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家與不出家的差別

要修行,出家是否比較好?
 

一、持戒差別

出不出家的差別中,一個是「戒」。戒分為性戒與遮戒,斷除十不善業屬於性戒,它是大家都應該遵守的戒律。因為一切安樂都來自善,一切苦都來自不善,這是事實,所以斷除十不善業的戒被稱為性戒。

在斷除十不善業的基礎上,再補充其他的戒而成為別解脫戒,包括居士戒、沙彌戒、比丘戒等。持守這些戒律的目標是為了解脫,妨礙解脫的障礙是煩惱,要解脫就必須除掉煩惱,因此必須依靠的醫藥是證無我慧。但治病光靠吃藥不夠,還必須注意身體的保健,包括準時吃藥、食物的禁忌、白天不可以做什麼、晚上不可以做什麼、避免去可能會傷害身體的地方等。以痊癒為目標,不同的病會有不同的規定要遵守。同樣地,以解脫為目標,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必須遵守種種規定,這些規定被稱為別解脫戒,例如沙彌戒、比丘戒。若把目標設定得更高,例如成佛,要斷除的障礙就不只煩惱障,還有所知障;要成辦的結果不是斷除所斷就好,還必須成辦圓滿的身語等,為此就有必須遵守的相關規定,由此產生不同的戒律。

所有的戒都由佛陀親自制定,因為他的心續具有一切遍智。佛陀的弟子例如龍樹菩薩等,他們雖然智慧很高,詮釋空性的理路無比銳利,但只要碰到戒律,他們全都聽佛的,佛說什麼就是什麼。當然,這些戒律也可以用理路去討論,例如討論佛陀當時是考慮到哪個所遮,因此制定哪條戒律;或是把某些沒有清楚解釋的戒條,與其他有解釋的戒條做對比,再做一些補充說明,但他們沒有能力制定新戒。因此,所有戒律經典最開頭的禮讚文一定是「禮敬一切智」。

佛遍知一切,他是做了全方位的觀顧而制定戒律,包括了照著做,在直接與間接、現在與未來會得到哪些好處,不照著做會有哪些過失,他全都觀顧到了。所以有正士夫說:「戒,是不用修就能成佛的口訣。」聖座有時會說,這很像政治人物用的口號,不過也是事實,不用修就能成佛的口訣是菩薩戒;不用修就能解脫的口訣是別解脫戒。怎麼說呢?以別解脫戒來說,這些戒律規定了很多應止應行的內容,只要照著做,自然就會朝向解脫靠近,即使你覺得自己懂的不多、什麼都不是,但只要照著別解脫戒的規定去做,就會不由自主地朝解脫的方向前進,制定戒律的目的就是這樣。持的戒層次愈高,離目標的距離就會愈近。

 

二、避開違緣的差別


以上,是出不出家的一個差別。另一個差別,在現代與國外的情況或許好一點,若是舊社會,無論男女,一輩子不結婚似乎不太被大家接受;然而,一旦結婚,尤其有小孩之後,別說想把佛法學好,恐怕連學法的時間都沒有。雖然我們會說,即使再困難,即使只能挪出一、兩分鐘也必須學法,慢慢地種下習氣。因為學法是一生又一生的事情,並不是這一生不做就沒有,做了就一定有的事,學法不是只看這一生做或不做什麼,而是一生又一生長遠的事情。但是,若你真的下決心要成辦解脫與佛果位,光靠一天裡用幾分鐘的時間學法,根本不可能成功,必須投入大部份的時間,持續地學習與實修。如果你成家、工作、又要養育小孩,就不會有空做這件事。當然,不出家也不是完全不可能有成就,在家人也有人即生成佛;但就一般的情況來說,不出家,就沒有能力徹底地學習與修行,無法成辦解脫與成佛果位。這是從避開違緣的角度來說必須出家的理由。

三、累積福德的差別


再者,我們大多不太重視累積福德一事,因為我們不夠相信業果,所以不會有「福德很重要,我非常需要福德」的感受。但事實上,若希望今生的學習與實修有進步、來世能擁有圓滿的增上生,都要靠福德來成辦;尤其,在成佛的過程中,各方面都必須愈來愈圓滿,以所依身來說,從人身、天身、菩薩身、意生身,到佛的身語圓滿,這些全都要靠福德才能成辦,所以必須累積非常雄厚的福德才行。

透過某些方式累積福德時,可以讓你雖然只做一點點,就可以累積到很多福德,持戒就是其中一種方式。以供燈為例,一位在家人就算用黃金打造的燈杯,注滿上好的酥油,供養遍滿全世界的燈,比不上一位出家人用蘿蔔或青稞粉做的燈杯,供養一盞燈的福德,這是由「所依門」造成的差別。《廣論》裡講的四力業門,分別是所依門、福田門、意樂門、事門。由所依門就能造成這樣大的差別。

同理,一個普通的在家人,與持守一日八關齋戒的在家人,同樣做一件善事,成辦的善業功德會有非常大的差別;持一日八關齋戒的在家人,與持居士戒的人同樣做一件善事,福德的差異有如天壤。持居士戒的人用一輩子造的善業功德,持沙彌戒的人一天就能成辦;同理,持沙彌戒與持比丘戒的差別也是這樣。一個沒有持菩薩戒的比丘用一生累積的福德,持菩薩戒的人一天就可以成辦。由此可知,持守的戒律愈高,離成佛的果位就會愈近。持戒的影響非常大,它非常重要。

不只造作者的所依狀態會影響,造作對象的所依狀態也會有影響。例如,布施給十萬位普通在家人能累積的福德,比不上供養一位持居士戒的人一頓飯;同樣地,如果全世界的人都受居士戒,供養他們食物而累積的福德,比不上供養一位出家人。同樣的差別,也可以類推到持沙彌戒、比丘戒、菩薩戒。

由於不理解四聖諦,我們普遍認為物質、錢之類的東西很有用,要滿足需求必須靠它們,也因此,當我們想去幫助別人時,也只朝這種方向思考;但對於理解業果的人來說,若自己的身份是出家人,他知道若能好好持戒,就可以對人產生很大的幫助,因為這能讓供養自己的施主累積很大的福德,對施主的來生有很大的幫助。好好持戒就可以報答施主的恩,比起施主給你的,你可以給施主的其實更多。反之,如果沒有好好持戒,雖然不會因此傷害到施主,施主自己有他累積到的福德,尤其他在供養時如果心裡想的是「我供養的是一位出家人」,由於他的心裡想的對境不是普通人而是出家人,從所緣的角度來說,他會因此累積到很大的福德。但對接受供養的這位出家人來說,他以出家人的身份接受供養,卻沒有好好持戒,這是不應該有的行為,就像騙子一樣。雖然不算真正的小偷,但由於跟小偷很像,來世就會因此領受苦的異熟。

…《2007道次第實修綱要》第二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