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施時,菩薩在想什麼

實修下、中士道的人,布施的目的是為了累積福德。實修中士道的人,雖然他能設想得很遠,但依舊是為了自利而布施,為了更有效地達到自利的目標,他會以供養三寶為主;但對菩薩來說,他做布施不是為自己,主要也不是為了累積福德,因為那時他的注意力都放在對方身上,看到對方遇到困難,他想的都是要如何解除對方的苦,不太會想到自己有沒有因此累積到福德。

菩薩的想法很多面,有時他沒想要累積福德的事,只把注意力放在對方身上;有時,他沒有只想著幫助對方去除眼前的苦,而是把最終目標放在幫助一切有情去除實執,他知道在未成佛之前能做的利他之事很有限,所以,他心裡想的是一切有情,但直接布施的對象是眼前的這一個,而且他不覺得自己是在布施,而是在向對方乞討,也有點像在做生意,透過布施對方,自己獲得佛果位。成佛後,才能真正地利益對方。

從實修菩提心的角度來說,以悲心為動機的意思,並不是以對方為所緣,菩薩也不會覺得自己給對方東西,能真正幫助對方什麼,如果他是真正的菩薩,他就不會這樣想。因為他在生起菩提心之前必須先產生出離心,一旦生起了出離心,他一點都不會覺得這些物質與金錢能帶來什麼好處,只是因為對方覺得那些東西有用,而且菩薩自己也有想利益對方的心,所以菩薩才做這樣的布施。

對菩薩來說,靠著布施可以累積福德,靠著福德可以成辦佛果位,一旦成佛就可以利益一切有情,所以他去做布施。布施時,雖然他直接給的對象只是某一位有情,但那時他心裡想的是一切有情,所以布施給一個有情,成辦的是一切有情的義利。

真正在實修菩提心的人在做布施時,雖然直接給的對象只有一位,但其實他等於是在給一切有情。給對方一杯茶時,他想要解除的苦,不只是對方的口渴之苦,他想得很遠。有時,就算不談一切有情,只談在他面前的某一位有情,給對方一杯茶,他想的是:藉這個機會與他建立關係,透過這個關係,能的話在今生就讓他願意親近自己,慢慢帶他靠近佛法的道路;如果不能,就透過祈願來幫助他。祈願的力量要能發揮,雙方必須先有關係。菩薩會祈願透過眼前這一杯茶,從來生開始,能慢慢把對方帶到解脫與成佛之地。由此可知,若只是為了解除對方眼前的病痛或飢渴而布施,雖然也可以說是以悲心為動機,但它只是一般的悲心,不是菩薩在做的實修。菩薩的實修不是只有這樣。

…《2007道次第實修綱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