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課-觀修隨念佛的利益(一)

為何要觀修隨念佛?以它與道次第的關係來說,透過對佛功德生起信心,就能生起對佛的皈依心;一旦對佛有信心,對於佛說的話也會有信心,對於所要修的法也會更加看重;一旦對所修的法生起信心,則對於實修這些法的僧眾也會生起信心,如此一來,便能生起清淨的皈依心。同樣地,在菩提心兩種欲求中的欲求菩提,也能透過修佛功德而產生。從這個角度看,觀修隨念佛非常重要。

非常重要的一點是,不論願不願意,我們都確定會死,死亡之時讓善心起現行,這是影響來生很重要的關鍵。然而,程度很高的密乘修行方法,若要在臨終之時執行,除非平常已經串習到非常嫻熟,否則非常困難;同樣地,以空性來說,在活著、身體很健康時,思惟五、六個小時都還無法真正思惟空性,臨終時要怎麼憶念空性?非常困難。能帶來極大利益、卻又不那麼困難的方式就是修皈依。當然,這也必須是有一點信心的人才用得上的方法。稍微有一點信心的人,無論這信心是否透過量識成立,只要有一點信心,隨念佛是最方便容易、又能帶來最大利益的方式了。

此外,若無論任何時候都在實踐慈愛心,內心唯一的想法只有利他,這種人在臨終時實修菩提心或大悲心,這也是一種方法。但是,對於稍微有一點信心的人而言,最容易的方法還是皈依。因為,我們都很習慣在遇到困難時尋求協助,因此在臨終的時刻,我們馬上就會想要求助,也就很容易憶念皈依了。

去觀修隨念佛功德,若能先專心修個半個月或一個月,之後不要中斷,依舊持續地在平日生活中稍微修習,此外,也要偶爾找機會做稍微廣大一點的實修,若沒有這麼做,則雖然一開始有生起一點信心,但很容易衰退。所以中間要不定時地複習。等到臨終時,就這樣把自己整個交給佛,完全不會有問題。

臨終時,若對佛生起極大信心,這當然就不用說了;即便沒有生起很大的信心,只是讓自己的心朝這個方向一點點也就夠了,佛一定能救到你,至少可以確保你下一輩子不會墮入惡趣,但之後就不知道了,因為無法確定你下輩子臨終時的情況如何,所以很難講。

一般而說,在臨終時若生起善心,大概可以有百分之九十下輩子不會墮入惡趣的把握。之所以會餘留百分之十的不確定是,若曾造下很大的惡業,或是在造惡業這件事情上有很重的習慣,有可能死後一開始是生在會投生善趣的中陰身,但後來在中陰的階段裡發生變化,這是有可能的。以上講的這種情況,是在惡行上有很重串習的人,否則,只要在臨終前生起善心,下一輩子確定會投生善趣、不會投生惡趣。例如,臨終前觀修慈悲心,即使只是小小的慈悲心,應該可以確定不會投生惡趣。臨終前憶念佛最特別的益處是,不但下輩子不投生惡趣、投生善趣,而且還可以投生到有佛法弘揚的地方。之所以會有這種效果,主要不是業果的關係,而是由於欲求的帶領,修皈依、修對佛的信心,有助於來世不會投生到無暇處。

修大慈心或大悲心是不同的情況,臨終時,若只是生起一般的慈心與悲心,雖然對於不投生惡趣有幫助,但無助於避免投生到無暇處;但是修皈依有助於不投到無暇處。不過,談到一般的慈悲心時,慈心與貪心有時會有混淆的危險。若生起的是慈心,無論對象是誰,包括母親對子女、子女對父母等,都可以擋得住惡趣的投生;但若生起的是貪心,就擋不住了。必須要區分這之間的差別。

觀修佛時,把佛觀想在自己的面前、頭頂或心間,一般來說都是可以的。不過,當你在觀想供養時,把佛觀想在面前會比較方便;觀想祈求之時,把佛觀想在頭頂會比較方便;若是密咒乘的觀修,把佛觀想在心間是一個重點關鍵。除了以上的差別之外,一般來說,把佛觀修在哪個位置並沒有差別。若能恆常觀修佛,在行住坐臥間都可以思惟。對於恆常如此思惟的人,平時在飲食之前若都能供養佛,不但能在隨時可做的小事情裡累積廣大的福德,同時也種下憶念佛的習氣。

以上內容的根據在《大解脫經》。「具為三寶。理是一寶。隨順說三。若人聞者。至心憶念。欲壽終時。值善知識。教令三稱。三寶名字。作如是言。南無佛陀。南無達摩。南無僧伽。如是唱已。其人命終。不到三塗。隨意所樂。十方世界。皆得往生。應奉諸佛。見諸菩薩。」在臨終時,若有善知識引導使之隨唸佛的名號,跟著唸『南無布達雅,南無達瑪雅,南無桑嘎雅[註]』,此人死後不會投生惡趣,而且能隨意投生於十方世界佛國剎土,並漸漸能親見佛與菩薩。

之前曾說過,一隻狗臨死前對舍利弗尊者生起信心,死後投生為人;一位老婆婆臨終前對大迦葉尊者生起信心,死後投生為天人。只是對聲聞阿羅漢生起信心,都能因此投生善趣,那麼,對佛生起信心當然就更不用說了。




[註]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的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