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課-道諦四行相

再來看道諦。「四者顛倒趣入道諦行相者為:執本無解脫道、執通達無我慧非道、執某種禪定差別是解脫道、執無盡斷苦之道四者。」有些外道認為根本沒有所謂的解脫道,這種說法與解脫不存在很像;有些外道認為雖然有解脫道,但證無我慧不是解脫道,觀修三摩地才是解脫道;有些人認為無論用什麼方法都只能暫時除苦,不可能完全除苦。以上這些是外道的看法。而我們的看法呢?再以十億元為例,若認為安樂就是獲得十億元,既然錯認什麼是安樂,該努力做些什麼也會跟著錯。修習證無我慧無法賺錢,所以你也不會認為證無我慧是獲得穩定安樂的主因。

然而,「為對治此四者而宣說道之行相。一、現前通達無我之菩薩見道為有法,是道之行相,因是行往解脫之道故。」一般而言,「道」是「使通往」的意思,現證無我之慧才是道,因為它能夠通往解脫;或者也可以這樣說,現證無我之慧是能通往脫離一切苦的道。之前說過,若把獲得十億元視為穩定的安樂,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所以去經商,但經商不是能通往脫離一切苦的道,它只能幫助我們脫離某些苦,不是能脫離一切苦的方法。就像這樣,可以依此類推到其他的世間安樂上。

二、彼為有法,是如之行相,因是對治煩惱之道故。」證無我慧是如(了別)的行相,因為它能對治煩惱,此中的煩惱主要是指無明;而一般我們設法除苦的方法例如經商等,不但無法消除煩惱,反而會增長煩惱。「三、彼為有法,是行之行相,因現前通達道之實相而不顛倒修行故。」我們平常使用的除苦方法,是基於錯認事實的心即煩惱而發展出來的,所以它們不會是真正的好方法;證無我慧則是透過完全符合事實、無顛倒的心成辦出來的道路。「四、彼為有法,是出之行相,因是根本滅盡苦與煩惱之道故。」平時我們用來除苦的方法,並不是完全斷除苦與煩惱的方法,但是證無我慧是根本斷除苦與煩惱的方法。

從剛才對道諦行相的解釋可知,平時我們在做的事情例如做生意,它們並不是有意義(心要)的工作,但暫時而言卻是不得不做,因為我們平常需要的飲食與生活順緣,必須靠著工作才能得到。然而,做這些事情能帶來的好處與幫助都是暫時的,能消除的痛苦也是暫時的,它們就只是這樣而已。但我們不明白這個事實,把全部的能力與精力都放在這些只能帶來暫時利益的事情上,把它們視為人生最究竟的目標,這樣做就大錯特錯了。

應該用什麼態度來面對生活裡只能帶來暫時利益、卻又不得不做的事?正皈依是法,法是滅諦與道諦,要提醒自己:「世間的工作暫時而言不得不做,但我真正要的是法!」若心裡有這樣的想法,皈依的對象就是滅諦與道諦,平常的工作只是不得不做,但不是皈依的對象。世間的事不過如此,不過是為了吃穿而不得不做的事,它的價值就只有這樣而已。無論它發展得好或不好,心裡都不會因此而有太大的高低起伏,也不會感到緊張、浮躁、沮喪。

剛才講的這些分析,到底是不是事實?各位要先多做聽聞,接著自己思考,若覺得這些話是真的,就要多多串習,用這樣的方法讓自己愈來愈進步。現在我們已經踏出第一步,因為我們不再是只關心世間的工作、一心只想著世間法的那種人,我們開始想要尋找別的道路,所以才會開始聽法、漸漸重視佛法裡說的內容,我們已經沒有百分之百地皈依世間的工作,所以我們已經踏出了第一步了;但是在比重上,世間法與佛法的比重是大概是十比一吧,一天裡大概花一小時學習佛法,十小時做世間的事情。然而,若真正仔細思考、認清事實後,你會慢慢調整比重,例如從十比一變成七比三,學習佛法的時間會增加,花在世間法的時間就會相對減少。

這種想法發展到更高層次的人,他會不會從此就不吃不喝、唯一只學法呢?不會,他還是會吃東西,但他只會照顧基本需要,多餘的就不會有了。以食物來說,他只會選擇那些能提供身體需要的食物,至於食物的味道如何,對他來說差異不大;裝飯的器皿只要乾淨就可以了,至於食器的材質是金的、銀的還是瓷的,對他來說都沒有差別;衣服只要保暖、穿起來舒服就可以了,至於衣服上有什麼花紋、是哪個牌子他根本不在意。到這個程度時,他只要他需要的東西,其他多餘的他都不要。由於還是有基本的衣食需要,所以他還是會花一點力氣去處理世間的事情,但所花的時間與精力就會少很多。

※ 摘要:
  • 道諦四行相是:道、如、行、出。
  • 一般而言,「道」是「使通往」的意思,現證無我之慧才是道,因為它能夠通往解脫。現證無我之慧是能通往脫離一切苦的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