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課-中士道概說(下)

(二)增上定學
 

心識敏銳、清明又有力,主要是智慧的作用。但在觀察時若缺乏三摩地,就會發生以下情況:明明在觀擇無我,但觀到後來所緣境不見了;或者雖然有在觀擇,但心帶著疲乏感,這是內心「沈沒」的現象,代表三摩地的能力沒有達到標準。沈沒會讓心變得疲乏、無精打采,掉舉則是心散亂到其他所緣上;如果產生具量三摩地,這兩種情況就不會產生。由此可知,如果沒有三摩地的能力,心會變得不明俐又沒有力量。三摩地的作用可以讓心不會到處亂跑,也不會疲乏;而智慧可以讓心變得有力量、明俐又敏銳。一旦心識處在這樣的狀態,就能準確地給我執迎頭痛擊。

以砍木頭為例,要把木頭砍斷,除了需要銳利的斧頭,拿斧頭的手臂也要很穩定,如果每次砍下去的落點都不一樣,很難砍斷木頭;斧頭不利,即使力氣很大,也要很費力才能砍斷木頭。所以,如果斧頭既銳利,手臂又很穩定,每一次都砍在相同的地方,很快就能把木頭砍斷了。同樣的,智慧與三摩地都是消除我執必備的能力。如果只要生起證無我慧,或許不需要經典說的具量三摩地,但如果希望生起的證無我慧可以真正對治我執,那就需要具量三摩地的輔助。

 

(三)增上慧學


生起了奢摩他,雖然能把心專注在某個所緣上,然而,若沒有觀擇的智慧,依舊無法展現出強大的力量。剛才說過,缺乏智慧就無法展現出力道。所以《三摩地王經》說:「若觀法無我,觀已善修習,是證涅槃因,非餘能寂滅。」這段偈頌的意思是,在證無我慧之外,沒有其他能獲得解脫的因;把證無我慧放到一邊,其他的事就算做得再多,也無法獲得解脫。然而,生起證無我慧的方法是去觀擇;若不去觀擇,只設法讓心專注一境、修習奢摩他,無法成辦解脫。

經文裡提到的「觀」意思是分別觀察,執行分別觀察的智慧是分別心,它有能力做各種研究與觀察。有人認為分別心是不好的心,所以他們認為做分別觀察將無法獲得解脫,但這種說法與《三摩地王經》相違。佛說要去觀,要去做分別觀察,修這樣的道才是證得解脫的因。

由上可知,靠著持戒就容易生起三摩地,靠著三摩地可以使智慧具有力量,從而消除我執,由此而獲得解脫。以上是三學數量與次第決定的道理。

若要真正把解脫道說清楚,會碰觸到很多複雜又麻煩的課題,包括要說清楚什麼是無我、用什麼方法能消除我執、消除我執的過程為何需要三摩地的幫忙。因此,有些師長為了幫助學生建立扼要的概念,就必須把整體架構說得精簡,所以有時會聽到這樣的說法:「要認識我執,然後消除我執。這件事只要今天做到了,今天就解脫;明天做到了,明天就解脫。」這段話是真話,乍聽之下似乎很簡單;然而,若要說清楚消除我執的方法,就必須處理很多比較麻煩的概念。

※ 摘要:
  • 三摩地的作用可以讓心不會到處亂跑,也不會疲乏;而智慧可以讓心變得有力量、明俐又敏銳。一旦心識處在這樣的狀態,就能準確地給我執迎頭痛擊。
  • 靠著持戒就容易生起三摩地,靠著三摩地可以使智慧具有力量,從而消除我執,由此而獲得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