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課-簡介上士道(下)

(三)略說佛功德
 

除了上堂課說的三個重要條件,佛還具備一些其他的特質,以下補充說明。首先,佛的長相非常圓滿莊嚴。想想看,即使具備上述三個條件,但如果長得太醜,恐怕招不到半個學生吧,就算有人來,說不定馬上被嚇跑,哈哈!所以,要幫助眾生,需要一個圓滿的身,光看到這個身,就能生起信心、生起清淨的意樂。這也是必須具備的條件。

這樣圓滿的身,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是零缺點、愈看愈滿意。若再仔細看,佛身具備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好。由於無論從哪個方面看,這種身都很標準、無可挑剔、集所有最美好的優點於一身,所以光是看到,心就變得很平靜安適、百看不厭,會有這樣的效果。

佛語也非常圓滿,包括他的音調、聲音、用詞都非常完美。這樣的語圓滿也是必須具備的條件。此外,若用高一點的標準來說,當各種不同的所化機聚在一起聽法時,佛不需要翻譯,就能讓各種語言的聽者,例如中國人、西方人、西藏人等,用各自的語言聽懂佛在說什麼。所以,佛懂得一切語言。這部份也可以歸類在一切遍智的條件裡。

懂得一切語言,還不算是佛語最大的特點;更不可思議的是,在同一座說法會場裡,在西藏人聽到藏語的同時,西方人也聽到了英文,中國人聽到的則是華文,這才是佛語特質中最不可思議的特質。當年我感到疑惑、難以相信的事裡,這是其中的一項。

某些人很適合聽聲聞乘的法,如果跟他講大乘法他就不喜歡;有些人特別不喜歡聽密咒乘的法。不同的所化機,有不同的喜好與需要,如果在一場法會中,各種不同的所化機一起來呢?例如,有些人已能接受無我的概念,有些人則完全不能接受。這兩種人都來時,怎麼辦呢?佛語還有一項不可思議的功德是,在同一場法會中,聽者會隨著各自的狀態,聽到最適合各自的法類。

「天降日」是個佛教的節日,它的來源是,佛陀曾在結夏的三個月裡,到天界為母親說法。那時,很多人祈請佛陀回到人間,因為人無法到天界聽法,但天人可以來人間聽法。於是大家就請目犍連尊者迎請佛陀,從天界返回人間。目犍連尊者以神通力到天界迎接佛陀時,半路上經過印度的某個地方,竟然看見佛陀在說法。

現代生活中,因為有飛機可搭,城市之間的距離感沒有那麼遙遠;但在過去只能靠步行的時代裡,到另一個城市去,要花很多時間。所以,當目犍連尊者看見佛陀在印度某處說法,他覺得納悶:「咦!佛陀不是在天界嗎?怎麼又在這裡說法呢?」之後再經過另一個地方,又看到釋迦牟尼佛在那裡說法。

目犍連尊者感到非常奇怪,就去問佛陀究竟怎麼一回事,於是佛就說了篇幅不算小的《三十三天品經》。其中寫道,像我們這樣的世間,其實還有很多。在這麼多其他的世間裡,有很多與釋迦牟尼佛相續同一的化身,他們正在做著佛行十二項事業,有些才剛出生,有些在伏魔,有些剛成佛正在說法等等。這也是為什麼以大乘佛教的觀點來解釋時,會用「事業」一詞;小乘經典則不會用這個字眼,因為小乘宗義認為這些事情不是事業、不是化現,而是佛陀正在做的事情。他們認為事實上佛只有一位,本師釋迦牟尼佛的身體跟我們一樣是血肉之軀,他是一個真正的人,是苦諦,只是經過修行而在這輩子獲得解脫。

但大乘經典則說佛在同一時間裡化身千萬。因此,「佛陀圓寂」代表著佛陀死了嗎?不是。對我們而言,我們死了就是真的死了,但佛陀不是如此,他有很多化身,有些年紀還很輕,有些年紀則很老,有些已經死了,有些才剛出生,那麼,這個補特伽羅到底該說他是死了、老了、還是很年輕呢?都沒有辦法說。

所以大乘經典說佛不會死,不過這件事情各位恐怕不容易接受。難接受歸難接受,只要不開口批評就行。若開口批評,就會造惡業了。

有些人會把一些聽來不可置信的內容寫成故事。剛聽佛陀的這些事蹟時,心裡可能會覺得那似乎只是某個人自己隨便亂想而寫下來的。但是,要去學習四聖諦、大乘基道果的論述、現觀、中觀、《釋量論》等經論,並且持續思考。在這個過程中,內心可能會產生很多疑問,這很自然;隨著重視度愈高,內心的疑問也會愈強大。但是,思考觀擇到最後,你會清楚地知道理由,而後確定上述那些看似不可思議的事情,都有可能發生,從而產生確定的信解。

因為我已產生了一點確信,所以我常想,若身體好一點,就要再學現觀、中觀、《釋量論》,而且要學得更深一點,對於上述那些內容,希望能夠完全以量識成立。經論裡說的這些不可思議的內容,我現在雖然有一點熟悉,不像最初聽到時那麼訝異,也可以稍微用理由去理解,但還是希望能學得再深一點。

總之,對於這些論述,如果大家(包括聽音檔、看文字稿的同學)心裡有覺得不能接受的地方,就先用平常心把它們先放到一邊,不要理就好了。這堂課,從剛才到現在這段時間裡,我用語言描述了佛陀不可思議的功德,其實,單單只是口頭上複誦這些文詞,我就已經累積了福德資糧;但如果大家在過程中因為不能接受、出口批評造了惡業,我就有可能因為個人的不小心,成為眾生造惡業的因緣,這樣就不好了。

而且,剛才在描述佛功德的過程裡,我也直接講了一些標準很高的內容,這也容易造成聽者覺得不易接受。如果能依著修道的進程來說明,從獲得資糧道時有哪些功德、獲得加行道時有哪些功德,到獲得初地、二地時的功德按照次第介紹下來,最後再講到成佛時擁有哪些功德,大家內心應該會比較能接受。

世間的事情也是這樣。以錢來說,我第一次從尼泊爾來印度時,身上帶了五千元,那是我第一次摸到那麼多錢,由於感覺自己身懷鉅款所以好擔心,不知該把錢藏在哪裡才安全。現在,我手邊的錢比以前多,身上帶五千元不覺得有什麼特別。由此可知,內心能否接受,也與習慣有關。認識佛功德時,若沒有先認識初地、二地等菩薩的功德,直接聽聞佛的功德,心裡可能會無法接受。

 

(四)略說佛三身


佛的身,以大乘經典的角度來說,分為法身、報身、化身,首先解釋法身。法身又分為三種,一個是佛最究竟心上的空性。為什麼能把空性說成是法身?這個道理很難懂,必須講得很深才行;此外,斷除垢染的究竟滅諦,這也是法身;還有,遍知一切法的智慧也是法身。以上是三個法身。

或者這樣說,遍知一切法的智慧是法身,這個智慧的空性也是法身,這個智慧上斷除垢染的滅諦也是法身。以上三者是法身。

再來解釋報身。報身,是與一切遍智體性同一的色,他與我們這種血肉之軀不一樣,他的體性是智慧。這種身只住在淨土,而且只有獲得見道位以上的菩薩才看得到。住在報身佛所在淨土的菩薩,清一色是見道位以上的菩薩。這種身擁有種種相好莊嚴,而且不會示現圓寂,會不斷為菩薩聖者顯現、永遠安住。

最後是化身,化身又分為殊勝化身與非殊勝化身。殊勝化身,正如二千五百年前示現的本師釋迦牟尼佛一樣,在不同的世間做著佛行事業,而且有著三十二相、八十隨好的外相。

非殊勝化身,是佛對於無法看到殊勝化身的有情,示現出各種不同的行相。他對某些有情示現為比丘,有些示現為女子,有些示現為男子,各種各樣的化身都有可能。這些具不清淨行相的化身,就是非殊勝化身。報身、殊勝化身與非殊勝化身,還有佛的語,都算在佛的色身中。

以上概略說明大乘經典裡認定的佛,應具備的功德。

 

(五)如何成佛


經過以上說明之後,假設大家對於什麼是佛已有一點概念,再來看看應該用什麼方法成辦這樣的佛。密咒乘典籍與大乘典籍裡,對於什麼是佛以及佛功德的說法完全沒有差異;但成辦佛果位的方法上,有些微的不同。所以,成佛的方法分為兩種:仔細詮說的顯乘,以及把顯乘重點收攝而說,再補充上密咒乘方法的密乘。而這兩種方法都包括在上士道裡。

以顯乘經典裡講的來說,包括修菩提心的方法、六度、十地、佛功德等,都包括在上士道的內容中;密咒乘的典籍,包括四續、生起與圓滿次第等,也都包括在上士道的內容裡。

※ 摘要:
  • 除了「斷除一切過失、對眾生的大悲心達到究竟、現前遍知一切法」外,佛還有非常圓滿的身語等功德。
  • 佛的身,以大乘經典的角度來說,分為法身、報身、化身。
  • 法身又分為三種,遍知一切法的智慧是法身,這個智慧的空性也是法身,這個智慧上斷除垢染的滅諦也是法身。
  • 報身,是與一切遍智體性同一的色,其體性是智慧,具備五種特質。
  • 化身,分為殊勝化身與非殊勝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