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課-思惟緣起,消除瞋心(一)思惟「他傷害我」的眾多因緣-上

瞋心是慈悲的不相順品,如何透過思惟緣起而消除它,這是今天的課程重點。課程進行的方式主要是我講,但各位還是要一起參與,就像之前那樣提出各自的想法,看看透過思惟緣起能如何減損瞋心。

一、思惟「他傷害我」的眾多因緣

我記得聖座有一次這樣說,我們是因為「他傷害我」的想法而生氣,若明白造成傷害的因緣其實很多,完整地把這些因緣都思考過,就不會只指著「他」這個因素,從而減低甚至消除對他的瞋心。以下,我們一起來想想,傷害者、被傷害者、傷害的行為,想想它們要依賴什麼才能產生?
 

(一)他被煩惱病、煩惱鬼纏身,不應瞋他


無論別人是用手打我,或用嘴說難聽的話,這些行為是觀待瞋心而產生的,它們都是瞋心的表情,是因為瞋心而有的表現。若能好好認清瞋心其實是一種病,應該比較不會生對方的氣。經論說煩惱是病,法是藥,示法者是醫生,煩惱包括了貪、瞋、癡、嫉妒、我慢等。若能真正認清這些煩惱其實是病,就會想到對方其實是生病了。他對我發脾氣,這正是他的病徵,就像有些病發作時會手腳發抖、臉色變紅、體溫升高一樣,這個人擺出臭臉、口出惡語,正是他生了瞋病的表現,這些都是瞋病展現出來的病徵。若能想到「他是生病了」,有助於自己不生瞋心。

我有個朋友移植肝臟,手術後兩、三天,可能因為用的藥很重,他的脾氣變得很差。醫生之前就提醒過:「用了這種藥之後,他會變得很容易發脾氣。」那一天,病房裡有三位學生在照顧他,其中一位很靠近病床,另兩位離得稍微遠一點。不久之後,病人對最靠近他的那位學生發了好大的脾氣,此時,另兩位學生都會心一笑,大家都知道這就是醫生之前提醒過的事,想著「藥效發揮作用了」。同樣地,稍微學過一點《心類學》,知道心識有很多種不同的分類,也知道什麼是貪心、瞋心等,再看到自己或對方有貪瞋反應時,就知道這是發病了。此時也許你會因為了然於心而想要笑一下,但你恐怕必須忍住,因為對方正在生氣,看到你笑,他可能會更生氣,哈哈。

《入行論》提到,對方做壞事其實不受他控制,而是被煩惱控制或說煩惱病發作才會這樣。發病時,別說是傷害別人,他甚至也會傷害自己,結束自己的性命。之前聖座說,有人會氣到用自己的頭去撞車底。煩惱病發作時,連自己都會去傷害,更何況是別人呢?一般人常說的被鬼附身,被附身後,要不就是身體生病,或是會做出一些奇怪的行為,看到這種情況發生時,我們會很同情這個人,會說:「這個人好可憐,他被鬼附身了。」我們會對這個人生起悲心,不會生他的氣。就像這樣,這個人現在是被煩惱鬼附身了,所以才會有這些胡作非為的表現,說實在的,我們應該要非常同情他才對。無論要說他是生病了,還是說他是被煩惱鬼附身,總之,他是由於無法控制的原因才起瞋心而傷害我或傷害別人,我應該對這個人生起的是悲心而不是瞋心,我不應該生他的氣。

上一段的內容,有個地方要做一下修正。《入行論》(註一)說,對方起瞋心時,他甚至連自己都會傷害,所以,我們就算無法對他生起悲心,也不應該對他起瞋心。至於被煩惱鬼附身這種說法,則是出自《四百論》(註二),偈頌的大意是,醫生既然知道某人是被鬼附身而做出傷害醫生的行為,又怎麼會對病人生氣呢?看到某個壞人打人的時候,大家的反應都是生那個壞人的氣,不會去討厭那個被傷害的人。同樣地,某人在生很大的氣,他其實正在被煩惱虐待,虐待者是煩惱,被虐待者是那個正在生氣的人。但我們的反應則是落井下石,某人正在被煩惱欺負,我們又跑去跟煩惱站在同一邊,一起欺負那個人,生他的氣,想著該如何讓他受點教訓甚至出手傷害他。我們這種反應,不是有點奇怪嗎?

 

(二)他跟我一樣不自由,不應瞋他


生起煩惱其實不快樂,這是我們都有的經驗。我們都知道生氣會讓自己不快樂,所以我們不會刻意生氣,但在遇緣時,依舊不由自主地生氣了。雖然不想生氣,但還是生氣了,尤其是實修慈悲心的人經常祈求,希望自己不要生起瞋心,也很努力地想要擋,但還是失敗了,還是生起了瞋心,這表示什麼?明明不想但還是生氣,表示其實我們沒有自由。若沒有自由的只有我們,其他人都有自由,尤其是那些來傷害我們的人是完全自由的人,你還可以說「他明明有自由,卻還是選擇對我生氣、還是來傷害我」,並且以此為理由生他的氣,這還算有道理。但其實他跟自己一樣,都是沒有自由的人。這樣想過之後,應該會有幫助。

再想一想,對方為什麼會來傷害自己?因為他不高興、生氣了。但造成這種結果的背後又有很多因素。如果他一向以來都遇到善緣、善友,因此而生起慈悲心,今天這種事情就不會發生。再不然,若我遇到他的時候,他剛好心情很好,他就不會對我發脾氣。由此可知,造成他生氣這種結果,背後其實有非常多的因緣聚合在一起,若能盡量完整、詳實地去思惟這些背後的因緣,應該有助於我們不對他生起瞋心。

 

(三)他有苦衷,不應瞋他


其實,透過我們自己的經驗也會知道,心情很好的時候就很不容易生氣;心情很悶的時候,別人隨便碰自己一下,馬上就會發很大的火。同樣地,在別人對自己發脾氣時,你應該同時得到一個訊息,那就是:他現在心情不好,他的心被卡在一個小縫裡。你要設法讓自己看到這個訊息,理解他的處境。一旦能這樣想,你就更不會生他的氣,反而會同情他了。有些媽媽就會這樣,她因為很愛自己的孩子,在孩子發大脾氣時,她會想:「可憐的孩子,現在應該心情很不好吧?」她不但不生氣,反而會更想弄清楚孩子目前到底遇到什麼困難。但我們由於悲心不夠,馬上就會翻臉。說實在的,當對方跟自己發脾氣時,我們應該想「他現在應該很辛苦,他怎麼了?」這樣才對。

孟買有一戶人家,因為孩子小,需要請人照顧,於是請了一位保姆來家裡全職照顧小孩。幾天之後,這個保姆摔破了一個杯子,女主人就責備她。等到大家都出去工作,保姆就把小孩從窗戶丟出去,幸好孩子沒事。警察來調查,發現孩子其實還太小,根本不可能自己爬到窗戶外掉下去,只有一種可能,就是保姆丟的,詢問之後,保姆承認是她做的。她說:「因為我被罵,心裡很生氣,所以就把小孩扔下去了。」

聽到這裡,大家應該會覺得這個保姆實在太壞了,生氣也許情有可原,但怎麼能傷害無辜的小孩呢?知道這種事,連我們都覺得生氣了,何況是小孩的父母?主辦的警官覺得整件事情有點不合常理,會氣到把小孩摔出去,這不是一般的生氣,背後可能還有很多原因。他問這位保姆,但保姆什麼都不肯說,後來找了一位女性心理醫生,讓她與保姆獨處,才知道這位保姆的遭遇。她在尼泊爾的鄉下被人騙,一路上遇到很多很辛苦的事。知道這個保姆的遭遇後,女主人不但不生氣了,她還說:「若早一點知道你的處境,我根本不會罵你。我可以幫助你回家,錢你不用擔心。」我們也是一樣,那些做壞事的人,背後有很多情況是我們不知道的。由於沒看到背後的情況,只看到眼前看得到的事,馬上覺得對方很壞;但如果能知道背後的情況,也許就會對他生起悲心。

我十七歲左右時,有一次從尼泊爾坐巴士回印度,剛過了尼印邊界,車子開到一片森林裡,來了幾位警察,把我和另一位友伴單獨叫出來,然後就叫巴士開走。警察大概有六、七人,每個人身上都有槍,當時是晚上大約一點鐘,周圍是森林,沒有其他人可以幫我們。那些警察搶走我們身上的錢和物品,當時我非常生氣,又沒有能力反抗,但因為太生氣了,那時我想,若手上有槍,真想放手跟他們打一架。那時,我生起了非常強烈的瞋心。後來,我透過緣起理路去思惟,他們的確搶了我的錢,又威脅我,讓我遇到了困難,但是,他們直到半夜一點都還等在森林裡,並不是輕鬆容易的事,也是會累的。他們為何半夜都還待在森林裡?以印度來說,尤其是位階低的小警察,薪水非常低,但他們有家人要養,要送孩子去學校受教育,要花錢的地方很多;而我則是一人飽全家飽、沒有後顧之憂的出家人,不像他有那麼多家人要養。這樣想過之後,體諒他其實有他的困境,我就覺得稍微好一些了。

再者,觀待於我這個被他搶錢的人,他是壞人;但觀待於他的小孩來說,從他小孩的眼光來看,他是個可以熬到半夜一點,不惜造惡業也要想辦法掙錢,以便供我飲食、讓我受教育的好爸爸。若我的角色是他的小孩,他也會為了我而這樣努力。這種想法一產生,我所有的氣都消了。

 

(四)「他傷害我」的「他、傷害、我」於事實上不存在,不應瞋他


以下的描述,應該不一定要講到無我。有人罵我,我想著「他傷害我」,但其實他的腳沒有傷害我,他的手也沒有傷害我,鼻子也沒有傷害我,耳朵也沒有傷害我,若非要指出傷害者是誰,也就是他的心先想著要罵人,然後隨著肺部吐氣,接著經過喉嚨、舌頭和牙齒的一些動作而發出聲音,所謂的傷害者就只有這樣而已,在剛才描述的過程裡大概有五、六位參與者,除此之外就沒有別的了。依於這些參與者分別做了那些事,而安立出「他傷害我」,這是依於支分安立或說觀待支分的緣起。透過這些支分做的行為而安立「他傷害我」,若要真正去指出來,能指的就只有剛才講的那些支分與行為,除此之外就沒有別的了。

以下這些話,從一般人的角度來看應該會覺得很奇怪,但對於研究真相的人來說倒沒什麼。由於傷害者就只有這些,若要生氣,應該要對準正確的對象生氣才對,所以你該氣的是他心續裡的瞋心,他不喜歡自己的那個心,還有他的肺、喉嚨、舌頭與牙齒。你要報復,但你用的方法是像他罵你一樣地罵回去,這樣做傷害不到他的肺、喉嚨、舌頭與牙齒,也無法讓他的瞋心受損,反而會增強瞋心的力道。你頂多能傷到他的耳朵,但從我們剛才的分析可知,他的耳朵並沒有參與,但你用的報復方法卻讓無辜的耳朵不得安寧,這不是很奇怪嗎?真正的傷害者你沒能處罰到,卻害了無辜的其他者受到牽連。若有人踢你,你反踢他一腳,這還有點道理;但你去敲他的頭,這不是不公平嗎?

再者,就像昨天談過的,你生他氣的原因,不只是因為你覺得自己被他傷害,而且還覺得他是有心傷害你,才會做出那些行為。這樣說來,你應該是知道存心傷害你的主謀,是他心續中的煩惱,是他心續中的瞋心,所以你應該氣的是他心續中的瞋心,應該要戰鬥、消滅的對象是它才對。然而,要怎麼消除這個傷害我們的真兇?若採用的方法是去傷害那個人,去罵他,等於是在給他的瞋心補充維他命,讓它的力道變得更強。明明本意是想消滅敵人,結果反而變得像是為了增強敵人的戰力,故意提供補品給對方一樣。同樣地,如果用的方法是去傷害他,他的親朋好友都會為他打抱不平而與你為敵。此時,若你繼續用傷害他的親友團的方式處理問題,則這些親友團的親友們都會陸續加入,一起與你為敵,於是你的敵人愈變愈多。你的這種作法,不是在消滅敵人,而是在擴張敵人勢力,讓傷害你的人愈變愈多。

若要消除對方的瞋心,唯一的方法就是去慈愛他,沒有其他的方法。以下這段聖座的開示,不確定是不是在講忍辱時說的,也不確定在這之前聖座說了什麼。有人問聖座:「若有人要來打我,該怎麼辦?」聖座笑了笑,然後說:「跑啊!」哈哈。

※ 摘要:
  • 若明白造成傷害的因緣其實很多,完整地把這些因緣都思考過,就不會只指著「他」這個因素,從而減低甚至消除對他的瞋心。
  • 想想,傷害者、被傷害者、傷害的行為,想想它們要依賴什麼才能產生?
  • 若能好好認清瞋心其實是一種病,應該比較不會生對方的氣。
  • 明明不想但還是生氣,表示其實我們沒有自由。
  • 若要消除對方的瞋心,唯一的方法就是去慈愛他,沒有其他的方法。


[註1] 《入行論》:「自惜身命者,因惑尚自盡;況於他人身,絲毫無傷損。故于害我者,心應懷慈愍,. 慈悲縱不起,生瞋亦非當。」

[註2] 《四百論》:「如鬼執雖嗔,醫者不生惱,能仁觀煩惱,非惑繫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