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課-【集諦】是否有我(三)「無常」與「具支分」(下)

我變了,不只外表改變,自性也變了
 

我認為,「改變了」可以做為「是無常」的理由。如果昨天的它與今天的它完全一樣,就不可以說它改變了;由於昨天的它與今天的它不一樣了,成為二了,才可以說改變了。若昨天的它與今天的它是一,也就無所謂的「改變了」。
同學:但外道主張只是外相改變,自性並沒有改變。

老師:所以我現在要成立的是「自性改變了」。就像剛才說的,對於像我這樣的人而言,要先成立某法不在自之支分之外,而支分改變是現前可以看到的事,一旦成立某法不在支分之外,由於支分改變,就不可以說某法沒有改變。

要怎麼做,才能讓「『之前的』與『之後的』不是一」這句話不得不成立(要怎麼思惟,才能讓自己就算不想承認,也不得不承認)?應該是有辦法的。一個拳頭大小的青稞麵團,拿掉一點點,還是不是本來的那個?你說是,心裡應該也是這樣想。這還可以,因為那個能害(能夠證明你說的沒道理)並沒有馬上顯現。再拿掉一點、又再拿掉一點呢?你如果繼續說是,到最後,你有辦法找出那個「不拿掉就仍是本來的麵團,拿掉了就不是本來的麵團」的界限嗎?沒辦法。既然這樣,在不斷拿掉麵團的一小部份後,你只能一直堅持它仍是本來的麵團,最後,它被剝到只剩米粒大小時,你仍必須說它依然是本來的一大團麵團,但那時你所說的,就與事實看到的相違,甚至到最後,只剩一個小小的微塵,依然要說它與本來的麵團一樣,就與現量相違。假如你說「不是本來的了」,那麼,是從什麼時候開始不再是本來的那個呢?除非在一開始剝下一小塊時,就說它不是本來的了,否則你根本找不到那個界限,只能一直堅持說它仍是本來的。其實,從一開始剝下一小塊的時候,麵團就已經變化了,它就不是本來的麵團了。一旦「支分」改變,「具支分者」也就跟著改變。

同學:若不剝它呢,昨天與今天的不就都一樣嗎?

老師:不一定要剝,只要放著,由於有溫度,麵團裡的水份就會愈來愈乾,只要有發生變化,它就不是本來的它了。

再例如,我們會覺得昨天的太陽與今天的太陽一樣,但只要太陽發光,就有無數的微塵向外放射,昨天的太陽就已不是今天的太陽了。但我們心裡一直想的是「還是本來的太陽」。事實上,只要有一個微塵向外放射,它就不是本來的太陽了。太陽若沒有放光就算了,但只要一放光就完了,它就已經不是本來的太陽了。若一直要說太陽還是本來的太陽,許多年以後,它將不再發光、壞滅,又怎麼會是本來的太陽呢?

如果一直堅持「每一秒後的」仍是「每一秒前的」,則過了一小時仍是本來的;若每一小時後都仍是本來的,則二十四小時後也仍是本來的;若每一天後仍是本來的,則一個月後仍是本來的。這樣一來,太陽就必須永遠都在能放光的狀態裡才對,應該要永遠不會壞滅才對,但這並不是事實。因此,你就不得不說,一秒前的太陽不是一秒後的太陽;若不這樣說,就不能說一小時後的太陽不是本來的太陽,就不能說一天後的太陽不是本來的太陽。這樣下去,就要說數百萬年後的太陽依舊是本來的,但這就與現量相違了。

 

為何誤會「我是常」


然而,若昨天的那人已不是今天的這人,為何我們會覺得「昨天的那人,仍然是今天的這人」?是因為弄錯了。為什麼會弄錯?因為很像。每一剎那的山雖然都在變化,但是它們(前剎那的山與後剎那的山)很像,所以我們弄混了。因為相似的一直接續下去,所以我們會覺得昨天的仍是今天的。

有個人請佛陀為他說法,那時,他們身旁有一條緩慢流動的河。佛陀說:「你去用相同的河水洗三次澡後,我再為你講法。」這個人聽了之後就下河去洗了澡,然後起來,再下河洗澡,然後起來,再下河洗澡再起來。完成之後,他來到佛陀面前說:「我洗好了。」佛陀問他:「你是用相同的水洗的嗎?」他說:「是的。」佛陀說:「你是怎麼洗的?」他描述自己是如何洗的後,佛陀說:「第一次洗的水已經流走了,水一直在流,你如何以相同的河水洗三次澡呢?」這個人無法回答,佛陀藉此對他開示的正是無常之理。

我們也會這樣,指著某條河說:「去年我來這裡游泳。」但事實上這條河已不是去年的那條河,水的續流不斷地往前流動,只是因為這些續流很像,所以我們才會錯認今年的河仍是去年的河,而指著這條河說「去年我來這裡游泳」、「以前我來這裡時,看到的河是這一條」。一切有為法都是如此,所有我們指陳的都是如此,都像流水般不斷地流動變化,連一剎那的暫停都沒有。不斷變化,在每一剎那間,前者滅、後者生,每一剎那都是不同的。

很多「相似的」不斷接續下去。以一條河來說,若前面流動的是水,接著是泥,再來是石頭,就不會說是同一條河了。但是,流動的前前水與後後水很相似,又是接續而來。若是把現在的水裝起來放著,過幾年後再把它流出來,或許還能說是同樣的河。所以,水的前後很像並且接續而來,所以我們才會以為是同一條河。

續流是一,但組成續流的前與後是異。正因為是異,所以才會說「接續」,若它們(組成續流的前與後)是一,又何來接續?然而,雖然相異,但它們一個接著一個不間斷地出現,這是所謂的「接續」,相似的東西不間斷地連接上。以平常我們的學習來說,如果今天也學、明天也學、後天也學,就可以說「我持續在學」;若中間停了一個月,就必須說「我沒有繼續學,這期間中斷了」;一個月後若再開始,我們會說「我又開始學習了」。

「昨天的他,不是今天的他」,這個概念雖然只是粗分無常,但如果內心可以真正生起這樣的定解,則對於昨天對我壞、罵我的人,今天見到時,由於心裡很確定「此人不是昨天的他」,也就不會生氣或記仇了。想著「他說我壞話」而想要揮手打他,但對境已經變化了,若真的出手,打到的會是別人,而不是說我壞話的人。我提出問題問學生,但回答我的,已不是當時我問的對象,(對象)已經變化了;你們回答時,也不是對著當初的提問者回答,所以你們無可對著誰回答。哈哈。

 

結論:我不是常


關於無常,有很多內容可以談。如果你們是打算仔細學習的人,可以好好地去理解無常,這會有助於理解無我。現在我們談無常,主要是從執「常、一、自在的我」這個主題延伸出來的。

開刀換了心臟,我們覺得自己仍是本來的我,只是換了心而已。同樣地,在前後世的轉換間,我們覺得「只是身體換了,我還是我」;雖然本來認識的變成不認識的,本來很愛生氣變成很有愛心,但我們覺得「只是心識換了,我還是我」。說起來,「雖然蘊體會改變,但我仍是我,我沒有變,我是常的」,外道會有這種想法其實也無可厚非。他們與我們的差別,恐怕只在於外道把這種想法清楚地表達出來,我們內心深處其實也是這樣想,只是嘴上沒這樣說而已。因為已經自稱是佛教徒了,就不好意思把內心真正的外道想法講出來。我們與外道不一樣的地方,只在於外道清楚表達了內心的想法,而我們則是躲著不敢講出來而已。

學習內外道宗義時,若只學到他們各自如何主張、如何反駁對方的主張,不會有很大的幫助。這種學習方法,只是現代培養所謂專家的方法,不是實修佛法的方法。不過,這種學習並非一無可取,它可以提供的幫助是:透過這樣的學習,有助於觀察自己內心經常在想的那種「我」究竟存不存在。學過宗義後,看看自己內心裡的俱生我執是如何生起,辨識出內心的執持方式,而去遮止它。各位要設法讓自己所做的學習,轉成實修的方便。最終還是要能觀察、認識自己內心的俱生我執如何生起,並且去遮止它。

※  摘要:
  • 從一開始剝下一小塊的時候,麵團就已經變化了,它就不是本來的麵團了。一旦「支分」改變,「具支分者」也就跟著改變。
  • 所有我們指陳的都是如此,都像流水般不斷地流動變化,連一剎那的暫停都沒有。不斷變化,在每一剎那間,前者滅、後者生,每一剎那都是不同的。
  • 好好地去理解無常,這會有助於理解無我。
  • 要設法讓自己所做的學習,轉成實修的方便。學過宗義後,看看自己內心裡的俱生我執是如何生起,辨識出內心的執持方式,而去遮止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