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課-略說佛與阿羅漢的差異

滅諦與道諦是法寶,把二諦修學到究竟的是佛寶,正在修學二諦的是僧寶。以上是我們常說的三皈依。

佛和聲緣阿羅漢的相同處是,他們都透過實修四諦而斷除煩惱,因此他們都已經脫離了生老病死等苦。他們的相異處,首先是在利益眾生一事上的差異。聲緣阿羅漢已斷除煩惱,也不會再領受生老病死等苦,也有神通與預知能力,而且跟我們相較,他們也有很大的慈心與悲心。注意這裡的用詞,所謂很大的慈心與悲心,指的並不是大慈心與大悲心,而是跟我們比起來,聲緣阿羅漢的慈心與悲心大很多,所以他們也會去幫助很多眾生,但促使他們去利益有情的動力是為了報佛恩。他們知道自己現在完全離苦,此後再也不必受苦,這一切都是來自佛的恩德,所以他們很想報恩。但佛本身沒有任何需要他們做的事,所以他們能做的就是去做佛想做的事。佛一心想要做的唯有利益有情,所以聲緣阿羅漢想:「若去利益有情,就能報達佛恩。」這是他們去利益有情的動力所在。

佛唯一想的與做的就只有利他,而完全不做利他的事,一劫又一劫安住在根本定中的聲緣阿羅漢大有人在。佛任何時候都以大悲心觀照一切有情,但這些事情我們很難相信。雖然佛具有大悲心一事可以用理路成立,但我們的學習不夠,慧力又不夠,所以很難相信佛對我們有這麼大的慈愛。只要對我們有益,不管多少苦都可以承受,他的心力就是這麼強大!若有一個有情在千萬年間都在想著如何傷害佛,雖然實際上他根本傷不到佛,但他還是用盡所有的力量去傷害佛,對於這樣的人,佛對他的慈愛不但不會衰退,更不可能減少絲毫。

除了對眾生有極大的慈愛心,佛也知道利益每一個有情的方法。聲緣阿羅漢雖然有預知能力,但他們無法遍知一切;而且運用神通需要思考,需要特別把注意力放在某些有情身上才能看得見,若不關注就看不見;但佛運用神通時不需要刻意觀看,自然就會知道一切。再者,用很概略的方法來說,本師釋迦牟尼佛來到我們這個世間,最初幫助五比丘獲得解脫,後來又漸漸幫助很多人得到阿羅漢果位;當阿羅漢的人數到達一千人時,佛陀對他們說:「我們不要都聚集在一處,應該要分散開來。各位都已獲得解脫,應該去幫助有情。」於是佛陀的教法便隨著這些阿羅漢們漸漸弘揚開來。在佛陀住世的期間,已有幾百萬有情獲得解脫,佛陀示現圓寂之後,又有更多人透過實修而獲得解脫,也有非常多人生起了菩提心。

以現在來說,我們至少還可以看到佛法在聖座身上展現的成果。聖座已經完全不會生起粗分的煩惱,遇到再大的困難也不會感到怯懦,任何時候都懷著利他心,對眾生任何時候都懷著慈愛心,就算面對困難也不會失去歡喜心。這些功德從哪裡來?聖座自己曾說,這些都是靠著修習佛法而來。再以非常粗略的角度來說,聽說早年藏人只要聽到「紅漢」二字,就會生起強烈到無法忍受的憤怒感;但經過聖座不斷地開示,百分之七十的藏人都放下了仇恨的心,願意與漢人做朋友、解決彼此的困境。由此可見聖座對於人心平和帶來的影響。現今在世人眼中,無論是不是佛教徒,講到本師釋迦牟尼佛的時候,都會聯想到和平與心靈平靜。

剛才只是談本師釋迦牟尼佛這一個化身,在我們這個世間做的弘法利生事業;從更廣大的範圍來說,本師釋迦牟尼佛同時共有十億個化身,在不同的十億個世間做著十二項佛行事業,就算十億個化身都示現涅槃,但在虛空未盡、有情未盡之際,佛會繼續變幻化身利益有情。以上只是很概略地介紹佛功德,詳細的內容可以參考我曾講過的「隨念佛功德」這門課。

※ 摘要:
  • 滅諦與道諦是法寶,把二諦修學到究竟的是佛寶,正在修學二諦的是僧寶。
  • 佛和聲緣阿羅漢的相同處是,他們都透過實修四諦而斷除煩惱,因此他們都已經脫離了生老病死等苦。
  • 佛和聲緣阿羅漢的相異處很大,概略地談一些。佛對眾生有極大的慈愛心,也知道利益每一個有情的方法。聲緣阿羅漢雖然有預知能力,但他們無法遍知一切;而且運用神通需要思考,若不特別關注就看不見;但佛運用神通時不需要刻意觀看,自然就會知道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