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真想因為學佛而變得不一樣

所謂實修佛法,要依循「聞、思、修」的次第。最初,無論是讀經論,或是去聽課,主要目的都是為了「懂」、為了「理解」。這種「形成了理解的智慧」,稱為「聞所成慧」。聞慧雖然有用,但並不是那麼有用。它的力量不大,不太能夠對抗煩惱。有時似乎有幫助,有時又似乎沒幫助;或是一開始看起來有效,但用了幾次之後,或者時間一久,就不太管用了。

所以,不要只停留在聞慧的階段,必須自己去思考;不要只會說「上師這麼說」、「書裡這樣寫」,必須自己去觀察、獲得定解。一旦對於那些內容獲得「是真的」這種定解,無論內容是什麼,才算生起了思所成慧。到了這個程度,無論在什麼時候,只要去思惟,就會產生力量,對內心也會帶來幫助。

雖然如此,但由於只有在思惟的那時,內心才會打從心底有所改變,所以若只停留在這個階段,就會變成:平常過生活時是一種人,只有在思惟經論內容時,才變成另一種人。光有思所成慧,這些內容很難真正融入日常生活的行為表現中。若能經常串習思慧所獲得的定解,進而生起修所成慧,才能讓自己所思惟的內容,真正進入日常的思緒之中。這樣,自己平常的心,才能與來自經論的智慧,或說透過學習而得的智慧,兩者真正結合。由於日常的想法有所改變,行為表現也才會隨之轉變。若真想因為學佛而變得不一樣,必須經過這樣的歷程才行。

要生起思所成慧,討論是很重要的;而且如果時間夠的話,當內心生起一個疑惑時,不要立刻去問別人。一有問題就馬上問人,只會增長聞慧,無法生起思慧。從別人那裡得到答案之後,你很容易只是說一句「喔,知道了」,然後就過去了。

所以,有問題的時候不要急著問別人,應該先自己好好思考,問自己:「這個問題,答案可能是什麼?」努力去思惟。透過這樣的方式,若是自己得到了答案,就很有希望能夠成為思慧;即使沒有得到答案,但因為自己已經反覆想過,這時再聽到別人講出答案,使得內心長久以來的疑惑得以解除,這個答案也就很容易入心。

…摘自《2017海印寺淨土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