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的壯闊之路

一般而言,所有佛法都是佛陀在沒有師長教導的情況下,佛陀自己了知之後宣說的。但假設佛法可以是某人用盡一生的時間,靠自己的慧力研究而得的結論,或由一群人成立一個中心,在沒有老師引導下,集合眾人的慧力研究而得的結果。那麼,這個人或這群人,在沒有老師的教導下,要怎麼開展這個研究?

除了身體之外還有心。透過這個認識,進一步知道有前世、有來生。在這之後,你會有一個疑問:「我的來生會去哪裡?」當知道來生的可能性有很多,此時你會接著問:「造成這些不同結果的因是什麼?」這個問題,不同宗教有不同的答案,有些宗教說是造物主決定的,有些宗教則提出其他的看法。把這些看法都做過研究,透過理路,基於各種理由,會知道答案是業。也因為這樣,所以佛法說應該要斷惡修善。

好好地斷惡修善,來生會去哪裡?會投生善趣;投生善趣之後呢?還是會死,然後再投生,然後再死,然後再生……,如此不斷地循環下去。思考至此,自然會產生「『不再有死亡』一事是否有可能?」這個問題。

生了又死,死了又生,這種情況要持續到什麼時候?當得到「生死沒有邊際」這個答案時,接著你應該會問:「難道都沒辦法解決嗎?」要回答這個問題,就必須追究「會死的因」是什麼。我們到底為什麼一定必須死?從因為業,到因為煩惱,一旦找出「煩惱」這個根本原因,就會知道,只要除掉煩惱,就可以不再死亡。印度教也是這麼說的。然而,是什麼煩惱?

印度教認為,造成我們不斷生死的煩惱是貪欲,為了消除貪欲而做種種修行,便能投生色界;投生色界還是會有死,於是再加上一些修行,投生無色界;投生無色界還是會有死,於是再加上一些修行,直到投生有頂天,對印度教來說,這樣就是最究竟的成就了。但佛教認為這樣不行,因為「我」仍舊紋風不動,只要還有我執,就不可能沒有苦。
那麼,我執可以被消除嗎?可以。一旦消除我執,就不再有生。已經生的,無法不死,這是法性。所以,若要沒有死,就必須沒有生。可是,如果不再有生,那「我」呢?我並不另外存在於身心之外,照這樣說,我的續流就會中斷。思考到這裡,應該會產生很多問題。煩惱的續流中斷,這還合理,因為它有相違品、有敵手,所以它會被消除;但不是煩惱的心,又為什麼會被消除呢?這是很合理的疑問。

從「我的續流會中斷」,應該會引出很多疑問。只要繼續研究與思惟,會知道:即使消除我執,依舊有很微細的生,依舊會在有自由的情況下投生。從這裡開始的主張,就只有大乘宗義會談到,或說只在「大乘不共四聖諦」會談到。
同樣地,用相同的論述講到「獲得解脫」,理論上應該會問:「那佛呢?佛獲得的解脫與阿羅漢一樣嗎?」當得到「沒有不一樣,他得到解脫,續流也會就此中斷。不過,他有很善良的心,透過悲心、菩提心等,他累積了很多福德,此外,他的解脫與阿羅漢沒有差別」這種回答時,應該又會產生很多問題。包括:佛會及時幫助所化機嗎?佛有分別心,他要如何幫助所化機?

若佛有分別心,就無法在同一時間利益眾多有情。無論神通或預知能力,都必須去看才會知道,但佛經明顯提到,佛不去看也能知道,佛世時有很多眾所周知的例子發生,這要如何解釋?此外,還有很多讓人感到疑惑的問題,例如聖座經常提到的,多劫累積的福德,卻只能使用八十年,造下的因與感得的果兩者的差異太大。若果只有這樣,在因地時應該不必花那麼大的力氣才對。上述問題,若只基於之前的認識去解釋,應該都無法回答。在此之際,如果用唯識與中觀的見地去看,就可以得到很完整的解答。至此,你應該是準確地抵達大乘宗義要說的重點了。

就像這樣,如果你的慧力夠,一路跟著這些線索前進,首先研究前後世,生起問題,尋找答案。找不到答案時,努力思考;一旦想通,掌握到真正的答案,自然會進入中士道。然後再產生新問題,再思考,一旦得到答案,就會具備從大乘角度辨識佛的能力。到了這個階段,再解決「佛的身語意遍一切」這個問題。一旦想通,此時,對於剛才的問題「在同一時間、不同地點,只要有情成熟,佛為何能毫無遺漏地及時利益到對方」,就會有能力回答了。

關於「身語意遍一切」,有一個問題是:佛意可以遍一切,但是佛身呢?佛身是什麼?佛身遍一切,這是怎麼發生的?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加上密續才有的「與心同在的色」。若能明白這個論述,就能明白「意遍一切,所以身也遍一切」。若不加上密續這部份的論述,就無法把佛身解釋清楚。

顯乘經典有說,佛的身語意周遍一切,由於談了「與心同在的色」,就能回答剛才的問題。但要如何解釋佛的身語意周遍一切?身要如何周遍一切?若把佛身的材質(元素)理解為外在的物質,談佛身周遍一切就沒有意義,因為佛身不是由外在物質構成。佛身如何周遍一切?若認識無上瑜伽,就能把這個問題解釋清楚。一路走到這裡,就能把所有佛法都解釋得很清楚。

一般來說,就算智慧再好,若沒有善知識、佛的加持與友伴,不可能把佛法完整地認識清楚。雖不可能,但用假設的方式來說,在慧力很好的狀況下,即使沒有老師教,只要沿著這些線索思惟、找答案,首先想通前後世,產生問題,不斷思惟,如此一路找下去,剛才說的那些內容,應該都能在心中展現出來,如果不需要福德就能成功,則他應該可以在這個過程裡,看見佛法的全貌。從下士道開始,直到密續,都能完整地呈現出來。

只是我們的慧力不夠,否則佛法事實上無比精純,而且系統非常縝密。若缺乏上層的認識,就無法完整解釋下層提到的內容。然而,若想獲得上層的成就,必須從下層的內容開始實修。不實修下層,無法獲得上層;不明白上層,無法解釋下層。所以,學習必須完整,實修則必須從頭做起。

實修時,起步時最重要的核心,要從下士道開始。聽了這段話,有些人就不學習了,把時間全用來實修,這樣是錯的,必須完整學習才行。但聽到「全都要學」,有些人馬上就學密、修密,要不就馬上實修大乘,或者修空性,或者修菩提心,完全不重視死亡無常、業果等科目,這也是錯的。

總之,該學的都要學,一點一點地逐步進行;但實修也要同時開始,首先要把努力的核心放在下士道。從下士道開始,一步踏穩了,再踏出第二步。若能這樣做,你一定會往前進的。

註:錄音結束,老師往房間走,突然停下來回頭說:「這是我研究了三十年,獲得的心得。」

…2021.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