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課-滅諦四行相

接下來透過說明滅諦的行相,要澄清哪些對解脫的錯誤看法呢?第一是認為解脫不存在這種看法,第二是某些印度外道主張的解脫,例如裸形派認為只要斷除十惡業等惡業,再加上修苦行,便能投生到另外一個世間,這樣就是解脫。第三是透過修世間止觀,這種止觀有很多種層次,舉例來說,有一種修行方式是讓自己處在什麼都不想的狀態,一旦修成之後,就會跟我們現在內心裡有各種作意的狀態不一樣,可以長劫地安住在什麼都不想的狀態中,他們認為這樣就是解脫。第四是認為煩惱不可能斷除,因為煩惱是心的本質,頂多只能暫時沒有煩惱,不可能完全斷除煩惱。針對第四項誤解,佛法認為苦可以完全淨除,只要觀修無我就可以徹底消除我執,如此便能完全消除煩惱,而且再也不會產生煩惱,如此便永遠不會再產生苦。一旦到達這個狀態,就再也不會退墮回有煩惱、會受苦的狀態。這樣的滅諦或說解脫有四個特質,分別是滅、靜、妙、離。

一、斷除業煩惱之離為有法,是滅之行相,因是滅苦之離(法)故。」這段話的意思是:無餘斷除一切業與煩惱的離或說滅諦,因為滅了苦,所以是滅的行相。若與解脫結合而說,就不只是滅了苦而已,而是滅了一切苦。「二、彼為有法,是靜之行相,因是息滅煩惱之離(法)故。」滅諦是靜的行相,因為是靜息煩惱的離。「三、彼為有法,是妙之行相,因是利樂體性之離(法)故。」「妙」指的是一種心滿意足的狀態。以給人禮物來說,給一點點禮物不算給到心滿意足,對方想要什麼就給什麼才算。用這個狀態來描述滅諦的原因是,無始以來一直想要離苦,當終於獲得解脫時,這個欲求終於被滿足,不會再對任何東西生起貪欲,就像是一切欲求都被滿足的樣子。「四、彼為有法,是離之行相,因苦不復生故。」這段話的意思是不會再受苦,因為苦已經完全斷乾淨了。

具備這四種行相的解脫、這種安樂,到底有沒有可能得到?應該要透過理由好好地思惟這個問題,或許可以用以下方式去想想看。右手邊是解脫的安樂,左手邊是你一直以來追求的安樂,每個人心中認為的安樂可能不一樣,有人認為長壽是安樂,有人認為有錢是安樂。有些人雖然看起來在學法的樣子,實際上是想藉著學法來治病、獲得長壽或權勢、獲得某些特殊的能力例如神通或預知能力等;有些人學法不是為了這輩子的安樂,而是為了下輩子可以享有人天安樂,再好一點的是希望能投生到色界無色界去。在說明這一類安樂時,我剛才列舉了很多一般而言的世間安樂,但你在思惟時,要把你一向以來視為安樂的那種世間安樂提出來思考。

左手邊的這些安樂,是我們一向以來貪著和追求的安樂。這些安樂不是滅,因為仔細去想就會知道,它們不但無法滅苦,而且它們自己就是苦諦。在思考這個問題時,由於我們心裡認為值得追求的安樂可能很多,所以很難馬上就有答案。以下我就挑其中一個來說,其他的大家再依此類推。以錢來說,例如,若心裡有「只要得到了十億,從此之後我就會快樂了」這種想法,並且為了達到這個目的而非常努力的人,他內心究竟的所求就是十億元。若他真的如願獲得了十億,表示他獲得了他的所求,但這樣並沒有滅苦,因為,雖然十億元可以解決一些困難,但它無法解決所有的困難,而且它也會帶來很多其他的困難。但右手邊的安樂,就像之前說過的,一旦獲得解脫便能脫離一切苦。

獲得十億元無法淨息煩惱,在獲得十億元的同時依舊有煩惱,而且還會因為這十億元生起更多的煩惱,所以,獲得十億元只會增長煩惱,不會息除煩惱;但獲得解脫便息除一切煩惱。獲得十億時,會暫時有點滿足感,因為想要十億元已經想很久了,所以在終於如願以償時心裡會覺得滿足,但欲望也因此變大了。大部份的人都是如此,在還沒有十億元之前,心裡會想「只要得到十億元,我從此之後就不必再努力,可以完全安心了」。事實上,在達到本來的目的後,我們不會停下來,反而會要得更多,貪心變得更大、更難以餵養,不但沒有獲得真正的滿足,反而愈來愈渴;但如果獲得的是解脫,就會得到真正的滿足。

就算得到十億,但政府可能會跟你抽很多稅,也可能被偷或被搶,你也可能覺得這錢不能就這麼放著,必須再去投資做生意,於是有可能失敗,你得到的錢可能會因為這些原因而減少。就算上述事情都沒有發生,你能保有這十億直到死亡,但死時你仍然無法把它帶走。總之,它會衰減、會與你分離;但如果獲得的是解脫的安樂,它永遠不會衰退。

※ 摘要:
  • 滅諦四行相是:滅、靜、妙、離。
  • 應該要透過理由好好地思惟:具備這四種行相的解脫、這種安樂,到底有沒有可能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