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該想的事

知道事實,並知道如何運用這個事實,這是很重要的。舉例來說,經典裡有寫,對上師敬與信,就跟對佛敬與信是一樣的。經典說的這段話,以我來說,我看了之後,應該要如何運用?我有上師,也有弟子,聽到經典說的這些話時,我心裡應該要馬上想到自己的上師才對,要想:「我應該這樣對待上師。」若我能這樣想,表示我有真正理解經典要表達的意思;若我聽到這段話時,心裡馬上想到自己的弟子,想成:「若弟子這樣對我,就等於這樣對待一切諸佛。」表示我的理解方式是錯的。

同樣地,在與眾人一起聽法或讀經時聽或看到:「不可以愛生氣,這是很壞的事。」若自己是個脾氣不好的人,此時應該想:「我不應該愛生氣。」若自己不是愛發脾氣的人,就不用特別想什麼,用平常心看待這句話就好,這種作法是對的。可是,如果你的作法是,此時若身邊剛好坐著一個脾氣不好的人,聽到這句開示時,你馬上把焦點放在那個人身上,想著那個人的作法不對;若聽到「不可以傲慢」時,周圍剛好坐著個性傲慢的人,你馬上盯著那個人看,這種作法是錯的,而且,你一開始聽法的方法就不正確了。如果養成這種習慣,佛法完全無法利益到你,佛要幫助你也會很困難。

親子之間也是如此。若父母想的是子女該想的,子女想的是父母該想的,這樣怎麼會行呢?這樣既會造成彼此的不合,而且會讓雙方都造惡業。做父母的有做父母該想的事情,就去想這些;做子女的有做子女該想的事,就去想這些,大家都去想著各自應該要想的事,既能合睦相處,也不必造惡業。

不把自己的事情管好,例如,子女去多管母親的閒事說:「當媽媽應該要這樣當才對吧!」身為母親的人,也沒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該做的事情上,反而去想:「當小孩的人,應該要這樣當才對。」如此一來,親子之間就會吵不完了。夫妻、朋友間也是如此,如果把矛頭指向對方,就會不和睦,製造一大堆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