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課-以「實修道次第」為核心的學習計劃

一、學習的核心:道次第
 

學佛如果離開道次第,不但很難把學到的與實修結合,也不容易運用;如果不離開道次第,則無論學到什麼,都可以成為道次第的補充。道次第不但整理出修行的先後次第,而且也清楚說明每個修行法類的關鍵;產生什麼樣的覺受與證量,就代表自己達到什麼階段,下一步又該做哪些修行。學會道次第之後,才有辦法判斷自己的程度到哪裡,也才能知道自己應該要從哪裡開始實修。
 

二、學習的步驟


(一)先廣泛聽聞

學習佛法的步驟,我個人的想法是:先聽聞,而且量要大、種類要多,先讓自己的眼界變得寬廣。

傳統上,西藏師長講授「道次實修次第」時,都會直接從「依師軌理」開始;然而,現代人的心已經先受到一些社會事件的影響,無法直接信賴師長說的話。在這種情況下,馬上從「依師軌理」開始實修,很難生起證量。聖座嘉瓦仁波切常說:「雖然學佛的主體是實修道次第,但在進入主體之前,必須先建立對佛法整體的認識。」在學佛之初,不論精純度如何,都必須先對佛法有整體的認識才行。

再者,也要完整聽聞整部道次第,否則不容易進行下個步驟。為何這麼說呢?從整個道次第的架構來看,雖然「依師軌理」與「暇滿難得」是最開始的兩個科目,但如果對道次第沒有完整的概念,這兩科其實不容易修。

以依師軌理為例,如果沒有聽過四聖諦與道次第內容,實修這個科目時,很難運用理路去思惟,只能單憑信心要求自己皈依上師。依師軌理的實修項目中,有一項是要修「念師長恩」,若你要運用的理由是「師長對我有恩,因為他對我開示空性的道理」,這個理由到底能不能真正說服你,就要看空性在你心裡的價值有多少。如果對空性一點感覺都沒有,對你而言,開示空性之理其實沒什麼了不起,還不如直接給你幾十萬元,你會更感激;反之,若對「空性很重要」有些許體會,想到「上師對我開示空性」,內心的歡喜感會很不一樣,自然會對師長生起恭敬心。

如果你很精進又注重實修,下列問題也許不會發生;否則在廣聞一段時間之後,你發現自己參加任何法會或課程,雖然都聽過、也都聽得懂,但是無法複述內容,或雖聽懂卻不知如何思惟。此時你該做的是:把聽過聽懂的內容做統整,並且在內心確認、牢記它們。

(二)開始實修道次第

在確認並牢記這些佛法內容後,你開始有能力講給別人聽,也有能力思惟辯證,但你的心卻沒有改變,甚至愈來愈油條。剛開始聽法還覺得感動,但後來愈聽愈麻木,覺得這些法對內心沒有幫助,聽到後來,甚至覺得聖座嘉瓦仁波切總是講一樣的東西,了無新意。此時你該做的,是開始在實修上努力。

無論廣略,從頭開始實修道次第,每天實修一小時,做不到就每天半小時,再做不到就每天十五分鐘。如果無法每天完整地修,那就修其中一個科目;如果無法每天修一個科目,那就修某個科目中的一個子項,比如依師軌理中的「依止勝利」。針對這個子項,你可以花一星期或十五天實修,之後再移到下一個項目「不依過患」實修十五天,依此類推。總之,即使你沒有很多時間,但每天固定花一點時間,依著順序把每一個項目都花十五天去修,如此不間斷地完整修完一輪道次第。一旦你在這個過程中嚐到了法味,再去聽法時,無論聽到什麼,你都會覺得饒富深義。

透過實修,你提出的問題也會不同於以往。實修之時,你會覺得某些內容你真的懂了,而有些內容你的確不懂,於是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雖然都是提問,但這些問題跟以前不一樣,它們都是來自你內心深處的提問;你懂得的也跟以前不一樣,它們都是來自內心真切的感受。當這樣的情況多發生幾次之後,再去聽聖座嘉瓦仁波切的開示,你會得到全新的體會,覺得他講的內容值得深思,對內心很有幫助。以前那種「聖座講經了無新意」的感覺,你會知道是自己內心的過失,讀經論也是如此。

透過這種方式嚐到滋味的人,這一生應該都無法放下經論了。無論讀多少經論,他的心都會得到滋潤而持續進步,即便那些經論都是早就讀過、沒有一個字沒學過,他還是會孜孜不倦地想要再多讀幾次。就好比美食當前,就算肚子已經飽了,再吃就會肚子痛了,你還是很想吃。
在純粹聽聞的學習階段,獲得新知、運用理路的成就感,會引起你對學習的高度興趣,但那時的你應該還沒有真正嚐到佛法的美味。除非前世曾做過實修,今生才能在沒有實修的狀況下,就能真正嚐到佛法的法味。總之,除非真正去實修,否則根本不可能嚐到法味,百分之百不可能。

(三)如果條件夠,繼續學習大論典

曾經有同學問:「要不要像三大寺僧人那樣學習大論典?」我覺得這問題很難有定論。若你問:「要不要學大論典?」一般的回答是:「要學。」但每個人的時間、智力等條件都不一樣,如何能一概而論地說大家都該學習大論典呢?所以,或許這問題可以換個方式問:「大論典應該要學,但我的時間、智力等條件不足夠,該怎麼做?」

這個問題的答案,依照個人不同的情況,會有相應的不同作法。這也是為什麼過去噶當派會分為「教典派」、「道次第派」、「教授派」的原因。三種作法哪一種好?三種都好。因為噶當三派都有成就者產生,表示這三種方法都是可行的。

三派之中,教典派主張廣大學習各種論典;其他兩派雖然沒有學習所有的大論典,但只要依照正確方法實修道次第,也會產生具量的覺受。但如果照著教典派的方法,不只學習道次第,而且也學習大論典,就好像一個既會開車又會修車的人,途中如果車子拋錨,他有能力自己檢查到底壞在哪裡,不必在路邊等人救援,直接把車子修好後就能繼續上路。

如果你的身邊無論何時都有一位有學識、修行、有慈愛心、又有時間教你的師長,那麼,沒有經論的基礎就沒有關係,這就好像開車時身邊隨時有會修車的人跟著你一樣。但如果身邊沒有這種人,而你自己又完全不懂車,萬一車壞了,你就只能在路邊等。

有同學問:「要學的很多,萬一沒學完就死了,覺得很不安心。」我的看法是,在完整聽聞道次第之後,就要開始實修道次第,修得好不好都沒關係,只要開始去做就可以了。在時間的分配上,你可以在一年裡特別挪出一個月的時間,把精力全部投注在道次第的實修上;或是每天早上實修一座道次第,並研閱相關經論,有疑問就提出來向師長請益、與法友討論,這樣至少要進行到下士道的段落。如此一來,萬一這輩子還沒學完就死了的話,至少有面對來生的準備。有了這樣的基礎後,再擴大學習,依次學習大論典。

話雖這麼說,但聽得進去的人很少。因為實修要花時間,但一般人會覺得花時間實修道次第,會讓自己在學習上吃虧。然而,仔細檢查內心,對於「學經論」這件事情,除了考慮來生,我們是否或多或少摻雜為了今生的動機呢?強調「實修道次第」這件事情時,我其實並沒有太考慮對今生能否產生好處。而真正願意這樣做的人,在一般人的眼裡,可能像是傻子吧。

總之,先花三、四年的時間廣聞佛法、建立整體概念,這是很重要的。而後,如果你真的想把佛法學好,就要開始實修道次第,站在這樣的基礎上,再進行其他的學習。

※ 摘要:
  • 從學習開始,就要以「實修道次第」做為整個學習的核心。
  • 學習步驟:①花一段時間廣聞,廣聞的內容要包括道次第②廣聞時,要注意能夠統攝③建立了整體概念後,就要開始一面實修道次第。④有實修道次第的基礎後,再開始添加其他經論的學習。
  • 在完整聽聞道次第之後,就要開始實修道次第,修得好不好都沒關係,只要開始去做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