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課-【如何隨念佛】事業功德(四)

憶念佛非常重要,不只如此,平常稍微對佛做供養、唸誦佛的名號,這些對於集資淨罪都非常重要。不過,我們也應該要清楚,佛法的重點並不僅限於為了淨罪集資,也不是只為了來世不投入惡趣、能投生人天等善趣,而是成辦解脫。這是佛法不共的一個特色。要解脫,必須透過證得無我才能達成,要證得無我必須透過學習才行。由此可知學習的重要性,僅僅是身語的儀式無法達成解脫的目的,所以聖座經常非常鄭重、甚至有時會大聲疾呼大家要學習。因為,對於佛法僅僅有信心的人,在學習部份是落後的,只靠著對佛法的信心,努力禮拜供養,但在學習這部份卻沒有跟上,所以針對這件事情,聖座花了很大的力氣推動。但是,如果大家因此只重視學習,輕視對佛供養、唸佛號等這方面的努力,這樣也不對,會讓自己吃很大的虧。要知道,做這件事情,即使你沒有特別的動機,它也能讓你大量地集資淨罪。

例如,在計算出家人的長幼次序時,是以戒律來看的,比丘長於沙彌,同樣是比丘,就要看出家時間的長短,而這種計算方法,是佛制定的規矩。然而到了近代,大家在看長幼尊卑時,會看格西學位或知識程度的高低而定。知識程度高的法師,在大眾面前被安排在比較尊貴的位置。一坐上那樣的位置,大家會更加尊重,藉此強調學習的重要性,讓底下的人看了,心裡生起「應該要好好學習」的心。是因為有這樣的目的,所以把格西安排在尊貴的位置。若不是為了這個目的,則不管對方是什麼格西也好、再有學問也罷,誰先受比丘戒,就應該坐在更尊貴重要的位置。
從這裡可知,一般的作法與有特殊需要的作法並不相同,因此,聖座在開示之時,為了強調學習非常重要,他會說:「若不學習、不懂佛法,則六字大明咒唸得再多,也不過如此而已。」 聖座的確有可能會這樣說,大家心裡可能會誤解為「若不認識佛法,則六字大明咒等於是白唸了,一點用也沒有」,但這種想法是錯的,這樣想是不對的。

不論是自己還是別人,都要設法在臨死前對佛生起信心。給病人看佛像,只要是該病人有信心的佛,無論哪一尊都可以,唸誦這些佛的名號。雖然這些看起來都是小事,卻是非常重要的事,而且是佛親口說的。

我的家鄉很多人對於密乘、破瓦法等很有名的大法都很看重,這種情況應該不只尼泊爾有,西藏與中國應該也是一樣的。我父親的妹妹,也就是我姑姑過世時,我人剛好在尼泊爾,那時,我父親要去看姑姑,我跟父親說:「姑姑平常對哪尊佛有信心,觀世音菩薩也好、釋迦牟尼佛也好,拿佛像給她看,這非常重要。若能讓她生起信心,她一定能得到救怙。」但父親不太相信,也不把這個提醒放在心上。他心裡覺得,能找到專門修破瓦法的人最重要。在這種狀況下,我能做的就不多了。

他們認為我是格魯派的,他們是寧瑪、噶舉派的,所以作法跟我不一樣。但我之所以這樣說,不是根據格魯派的見地,而是基於佛的教示。如果佛陀沒說,只有宗大師這樣說,他們是可以不相信的。哈哈。

《普賢上師言教集》是寧瑪派上師的著作,裡面寫道:「若由一人為另一人修破瓦法,這位修破瓦法的人必須獲得見道位才行,否則很困難。而且,不只要獲得見道位,而且修法者與亡者之間必須要有關係才行。或者,修破瓦法的人要很多,而且他們都要先好好觀修菩提心,才能產生一些相對上的幫助。否則,只是唸誦儀軌,唸著呸呸呸等咒語,這是沒有用的。」這些內容就不是格魯派上師說的。因此,這種方法執行起來既方便,而且過去有很多人靠著這個方法免於投生惡趣,有很多這樣的歷史,所以是很有可靠根據的方法。

因為父親不相信我說的話,所以我心裡有點不滿足。家裡有不少寧瑪、噶舉派的經論,我隨手翻找,看到前世大寶法王寫的一本與輪迴有關的書,書裡這樣寫到:「去病人身旁。我們這裡很少人從未聽過佛號,大多數都有聽過。所以就這樣跟對方介紹『你至少有聽過佛的名號,僅僅聽聞佛的名號,累積的善不可思議。』這樣跟對方說,讓他生起歡喜心。」對方聽到這些話,內心會覺得滿足,覺得自己有造了善、今生所作的是可以的,而且由於想著「聽聞了佛號,就有累積善業」而對佛生起信心,這本書上說「這是破瓦法的前行」。書裡接著說:「若想要修所緣,那就這樣修。」接著才說平常修破瓦法時觀修的方法。

書裡寫得很清楚,所以我就拿去給父親看,我說:「您看,書裡有寫,前世大寶法王有這麼說啊!」只不過父親不太懂藏文,不知他看了之後有沒有相信。

有一隻鳥病了,在牠快死的時候,佛陀以神通力看到這件事情,為了救怙這隻鳥,佛陀就來到這隻病鳥的旁邊,同時又化現出非常多跟那隻病鳥同類的鳥,不斷地繞著佛陀飛。這隻病鳥看了之後心裡想:「我也好想這樣繞佛啊!」生起了這樣的欲求後,在這樣的欲求中死亡。這隻病鳥死後投生為天人,知道自己能投生為天人,都是依靠佛的大恩,便去拜見佛。佛對他開示、他證得見道位。

佛陀不只為了利益這隻鳥,也為了同時利益其他人,他把這隻鳥的屍體留起來,在眾多比丘聚集的場合裡,把鳥屍放在大家面前,要大家看這隻鳥為何投生為鳥。舍利弗尊者與許多大聲聞以神通力觀看,發現這隻鳥的前世、前前世、再前世……多世以來都在畜生道流轉,沒有辦法看到牠到底造下了什麼業,成為牠投生到畜生道、身為鳥的因緣。所以他們就請佛陀為他們說明。

佛陀說,在非常久遠的多劫之前,在某位佛出世之時,有位負責照料僧團生活的比丘,他與一位居士往來很頻繁,很多其他的比丘都勸他不要這樣做,這位比丘聽多了勸告心裡生氣,就對著很多比丘說:「你們跟畜生一樣!一點都不會思考。你們叫我想的『為何要出家當比丘』,這我知道啦!」由於生起這樣的瞋心,感得的異熟就是投生為鳥。

另一個相關的例子是,有一天,佛陀到王舍城去,晚上住在森林中,遇到一隻會說人話的鸚鵡,這隻鸚鵡跟佛陀請求:「為了我,請您今晚就住在這片森林中。」為了讓鸚鵡累積福德,佛陀跟僧眾說:「大家今晚就都住在森林中。」鸚鵡把自己當成佛陀與僧團的侍衛,整個晚上都繞著他們飛。這隻鸚鵡很聰明,牠對佛陀生起了信心,想要供養佛陀,但牠沒有任何東西可以供養。第二天,牠對佛陀說:「我很想供養,但我沒有東西可以供養。所以,我先去國王那裡,跟他通報一聲。」鸚鵡就飛到國王那裡去,跟國王報告佛陀與僧團大約何時會進城。國王預先知道這件事情,就先把要供養佛陀與僧團的食物都準備好。

佛陀與僧眾們進食時,這隻鸚鵡好高興。牠覺得這餐飯是牠供養的,因為牠先去通報,所以國王才有時間預先準備好供僧的食物。不久後,這隻鸚鵡因為連續兩天飛來飛去太勞累,就流血死掉了。由於鸚鵡是在對佛生起歡喜心的狀況下去死,所以死後投生為天人。

為何牠會投生為鸚鵡?原來,他在身為人的某一世裡,受了居士戒,但其中有一條戒有染污。不過,經典裡並沒有清楚說明染污指的是到什麼程度,是某個學處完全違犯了,還是學處穿缺,意思是就算沒有破到根本,但內心有朝向根本破的那個方向想。以殺人為例,真的把人殺死當然就違犯了居士戒;雖然沒有殺人,但心裡想著「我應該去把他殺死」,或是因為心裡希望殺死對方而拿東西丟對方,對方沒有因此死掉,就不算犯了根本墮,然而,這些想法與言行,表示自己並沒有把學處緊緊的握好、鬆了手,使得居士戒受損了。這隻鸚鵡當時就是因為對學處鬆手,而墮入畜生道。

雖然由於對某個學處鬆手而墮入畜生道,但也由於努力持守其他四條戒律,使得他後來投生天界能夠獲得見道位。投生天界的因是對佛陀生起了歡喜心。由於對佛陀生起歡喜心,結果投生天界;投生天界後獲得見道位,是因為以前持守了其他四條居士戒的學處;投生為畜生是因為學處鬆手所致。

有一次,佛陀要去一處有很多水牛聚集的地方,很多人勸阻佛陀:「請不要到那裡去。那裡,帶頭的水牛個性非常兇猛,只要看到人,就會用牛角撞人,非常危險,請您別去啊!」但佛陀說,他知道何時該去、為何要去,接著就直接去了。到那裡之後,果然見到那頭為首的水牛。水牛朝向佛陀狂奔而來,想把佛陀撞倒,佛陀見了便伸出手掌,變化出五頭獅子。水牛見到了非常害怕,便慌忙地逃走,但佛陀又在牠逃跑處的盡頭化現出了火,上頭又有許多石頭落下來。水牛非常害怕,又無處可逃,最後只好跑到佛陀身邊,慢慢平靜下來後,就坐在佛陀的身邊。

此時,佛陀加持這頭水牛憶起自己的前世,水牛想起之後,眼淚便簌簌地流了下來。此時佛陀對牠說:「你已投生為畜生、投生到無暇處,我又能怎麼辦?這是你自己製造的結果啊!但是,你就對佛生起信心吧!這樣就有機會脫離這樣的處境。」佛陀說的「我又能怎麼辦」的意思是,投生無暇處,沒有辦法在這樣的狀態中證得見道位、獲得阿羅漢果位,因為沒有辦法對他開示佛法。但是,佛說:「你就對佛生起信心與歡喜心,就有機會脫離畜生道。」這頭水牛一方面因為憶起了前世,二方面因為佛陀這樣關照牠,便對佛生起很大的信心,同時開始絕食、不再吃任何食物,在對佛陀生起信心的狀態中死去,接著就投生到天道。投生天道的那個晚上,他來拜見佛陀,接著便獲得見道位。

這頭牛曾經是一位相當於現在獲得格西學位、懂得經律論三藏的法師,經論的學問很好。有一次,他在眾人面前與人討論時,遇到答不出來的冏境,由於他對名聲有貪著,就生氣地罵對方:「像水牛一樣的你,懂什麼呢!」由於這粗惡語是當著很多僧眾面前說的,感得的異熟便是投生為一投水牛。他能夠獲得見道位,是由於他有持守其他的比丘戒,而且也學習三藏,學習並思惟無我義,使得他現在能夠獲得見道位。
所以,若不小心,也有可能會從格西變成一頭水牛喔!哈哈。

連畜生對佛生起信心,也能因此遮止投生畜生道、進而投生於善趣的人道或天道,更何況是人呢?尤其,若能觀修佛,這會成為來世親見佛的因。這一點,在《海龍王請問經》裡有說。這部經,說了來世能夠親見佛的八個因「復有八事不離諸佛。何等八?常念諸佛,供養如來,嗟歎世尊,作佛像形,勸化眾生使見如來,其所向方聞佛之名,願生彼國志不怯弱,常樂微妙佛之正慧;是為八事。」第一是憶念佛、在心中作意念佛,這就是修隨念佛的意思。第二,供養如來。第三,恆常贊嘆如來、宣說如來功德。第四,塑造佛像[註],包括唐卡等。第五,為了能投生有佛住世的剎土而祈願(祈願能投生佛國剎土)。第六,對彼不怯懦、廣大地祈願,對於廣大的大乘法生起信心。第七,生起想要獲得佛智、成佛的欲求。這樣說來,觀修隨念佛,是八因中的第一因。透過觀修隨念佛,來世可以投生到有佛住世的剎土。尤其,若能配合菩提欲求,就具足了兩個因。在觀修隨念佛時,思惟佛的功德後,最後結合「願我能成佛」的希求如此思惟,如此一面觀修,一面祈願,來世便能夠投生佛國剎土、親見佛。

以上只說了七因,另一個是勸勉他人去拜見佛。不過,這是我們現在沒有辦法直接成辦的因。所以剛才就沒有說了。

另外,在《寶積經》ཅ部裡說,未來能值遇佛的因有四,第一,即使遇到命難也不捨棄法,第二,即使遇到命難也不依止惡友,第三,即使遇到命難,也不批評對自己開示佛法的人(也不毀謗說法者),第四,觀修隨念佛三摩地。而現在我們正在說的是觀修隨念佛三摩地。若觀修隨念佛三摩地,就會成為來世能值遇佛的因。

若能直接見到佛,佛完全知道我們的個性、想法、根器利鈍,另一方面,因為我們現在也都種下了一些習氣,如果親自見到了佛的殊勝化身,肯定會不由自主地對佛生起信心,在這個狀態下,佛又完全配合我們的個人狀況,就能輕易地幫助我們。


[註] 不一定要自己親自塑造,訂製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