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課-略述「大」乘道的特質

對大乘行者而言,學佛的目標是為了成佛。從「大慈心與大悲心」的「大」的特質,也可以窺見大乘佛法的特質。

講慈悲心與菩提心時,會特別用「佛法說的大慈心與大悲心」這幾個字,這樣用字是有原因的。用「大」字來描述的原因有幾個,第一個是「所緣大」。這些心關注的對象,並不僅限於自己的親友,連敵人也包括在其中;不只是人,還包括畜牲等六道眾生。一切有情不分親怨,無論行為是善或惡,都是這種心的所緣,因此稱為「大」。

第二個原因是「行相大」,大慈心是要讓有情獲得一切安樂的心。既然是一切安樂,包含的範圍就很廣大,以今生的安樂來說,如果有情缺房子,他就想要幫忙找房子、讓有情獲得擁有房子的安樂;如果有情在生活上遇到困難,他就想要幫忙解決問題,讓有情獲得生活穩定的安樂。從今生的安樂、來世的安樂、解脫的安樂等,他都希望有情都能夠擁有,最終希望有情能獲得最究竟的安樂。同樣的,大悲心是要使有情離開一切痛苦的心。由於涵蓋範圍是一切安樂與痛苦,包括的範圍非常廣大,因此稱為「大」。

第三個原因是「心力大」。我們即使幫助別人,但願意付出的時間有多長?也許一天、一個月、一年吧。那些願意助人一輩子的人,在世人眼中已經是極有愛心的人了。然而,幫的時間再長,頂多也就是一輩子;這輩子結束,到了下輩子就是另一回事。但大慈心與大悲心誓願持續的時間是,只要有情尚未成佛、虛空尚未窮盡,都會決心繼續幫忙。這種心的心力非常強大,所以稱為「大」。

第四與第五個原因是「捨心大」與「願受力大」。對一個平凡人而言,看到某人遇到困難,他可能捨得拿出一百元幫助對方,超過一百元可能就不願意了;但如果對方是自己的親人,也許他捨得的錢會再多一點;如果是自己的父母,他可能會捨得拿出更多的錢;如果這個對象,是自己的獨生愛子呢?這位慈母很可能什麼都能捨,包括自己今生一切的安樂她都能捨棄。總之,如果捨棄自己的安樂,真的能幫助對方,那他就能捨棄自己一切的安樂;如果能為對方帶來最究竟的安樂,那他就甘心承受一切的痛苦。甘願為眾生的義利而捨棄自身一切安樂、承受一切痛苦,因而被稱為「大」。

由上可知,大小乘的大與小,並沒有相互較勁、好壞評比的意思,只是把由上述這種大慈大悲心引發、最終能如願成辦的道路,命名為大乘道。

也許有人會質疑自己能否生起這種心,但沒有人會懷疑生起這種心的價值。再者,懷疑自己有沒有能力生起這種心,這個疑惑只要透過正理就可以消除,菩提心可以成辦,因為一切有情的苦來自我執,而我執可以消除,一切有情都能解脫、成佛。有人可能會想:「雖然基本上一切有情都能成佛,但是我不能。」這種想法並不正確。每個人都能成佛,只要成佛,就會擁有佛擁有的能力。佛存在不但是事實,而且是能夠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實。

佛法說的是事實,但要真正相信這些事實,必須透過理路獲得定解。光靠單純的善良不夠,也要具備智慧,才能真正生起想要成佛的心。那時你會明白,佛果位確實是可以達成的目標,問題只在於自己肯不肯努力。既然它是我們有能力做到的事,所以只要肯努力,一定能成功、一定能成佛、一定能成辦眾生義利。

若要透過理路確立這些事實,就一定要學習大經論才行。學過大經論,才會知道自己為什麼能成佛、為什麼成佛後會具備利益眾生的能力、為什麼每個有情都能成佛。當然,以上這些問題,口頭上回答很容易,但若要在內心產生真正的定解,沒有學大經論就辦不到;學了大經論,你會清楚知道如何解釋,知道清楚的理由,從而生起「我也要這樣做」的心時,才能生起真正的菩提心。

一般而言,要生起慈悲菩提心,必須透過道次第中開示的方法,包括七因果與自他換的教授去修心。但有時候,從剛才解釋菩提心的幾個「大」的道理去思惟,即便不解義,只能在口頭上複述,也已在心中種下了珍貴的習氣。

練習這樣想:「我要慈愛一切眾生,包括愛人類、愛傷害我的敵人、愛一切身在畜牲道的眾生。只要能幫到他們,無論做什麼我都願意。」然後,仔細想著你能想到的每一種快樂與每一種痛苦,接著想:「願一切有情擁有一切快樂,願一切有情遠離一切痛苦。我要幫助一切有情離苦得樂,虛空未盡之際,我會一直這麼做下去。為了有情,無論要我捨棄什麼,我都願意;無論要受什麼樣的苦,我都絕不回頭,都願意繼續做下去!」除非不斷地修心串習,否則以上這些話很難成為真心話;但即使還無法真心,至少要試著模仿、用複述的方式來練習,一面照著唸,一面努力思惟,在內心種下菩提心的習氣。

佛法說,不論今生與來生的一切安樂都來自於利他心、珍愛他人的心,而最究竟的利他心,就是剛才說的慈悲菩提心。如果明白一切安樂來自於利他心,便能明白「由最究竟的利他心,能帶來最究竟的佛果位」這句話的道理。成辦佛果最重要的兩個因,是菩提心與證空慧。以上這個概念,是佛法最重要的核心,我們必須設法生起定解才行。然而,放著這個核心不管,只在旁枝末節努力的人,似乎不在少數。

※ 摘要:
  • 大慈大悲心的五「大」特質:所緣大、行相大、心力大、捨心大、願受力大。
  • 光靠單純的善良不夠,也要具備智慧,才能真正生起想要成佛的心。
  • 佛法說,不論今生與來生的一切安樂都來自於利他心、珍愛他人的心,而最究竟的利他心,就是剛才說的慈悲菩提心。
  • 學過大經論,才會知道自己為什麼能成佛、為什麼成佛後會具備利益眾生的能力、為什麼每個有情都能成佛,並生起定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