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課-觀修佛功德的幾種方式

關於佛功德,無論是目前為止在這門課講過的,或是之前提過根據《廣論》的內容思惟,總之,對於佛的斷功德、身功德、語功德、意功德,意功德中的智功德與悲功德,此外還有事業功德,這些內容,按照之前講過的內容,看看各自要如何或廣或略地思惟。可以把不太有感覺的部份刪掉,把有感覺的描述補充進來;或者,思惟內心有感受的,沒有感受的就只是唸過,總之,可以用這種方法全部都思惟。若大家做得到,要經常如此思惟,若做不到,則設法挪出一個月的時間閉關,每天三次,期間不要出門、不與人交往說話、不讀其他的書,否則很難有清楚的效果。多多閱讀與這個主題有關的內容,包括佛的功德、佛的傳記等。在座上觀修的內容相對來說比較統攝,其他時間可以多讀與佛功德有關,且內容開展得比較廣的書。用這樣的方法,花一個月的時間,不行的話,就用兩週的時間,再不然就十天,再不然花一個星期的時間去修,做得到的話,可以種下特殊的習氣,累積無量的福德。

想這樣做的同學,觀修時,在思惟的時候,若一開始根本都沒有信心,那沒有別的辦法,只能先去研究、設法生起信心,否則真的很困難;但如果有信心,即使只有一點信心就行了,信心不用到百分之百,只要有一點信心就可以開始去修了。在剛開始思惟時,有些人的情況是,最剛開始的三、四天會覺得自己只是在唸誦,內心完全沒感受、沒被影響,這是有可能會發生的情況。然而,不能在這個時候就停下來,要繼續這樣做下去,之後會發生變化的。同樣地,有些人在最初的三到五天裡修得還不錯,內心在思惟之時有被改變,但五、六天之後,內心完全沒有再受到影響,變得好像只是把文字唸出來而已。這些情況都不必在意。有影響就有影響,沒影響就沒影響,就算只剩下文字也沒關係,就跟著文字思惟就好了。馬上修就馬上生起證量、馬上成佛,哪有這種事?觀修時,不應該抱著這種期待。

即使一開始,內心完全不為所動,只是依著文字像在唸書一樣也沒有關係,每天都這樣唸三次,緩慢放鬆地、在內心不散亂的情況下開始這樣去做。關於內心散亂這件事情,對一個從來沒有觀修過的人而言,只修了一天就覺自己一直不專心,因此而感到疲累,這是不必要的。哪有人一開始就都做得到呢?只要設法盡力讓自己不要分心就好,但若還是會分心,那也是沒辦法的事,對於初修業者來說,這是沒有關係的,而整件事情的過程本來就是這樣。就像小孩子一開始不會走路,他只能站一下又跌坐下去、站一下又跌坐下去,一陣子之後突然踏出第一步,後來就會跑步,甚至還可以跑到第一名。必定會經過這樣的過程,沒有人是剛生下來就會走的。

總之,花一個星期,若能的話就兩週,或者一個月的時間去觀修。若只這樣去思惟佛功德,就稱為「隨念佛三摩地」。若對空性有一點理解,在全部觀修完之後,接著思惟佛也是無自性,如此去思惟的話,也是一種觀修方法街。《現在諸佛現證三摩地經》說,觀修如來的功德後,接著觀修「這樣的如來無自性」。

另一種觀修方法是,依序思惟佛的功德,當內心生起一點定解後,便一一修皈依,唸誦並累積「皈依佛」的次數。若是三種皈依都要的話,在唸完「皈依佛」後,接著想「具備這些功德的佛,是怎麼產生的?是依靠著實修法而產生的」,然後就唸誦「皈依法」;接著再想到「現在正在實修這些法的聖僧」,然後唸誦「皈依僧」,這是三皈依都唸的思惟方式。

與菩提心或說欲求菩提結合而修的方式是,一一思惟佛功德,當這些功德稍微影響了自己的心時,接著想「願我也能獲得擁有這種功德的佛果位」,這是修欲求菩提;若想著「願一切有情都能擁有這樣的功德」,這是修欲求利他。無論你是兩種都修也好,或者只修其中之一,就看當時自己內心的想法。若不是依著內心的狀態,而是直接做文字的唸誦,例如,以皈依來說,思惟佛的每一個功德,內心稍有感受時,就唸「諸佛正法眾中尊,直至菩提我皈依」這二句,直接累積這兩句偈頌的次數,這樣也可以。到了發心時,思惟佛的一一功德,內心稍微受到影響時,在懷著「願能獲得這樣的功德」這種想法的狀況下,接著想:所有我累積的一切善根,願全都成為能獲得這樣的佛果位的因。在這樣的狀態中,接著唸誦「我以所行施等善,為利眾生願成佛」。如此去累積唸誦次數也是可以的。

若把唸誦的文字唸得廣一點,可以唸誦僧成大師寫的祈願文「以我所積諸資糧,成為一切菩提因,不待長時願速疾,圓滿引導眾有情」,這段文表達的意思更加清楚,依於我累積的資糧,願全部都能成為獲得菩提的因,不用經過很久的時間、很快的,願能把有情都拉上來,墮入惡趣的有情,願能引導他們獲得暇滿,已獲得暇滿的,願能引導他們入佛地。能夠救怙有情需要具備的圓滿功德就是佛了,願能成佛!唸誦這個祈願文並累積數量,這樣也是可以的。若能這樣做,就成了菩提心的實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