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學佛要匯歸道次第」(下)

四、知道要把生活事件歸類在道第的科目裡,算不算「學佛匯歸道次第」?
 

以最近流行的新冠肺炎來說,你知道新冠肺炎的情況,然後你覺得,如果你要去實修,這個例子對於思惟死亡無常有幫助,這種知道只是聞慧而已。但如果你的確有在實修死亡無常,不管你是因為清楚如果生起念死無常的心,對你會有幫助,於是你刻意去實修;或是你本來沒有實修死亡無常,但因為剛好發生了新冠肺炎的例子,你因此產生害怕的心情,此時你發覺這是一個實修皈依、考慮來世、死亡無常、業果等科目的好機會,但你不只停到這裡,(若只停在這裡,也是屬於以聞慧知道),你真正去實修了,這樣才叫懂得去實修。

我們在最開始時做不到最高的程度,但隨著不斷地練習,最後會有辦法達到我剛才說的「一切聖言現為教授」,無論聽到什麼、看到什麼,都能夠對自己產生幫助。現在我們直接講的是「『一切聖言』現為教授」,但練到後來,就會變成「『一切顯像』現為教授」,到那個時候,不論看見什麼、聽到什麼、發生什麼,全都會轉變成通往目標的道路,全部都變成是在跟你講學處,全部都變成在幫你朝目標更進一步,全部都在幫你的實修變得更有力道。一旦發展到這種程度,你就會變成一個在學法上沒有障礙的人,也因此你會感覺到非常快樂。

 

五、在執行「學佛匯歸道次第」一事,您最想提醒我們什麼?


在實修之前,至少要有概略的知道,包括道次第的體性、數量、順序,在這之後才開始學習。學習時,要看一看所學的內容與道次第有什麼關係。因為在這之前,你已經把為了實踐目標而需要的步驟做好了計畫,所以這個時候,你要把學到的與你的計畫對照,看看它們彼此之間有什麼關係,這會有助於把學到的佛法匯歸道次第。

然後,不要以此為滿足,你也必須開始實修。在這個時候建議你開始實修,不是因為這時候你已具備能好好實修的實力,也不是為了生起證量所以建議你實修,而是為了能學得更好、懂得更確實,所以建議你開始實修。到這個階段,你要開始精勤於「透過實修,把學到的佛法匯歸道次第」。到這個階段,有一件事你要注意,如果你夠善巧,就會知道一切顯像都可以現為教授,由於知道了,所以你開始把生活中的事件,例如剛才說的新冠肺炎運用在你的實修上,慢慢地,「一切顯像都現為教授」這種結果就會在你身上產生。

 

六、很熟《廣論》,要做到「學佛匯歸道次第」應該不難吧?


不一定。如果你不知道要匯歸道次第,也就不會把學到的東西匯歸道次第。在你心裡,《廣論》是一本書,《現觀》是另外一本書,所以你很可能把它們分得開開的,不覺得它們是有關係的,所以必須先知道「必須要匯歸」。

再者,《廣論》的科判開展得很大,項目很多,除非你的慧力非常好,否則應該沒辦法把學到的東西整個匯進來。所以,你心裡對道次第應該要先有一個很簡略的科判,然後再有一個中等的科判,然後再有一個廣的科判,再展開一點就會是大論典,再展開得更廣就會是一切法。如果你沒有一個簡略的架構,只有最廣的內容,就會沒有辦法匯歸進來。所以在一開始,你必須要有一個很簡略的架構。

每部論典都會有「簡示、廣說、總攝」三大部分,一般在學習時,應該都會提到這件事,例如在《現觀》裡也有它的簡示、廣論與總攝這三大部份。我們現在不是在談怎麼學《現觀》,而是在談我們這一輩子的學習方法。你要有一個你的整體學習的簡示、廣說與總攝。當然,在你學的每部論典或科目裡,也都會有它的簡示、廣說與總攝,其實書裡都有說,只是有的人有注意,有的人不在意。那些不在意的人,學到的東西會很散。以《現觀》來說,我們在寺院裡要花六年的時間學。學完之後,你問他:「你到目前為止學了六年的《現觀》,請告訴我你學到了什麼?」很多人只能夠講出其中的一些名詞,然後就說不出來了,因為他對《現觀》的認識是很散的。你應該要學到什麼程度呢?如果只讓你用幾句話講,你也可以講得出來;要你花十五分鐘講,你也可以講得出來;要你用一個小時講,你也可以講得出來;要你用一千個小時講,你也可以講得出來,必須要做到這種程度。

問:您的意思是,我們在安排這一輩子的學習計畫時,也必須這樣做,要有一生學習的簡示、廣說與總攝?

答:是。先有簡示,再有廣說,也要能總攝。

問:簡示是目標嗎?

答:不是,簡示是剛才說的,認識道次第的體性、數量與次第,並選定自己學佛的目標。

當然,對於一個沒有完整學過大論典的人,就算他學過道次第了,對於剛才說的簡示的內容,恐怕也沒辦法完全了解,只能了解得很概略。就算學過《廣論》,恐怕也沒辦法完全了解。不過,雖然無法完全了解,但應該能概略地了解;雖然無法知道得很透徹,但應該能概略地知道所謂的佛是什麼,知道學佛的目標是要成佛,知道三士道次第是什麼,知道其間的順序是什麼,知道透過每一個步驟會產生什麼樣的作用、留下什麼樣的印跡。這些至少都要概略地知道。

然後,當你知道你所學的一切佛法都要導向這裡,都是為了完成這整個計畫,這個時候,無論你學什麼,都不會離開這個計劃,都不會變成是另外的一件事情。對你來說,你做的每一個法行,就不會只是嘴巴上很浮泛地說「這樣做會成佛,所以我去做」,你會知道這個法行在自己的整體計畫中,歸屬在哪個環節裡、應該在哪個時候付諸實踐,因為你是在很清楚的狀況裡去做這件事,所以一方面你的學習方法就不會錯,另一方面,凡你學到的又都會很準確地回歸到你的架構裡。

所以一開始的簡示,很像是你要在電腦裡開一個資料庫,最開始的幾個大資料夾。如果少了這個步驟,你的資料就會非常散亂。所以先開幾個資料夾:下士道的資料夾、中士道的資料夾、上士道的資料夾,以及你選定的目標。然後無論學到什麼,都把它會匯歸到相應的資料夾中,這樣你才有辦法真正保有它們。如果沒有這樣的簡示,你學到的東西會非常散亂,要找時會找不到,讓你概略地講,你會什麼都講不出來,你沒有一個很簡要能帶著走的東西。如果你有做這個整理,你累積的就不會像是一張張的紙,而像是一本本的書,要你簡略地講出下士道的東西時,你不用在散落各處的每一張紙上找,因為它已被你匯集成一本完整的書。否則,就算你所有的經論都學過了,讓你找,你也只能一張一張紙地找,沒有辦法收攝。有了這個簡示之後,才開始展開你的學習。

實修時也是如此,要有能力分別用簡示、廣說、總攝的方法實修,這樣練到最後,會怎麼樣呢?聖座說,每當他唸到密續儀軌中的「一切化為空」時,整部《入中論善顯密義疏》就會很清晰地出現,對他來說會有這樣的效果,但對我們來說是很困難的事。我們要向聖座看齊,例如學《善顯》要學到這種程度,唸到「一切化為空」時,要能清晰地把整部論都呈現出來才行。#

…202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