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什麼不能捨

只要有能捨命的心力,就不會無法持戒。
我們總把目標講得很高遠,例如立志要解脫、成佛,
但對於「不造十惡業」這個要求卻不夠看重。
怕死,主因是對身體有貪著;如果能認真思惟身體的過患,死亡時應該就不會那麼恐懼。再者,乍看之下,我們貪的似乎都是外境,但若深入檢查內心會發現,其實我們對自己的命看得非常重。例如,我們會覺得沒錢不行,若再追問:「沒錢會怎樣?」你會說:「會沒得吃、沒得喝。」再問:「沒得吃喝會怎樣?」你可能會回答:「這樣會肚子餓。」但肚子餓只是暫時的處境,想得更深一點,應該會回答:「這樣會生病。」再問:「生病會怎樣?」應該會答:「生病會死。」若再問:「死會怎麼樣呢?」此時你可能會說:「反正就是不可以死。」

同樣都是捨命,為了成辦更有義利的事而捨命,這是有智慧伴隨的決定;若是因為太生氣,或因為發瘋而捨命,又是另外一回事。如果是為了成辦更重要的事而捨命,不談佛法,例如為了救幾個百人而捨棄自己的生命,這是既有智慧又非常有勇氣的決定。同樣地,為了成辦佛果位,為了獲得解脫,或者至少為了下輩子可以投生淨土而捨命,這些都是有智慧的決定。

只要有能捨命的心力,就不會無法持戒。清淨持戒會帶來什麼結果?經典說了很多淨罪的方法,相較之下,淨除曾造的惡業其實還容易些,但要做到「從此不再造」則比較難。然而,一旦生起強大的心力,決心好好持戒,嚴格約束自己從此不再造惡業,不但這輩子從此就變得快樂,未來也只會愈來愈好。

我們總把目標講得很高遠,例如立志要解脫、成佛,但對於「不造十惡業」這個要求卻不夠看重。頂多只能在未遇緣時不造惡業;一旦遇到造惡業的緣,我們恐怕就守不住。結果呢?由於造了惡業,下輩子拿到一個很糟的所依身,活在缺乏順緣、充滿違緣的狀態中,以前學過的佛法也都忘光,雖然沒有連根拔除,心裡還有殘留著佛法種子,但到了那個時候,不用特別教導,我們很自然就會去造惡業。在已經造了很多惡業的基礎之上,又繼續累積更多惡業。就算心裡曾種下很多佛法種子,依舊無盡地造惡業、受苦,永遠也結束不了。

所以佛陀才說:「即使遇到命難,也不造罪。」他很清楚地做了這個決斷。要能做到,必須靠你對業果的相信,另一方面,若能減低對命、身體、受用等的貪著,就沒有什麼不能捨的。若能做到並祈願投生淨土,一定能如願投生。雖然投生淨土並非等於獲得解脫,但因為一旦投生淨土,就能把解脫該做準備的都做到,自然就確定能獲得解脫。

這裡有兩件東西,一件是鉛筆,另一件是錄音筆,鉛筆很便宜,沒什麼價值,若它掉到地上,我不會在意;但錄音筆掉到地上,我會緊張得大叫,也會有一種無法忍受的感覺。為什麼?因為我對錄音筆有貪心。思惟身體的過患,而後為佛法或為利益他人而捨棄生命,這是在沒有貪欲的狀況下,或說在對抗貪欲的狀況下而捨棄生命;而自殺則是因為貪欲太強而捨棄生命。雖然乍看之下有點像,但探索更深入的原因後就會知道,它們別說不像,而且完全相反。一者是因為離貪而捨命,另一者則是因為貪欲太強而捨命。

若沒有貪欲,就算發生一些不好的事,頂多只是身體受傷,內心不會不快樂。例如阿羅漢被砍殺,雖會流血,但臉上的表情不會有變化,因為表情變化是意識造成的,例如緊張害怕的表情是被意識影響而產生的。所以,當阿羅漢被砍殺時,他臉上的表情不會變得緊張害怕。有一位比丘被蛇咬後死了,那時他的身體與臉上完全沒有絲毫恐懼的表現,周圍的人因此推測他應該已證得阿羅漢果位,因為阿羅漢完全不會有害怕、恐懼等意識,因為他們已完全沒有貪欲,身體被攻擊甚至死亡,對他來說,就像這隻鉛筆被折斷一樣。

想到一個故事。有一對夫妻經常爭吵,吵到後來丈夫非常生氣,他跟妻子說:「你總跟我吵、找我麻煩,我現在要去跳河自殺。」講完他就出門了。到了晚上,丈夫回家了,妻子嘲笑地說:「不是說要跳河自殺?沒跳啊?」丈夫說:「你又不是不知道,我不會游泳啊!」

…《2008四聖諦再探》第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