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課-《中觀寶鬘論》偈頌解釋-4(上)

超越三世體,唯名言安立,諸法有或無,世間非實有。
此身不淨相,粗及現量境,恆常顯現者,心中尚不住。
況正法無住,極細難通達,甚深非現量,心豈能易入。
若倒知此法,能損諸無智,由如是無見,沉沒不淨坑。


《中觀寶鬘論》:「超越三世體,唯名言安立,諸法有或無,世間非實有。」這首偈頌要說的意思是,三世都不是由自方成立,若是如此,那麼三世又是如何而有?就只是名言安立而已,除此之外就沒有所謂「有」與「無」等論述。

在「就只是名言安立,除此之外無」這句話裡,已很確定的是「沒有不是名言安立的」,一切都是透過名言安立而有,除此之外沒有別的,這是確定的。若能成立「唯名言安立」的有,也就不必再遮除什麼。一旦有了「唯名言安立的有」,由於已包含在名言安立中,「除了唯名言安立之外」這種說法,所以不會變成完全無。總之,除了唯名言安立之外是無。由自方無;雖然無,但由於錯亂而有顯現,只是透過名言安立而成為有,除此之外無。

再看以下兩首偈頌「此身不淨相,粗及現量境,恆常顯現者,心中尚不住。況正法無住,極細難通達,甚深非現量,心豈能易入。」剛才講的這種存在之理,我們有點難以了解,因為像我們這樣的人,是智慧鈍劣之人。這麼說的理由是「此身不淨相,粗及現量境,恆常顯現者,心中尚不住。」自己與他人的身體其實都不淨,這是很粗分的、可以現前見到的事,只要肯好好思惟,它是我們能透過自身經驗成立的事,包括身的體性不淨、果不淨、因不淨等。然而,要在嘴上說身不淨很容易,我們也是這麼說,但心裡呢?「粗及現量境,恆常顯現者,心中尚不住」這很粗分、能親自看見的事情,若只見一次還可說難以知道;但即使一直看到身不淨,內心依舊不相信「身真的是不淨」。若連這麼顯而易見的「身不淨」都不相信,對於「在事實上不存在」這樣非常微細、凡夫無法以根識現量證得、如此甚深的(正法/真相),又如何能容易地在內心有概念而且能夠相信呢?

這是我們該思考的事。有些人解釋空性時,說「蘊體不是我,在蘊體之外也沒有我」就是空性,認為懂得這個就是懂得空性。但對於空性的「懂」,必須要有相信才行,必須真的相信「事實上沒有」。所謂空性很難,是難在產生這種相信。「桌子的腳不是桌子,桌子的桌板不是桌子,把這些支分都拆掉,並沒有另外的桌子,所以在事實上沒有桌子。」要在嘴上說這些話,一點都不難;然而,對於「它在事實上不存在,它不是真的」,透過理由在內心深處獲得定解,這個部分是很難的。

剛才是以「很難相信身不淨」為理由,說明證得空性的困難性。連「身不淨」這麼容易的事都很難在內心有概念,很難相信,要相信「事實上沒有」就更困難了,因為我們一直覺得事實上有,內心一直是這樣想的。

空性之所以很難瞭解,雖然空性本身很艱深是一個原因,但另一個原因我們習慣不管看到什麼都執它為真,我們有這樣的習慣。我現在談的並不是微細的實執。只要是別人講的,很多人講的,甚至是新聞媒體講的,我們馬上就相信了。刊在報紙上的,我們一看就相信;廣告講的我們也相信。尤其是講某人很壞的言論,我們馬上就相信;稱讚某人的言論則不容易相信。總之,只要被我們看到了,我們就執它為真,我們的心一直隨著這種習慣走。總之,對於我們一直看到的,實在很難相信它不是真的。

這也是為什麼佛陀要我們先從不淨、無常等開始思惟。透過思惟,若打從心底獲得定解,就會想「雖然乍看之下非常乾淨美麗,但事實上並不是這樣」、「雖然似乎覺得任何時候都很快樂,但並非如此,事實是無常啊」。別的不談,以依師軌理來說,我們應該想「雖然我覺得他不是佛,因為他看起來有缺點,但事實並不一定是這樣」,透過這些訓練,養成「凡我內心所顯、內心所想、眼睛所見,不一定都是真的」,這種「不一定啊」的想法若在內心很強烈,講到空性時,心裡至少會想「也許不是我想的那樣」;聽別人解釋時,即使沒有馬上證得,內心也會想「他說『不是真的』。雖然我一直認為是真的,但說不定不是真的」,至少會產生懷疑。我們的那種習慣,對我們的影響真的不太好。

所謂持戒,也是為了養成習慣。由於貪欲、瞋恚……等,我們會自然生起想違戒的心。看到壞就覺得真的壞,看到好就覺得真的好,覺得若如何做就一定會很好,打從心底這樣想。我們要練習與這些想法拉拔,要跟自己說「這不是真的」。在那樣的時刻裡,要運用自己的智慧。不是只有解釋時這樣想,在一般的時候也要如此。內心確信「這不是真的」,想著「這沒有理由」、「這樣沒有幫助」、「這不是真的」,透過這些想法阻止自己,養成阻止自己的習慣,減少相信自心的習慣。一旦減少這種習慣,空性的道理才會比較容易入心。所以佛先說無常、苦、不淨,這是為了鍛鍊我們成為能學空性的法器,讓我們成為能證得空性的法器。否則,若只是為了解釋空性,不必先解釋不淨、無常,直接解釋就可以了。就像之前講的,要解釋不是聚合,不必解釋那麼多;但若要證得,就必須透過這些步驟,才會變得容易證得。

總之,必須要知道:所謂空性、事實、勝義諦,是在說「由自方無,但是有」,就如同之前講過的,是有,但在事實上沒有。

若倒知此法,能損諸無智」這兩句的意思是:對於空性之法若有顛倒的理解,那些無智、不懂得的人就會被糟蹋了。是如何被糟蹋呢?「由如是無見,沉沒不淨坑」,這些人會墮入「無」見的深坑。為何會這樣呢?他們聽到「事實上沒有」,但無法區分「事實上沒有」與「沒有」,也無法區分「事實上有」與「有」,可是他們對佛與龍樹菩薩有信心,於是就想:「佛說事實上沒有,沒有自性,什麼都沒有。所以沒有樂,沒有苦,沒有罪,沒有善,沒有佛。」如此墮入了斷邊。若沒有好好認識空性,就會這樣。

必須讀經論、思惟理由、依止懂得空性的善知識,否則便可能會有剛才講的過失。過去就曾經發生這樣的事:有人說,佛說的業果,是對不懂空性的人說的;一旦懂了空性,就算造惡業例如殺生也沒有罪,偷盜也沒有罪,曾有人這樣說。如此被糟蹋,墮入「無」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