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學佛要匯歸道次第」(上)

一、「學佛要匯歸道次第」,這句話真正的意思是什麼?
 

若以真正的答案或說最高的標準來說,做到「道次第四殊勝」中的「通達一切聖教無違」與「一切聖言現為教授」,就是做到「學佛匯歸道次第」,所以這個問題主要要從實修的角度回答,但也可以從聞所成慧的角度回答,因為聽聞是最底限的基礎。

從聞慧的角度來說,學佛要匯歸道次第的意思是,雖然還沒有真正去實修,但對於要如何實修、所修內容的科目與順序等,你都已經清楚地知道。所謂知道,不是知道怎麼說,而是知道怎麼做,就像你雖然還沒有真正把餃子包出來,但是,你已經把包出餃子需要的一切材料與條件都準備好,對於如何包餃子的順序也都非常熟悉,在你的腦子裡,已經把整個包餃子的流程都排練過了。所謂知道,至少要到這種程度。

之前談過學法的四個目標,佛法是幫助我們實現目標的方法。要讓目標成真,首先必須對那個目標有真正的認識;接著,對於能幫助你成辦目標的方法也就是道次第,要有概略的了解。例如,以下士道來說,它的目標是什麼、不相順品是什麼、要實修的項目有哪些、為何分為這幾個項目,你都必須要有概略的了解。同樣地,中士道、上士道也是如此。分別知道下、中、上士道的這些內容後,要再次做個整體性的統整,要知道為何分為這三士道、它們之間的次第是什麼、為何數量決定為三。上述這些問題,若能至少有概略的了解,那麼,在你研讀經論時就會知道,現在在讀的這部經論,在自己真正實修的哪個時候會用到,也會知道自己為什麼要實修。若你有結合道次第,心裡就會很清楚:「我要先做這個,之後做那個…,最後我要去的是佛地。」若你是個大乘者,你會這樣設定目標。

設定了這樣的目標,實際去研讀經論時,你會先問自己:「我為什麼要讀這部經論?它對於完成我設定的目標,提供了什麼樣的幫助?」從這裡開始,你就在把你讀的經論,製造成能幫助你導向目標的道路。無論學什麼,都要有這樣的效果。否則,別人跟你講哪個好,你就去學那個;看到學哪個可以在眼前產生幫助,你就去學那個;要不就是覺得有趣,於是你就去學;要不就是聽人說學某個法可以成佛,於是你就跑去學。若是這樣,你的學習就會變得很散亂。

 

二、是不是只要若沒有實修,就不會真正知道如何匯歸於道次第?


要知道如何把學到的佛法匯歸道次第,一定要實修才行嗎?應該不是。因為「學佛匯歸道次第」一事,在品質上是有差別的。當然,要懂,主要還是要靠實修。因為,嘴巴上說的懂,與真正實修後的懂,差別非常大。先聲明,我現在不是在講實修與生起證量之間的關係,而是在說實修與知道經論在講什麼之間的關係。就像一個沒有實做經驗的人解釋某事要怎麼做,與真正有實做經驗的人解釋某事要怎麼做,兩者有差別一樣。我說的差別,不是有沒有產生證量的差別,要獲得證量一定要實修,這就不用說;我說的差別,是懂不懂的差別。

問:若從未做過實修,就不可能懂道次第嗎?

答:不是。沒實修的人也有他能懂的道次第,但是這種懂,與靠著實修而懂的那種懂,在品質上是有差別的。雖然品質有差,但也不能說是完全不懂。

首先要清楚學佛的四個目標,以及達成這四個目標的方法,包括下士道次第、中士道次第、上士道次第,下士道次第的分類有哪些?中士道次第的分類有哪些?為何要做這樣的分類?裡頭的次第又是什麼?明白每個次第的分類與個別的體性與順序,知道按照這樣的次第可以走向佛地,內心至少要有概略的認識。

若你對於整體的道次第至少有這樣的概念,當你說「為了成佛,我要學習」時,這句話對你而言才會是有點味道的話。不只如此,無論學什麼,你才會知道「我學這個,對我成佛有什麼幫助」、「我學這個,在實修時,要什麼時候修它,它是我何時要做的實修」,你才會有辦法回答你正在學的某個法,是「何時修」與「如何修」。否則,若有人跟你說「買了肉,才吃得到餃子」,於是你就去買肉,但問題是你根本不知道餃子是什麼,所以你也不會知道買來的肉要何時用,也不知道要如何用肉做成餃子。別說真正去包,你連解釋都做不到,例如,要包出餃子,除了肉,還需要哪些幫手?光有肉能不能做出餃子?這些你全都不會知道。

 

三、「匯歸」的具體作法是什麼?


簡單來說,主要的是去思惟「法」與「目標」的關連性,這樣才能準確地「匯歸」。在剛學的時候,你無法知道得很廣,只能知道得很概略,只能記好體性、數量、分類。但由於知道了這些,在你正式進入學習時,就能夠匯整進來,例如以菩提心這個主題來說,你學到跟慈心有關的內容,就把它整理進慈心;學到與悲心有關的內容,就把它整理進悲心。懂得匯歸才有辦法累積,才能從本來的「很概略」變得愈來愈豐富。

…202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