心修到了究竟。也就是說,小乘宗義者只是因為佛擁有的內在功德而把佛看得非常重要,但如果從身體的角度去看,他們認為佛跟我們差不多。所謂的差不多,雖然在力氣大小、是否堪能等方面依然有差別,但基本上就是個血肉之軀,與我們的身體一樣。如果只從這個角度辨識佛,根本沒有學密的必要。

如果按照毗婆沙宗與經部宗的說法,所謂成佛、獲得無死果位是什麼意思?他們說,雖然佛陀還是死了,但因為他死後不會再投生,既然沒有投生,就不會有後來的變老與死亡,所以佛陀有得到無死果位。在他們眼中,釋迦摩尼佛來到這個世間,他的確做了很多利益眾生的事,但在他死後就無法繼續了。這樣一來,所謂「虛空未盡之際安住世間,成辦有情義利」這句話就只能代表他的心力,但不可能成真。

但站在大乘宗義的觀點來看,所謂佛的身體,並不是心識進入了一個由血肉組成的軀體,因為如果是這樣的身體,最後都要捨棄、必須死亡。那麼,這種身體的材質是什麼呢?是無始以來我們本來就有的微細心與微細風,這兩者的體性無二。以這樣的風為基礎材質,而後生成了佛身的體性。

要讓這樣極微細的色生成佛身的體性,必須生出道的體性,意思是必須要有能力運用極微細的風;要能這樣做,必須用這個極微細心修空性。用這樣極微細心修空性,這種方便或說這種運用方法,只在無上瑜伽裡看得到,不但顯乘經論沒有,密續下三部也沒有。一般來說,如果沒有菩提心,根本沒有能力運用極微細心;就算假設可以,在沒有慈悲菩提心的情況下假設有能力運用微細心,又會變成什麼樣?用微細心修空性、消除一切煩惱、淨除一切障礙,這個時候,就會只剩下這樣的心。雖然可以從這樣的角度說,這樣是得到了一個不死的身,但無法成辦眾生義利。從另一方面來說,如果沒有悲心,不會去成辦眾生的義利;就算有想要成辦眾生的義利,必須對有情顯現出與有情性格等各方面狀況都相應的色,這部份內容之前已經概略提過,不只如此,也必須對有情說法,但在這種情況下,根本都做不到。

成辦佛色身的近取因,或說透過近取因成辦佛的色身,這部分的實修內容在無上瑜伽有;透過俱生緣成辦佛的色身,這部份的實修內容即是顯乘裡說的菩提心、六度等。要成辦佛的色身,近取因與俱生緣都是需要的。

要實修密續裡的無上瑜伽,必須先得到灌頂。若沒有獲得灌頂,一般我們會說不可以修,但實際上是根本沒有辦法修。主要的原因是,如果沒有獲得灌頂就去修,根本沒辦法展現出它的能力,重點在這裡。並不是像我們一般講的類似智慧財產權的概念,有被允許才可以修;而是如果沒有獲得灌頂,就沒有辦法展現出這種修法的能力與效果。要獲得灌頂必須有菩提心,沒有菩提心就無法獲得真正的灌頂,這也不是釋迦摩尼佛強制的規定,而是如果沒有菩提心,這種修法的能力就無法展現出來。一般在灌頂儀式裡面,不管我們內在的品質到底如何,受灌頂前都必須先受菩薩戒;受菩薩戒前必須生起菩提心,要受願心儀軌。利根者或許真的有能力隨著儀軌的進行,心續裡真的生起該產生的心;但是我這樣的人,就只是跟著模仿而已。模仿著生起菩提心,模仿著去受戒,模仿著受灌頂,然後模仿著好像在修無上瑜伽的樣子,頂多只能說種下一些習氣。若要受到真正的灌頂,少了菩提心就根本不可能。

受了灌頂,承諾要做功課,對於這件事情我們很認真。答應了一件事情就負責任地做到底,這當然是好事。但事實上,受灌頂的時候,我們最主要答應的是什麼?是生起真正的菩提心。在傳灌頂時,由於受到時間的限制,有些主法者就只是按照儀軌唸下去而已,但聖座為大眾傳灌頂時,他非常認真看待此事,所以他會先解釋菩提心,然後要大家觀修菩提心,接著請大家觀想在心間生起行相為月亮的菩提心;接著再解釋空性,然後要大家觀修空性,接著請大家觀修在心間月亮上有行相為金剛杵的證空慧,之後再觀想上師心間的月亮與金剛杵,加持自身心間的月亮與金剛杵,然後想:「無論何時,我絕不捨棄它們。」上師這樣說,我們也這樣跟著唸,承諾永遠不捨棄菩提心與證空慧。利他的慈悲菩提心與中觀論典說的空性,我們任何時候都不可以捨棄,任何時候都要實修它們,這才是我們真正答應的承諾,因為真正能讓我們成佛的命木是這兩者,最不可或缺的是這兩者。有時,我們不在意真正的承諾,卻對於一般的承諾非常看重。

剛才說過,果由因產生,而且不是由單一因產生,必須由眾多因聚合才能產生,而且這些因也必須要有一定的順序,如果順序錯亂也不行。記得我七、八歲的時候,有一天,媽媽到山裡去工作,時間到了還沒回來,我肚子很餓,就想著要煮麵糊來吃。我看過媽媽煮麵糊,所以我就按照我看到的做法,先把水煮開、放盬、然後下麵粉,但等很久水都沒有開,我就想可能是鹽不夠,就又放鹽,弄到最後,整鍋食物鹹到根本沒有辦法入口。我覺得很奇怪,為何媽媽做的麵糊能吃,我照著做,做出來的卻不能吃?研究後才知道是順序錯了,水開後不應該先放鹽,要先放麵粉才對。你看,材料都對,但順序錯了就不行。

同樣地,成佛需要菩提心,也要證空慧,也需要無上瑜伽裡說的那些實修,但其間的順序不能弄錯,應該先在菩提心與證空慧上努力。否則,若不管菩提心與證空慧,馬上去修無上瑜伽,就有變成我煮的麵糊那種危險喔!哈哈!

…摘自:《2016緣起見無害行》第八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