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目錄
CATEGORIES
-
主要課程
- 2006《略論》奢摩他
- 2007加行六法
- 2007四聖諦初探
- 2007道次第實修綱要
- 2008前後世
- 2008業果
- 2008道次第概說
- 2008依師軌理
- 2008四聖諦再探
- 2009隨念佛功德
- 2010大乘不共四聖諦
- 2011宗義-外道與毗婆沙宗
- 2012道次第抉擇與辨析
- 2012功德之本頌
- 2013慈愛的實修
- 2014釋量論第二品
- 2015中觀見地
- 2016緣起見無害行
- 2016《現觀》四聖諦
- 2016三主要道
- 2017如意牟尼夢語
- 2017四法印(汪傑格西)
- 2017四法印(悲桑格西)
- 2017《略論》與道次第實修(上)
- 2018《略論》與道次第實修(下)
- 2018空性概說
- 2019父母瑜伽
- 2022空性自習指導
- 2023給病中的你
- 開示彙編
- 主題釋疑
- 請問悲桑老師
- 請法團析釋
- 經論選讀
- 好文選讀
- 演講、談話與請益集
第5課-簡介下士道(上)
下士道要實修的內容分為四部分:念死無常、思惟三惡趣苦、皈依、業果。為何下士夫的實修道由這四個部份組成?為了達到下士道次第的目標,也就是來世投生人天善趣,要實修的科目為何是這四個?
佛教徒這個詞,藏文直譯是「向內者」,意思是以調伏內心為主的人。因為佛法把主要的力道放在改變自己的內心,透過這樣的方法成辦最究竟的安樂,按照這種方法做的人,就被稱為「向內者」。如果一定要安立造物主,佛教會引用各種經論為根據,說這個造物主是心。
以下是我個人的看法。要回答「為何下士夫的實修道由這四個部份組成」,主要必須從心識的角度來看問題。雖然心識的種類很多,但我認為最主要的是欲。例如,以投生惡趣來說,促使他造惡業的原因裡,追根究底,一定與某個貪欲有關。雖然有些惡業看起來是因為起了瞋心,但生起瞋心的原因與貪欲有關,產生嫉妒的原因也與貪欲有關,由上可知,促使他去造業的推手是貪欲。再者,光有業不夠,它還必須被激活,發揮激活功能的也是貪欲。貪欲也是一種欲,只是它是一種顛倒的欲。所以,來世會去到某處,是欲造成的。
今生的情況也是如此,我們會去某處,也是受到某種欲的驅使。無論你去上課、吃東西、到任何地方去,除了偶爾是被逼著去之外,其他都是由於某個欲的驅使造成的。這樣說來,往下投生惡趣是由於欲的驅使,往上的種種行為與走向,例如學法、成辦解脫與佛果位等,也都是因為某種欲造成的,所以才說若要主張有造物主,應該就是心識中的欲了,這是我的想法。正由於心識中最主要的造作者是欲,因此,改變內心的欲求實在非常重要!改變欲求,有能力掌控內在的欲求,要對什麼對境生起或不生起欲求,掌控權要在自己手上,這是非常重要的事。現在我們對自己的欲求沒有控制權,想著不要生起欲求,但是擋不住;想著應該生起欲求,但就是不想要,例如雖然知道應該希求菩提心,但我們就是生不起這個欲求。
「走!」這個字,是在生起欲求後才會說的話,無論走向惡趣或走向解脫,都是在欲求產生時就開始上路。因為欲求這麼重要,所以,若要真正開始走下士道,就必須先對來世安樂產生欲求。如果很想要,自然就會想辦法獲得它,從找方法到付諸實踐,這些都會很自然地發生。所以下士道的實修分為兩大類,一是設法對後世安樂生起強烈的希求心,二是去成辦能達到這個欲求的方法。
要如何對後世安樂生起強烈又清淨的希求心?方法是念死無常與思惟惡趣苦。為什麼方法是這兩個?因為,如果不思惟死亡無常,就只會一直規劃這輩子的事,不會想到自己還有下輩子,也不會考慮下輩子的去處;如果沒有思惟惡趣苦,對於下輩子會去哪裡也不會在乎,也就不會強烈地產生「我要獲得人天的所依身、不受惡趣苦」的想法。因此,若要在心裡強烈又準確地產生「下輩子,我必須獲得一個很好的善趣所依身」這種想法,只要念死無常與思惟惡趣苦的力道愈強,這種希求心就會愈強。
希求心真的很重要,我們現在就差在希求心。一旦生起希求心,你會什麼都肯做;一旦生起真正的希求心,你就會拚命想辦法,想不到辦法也會努力問別人,你會很積極地想辦法。就像一個很想移民美國的人,你會看到他到處鑽、不斷地動腦筋想辦法,他很積極,只要聽說某人能幫忙,他就會非常積極地爭取;若沒有直接認識的人,也會想辦法運用人際關係,看看能透過誰找到幫手,甚至不惜說謊、做出各種各樣的事。為什麼他能做這種程度?因為他非常想去美國。若沒有很強烈的欲求,他就會看起來很隨緣的樣子,如果不必太花力氣、碰巧能去,他就會去,要不然他就會說算了。學法也是這樣,如果沒有強烈的希求心,就只會在方便又容易的時候學佛,一旦遇到困難就會放棄。可是,若有生起真正的希求心,你是不會放棄的。總之,對來世安樂生起欲求的方法,是念死無常與思惟惡趣苦。
※ 摘要:
一、生起希求後世的心
佛教徒這個詞,藏文直譯是「向內者」,意思是以調伏內心為主的人。因為佛法把主要的力道放在改變自己的內心,透過這樣的方法成辦最究竟的安樂,按照這種方法做的人,就被稱為「向內者」。如果一定要安立造物主,佛教會引用各種經論為根據,說這個造物主是心。
以下是我個人的看法。要回答「為何下士夫的實修道由這四個部份組成」,主要必須從心識的角度來看問題。雖然心識的種類很多,但我認為最主要的是欲。例如,以投生惡趣來說,促使他造惡業的原因裡,追根究底,一定與某個貪欲有關。雖然有些惡業看起來是因為起了瞋心,但生起瞋心的原因與貪欲有關,產生嫉妒的原因也與貪欲有關,由上可知,促使他去造業的推手是貪欲。再者,光有業不夠,它還必須被激活,發揮激活功能的也是貪欲。貪欲也是一種欲,只是它是一種顛倒的欲。所以,來世會去到某處,是欲造成的。
今生的情況也是如此,我們會去某處,也是受到某種欲的驅使。無論你去上課、吃東西、到任何地方去,除了偶爾是被逼著去之外,其他都是由於某個欲的驅使造成的。這樣說來,往下投生惡趣是由於欲的驅使,往上的種種行為與走向,例如學法、成辦解脫與佛果位等,也都是因為某種欲造成的,所以才說若要主張有造物主,應該就是心識中的欲了,這是我的想法。正由於心識中最主要的造作者是欲,因此,改變內心的欲求實在非常重要!改變欲求,有能力掌控內在的欲求,要對什麼對境生起或不生起欲求,掌控權要在自己手上,這是非常重要的事。現在我們對自己的欲求沒有控制權,想著不要生起欲求,但是擋不住;想著應該生起欲求,但就是不想要,例如雖然知道應該希求菩提心,但我們就是生不起這個欲求。
「走!」這個字,是在生起欲求後才會說的話,無論走向惡趣或走向解脫,都是在欲求產生時就開始上路。因為欲求這麼重要,所以,若要真正開始走下士道,就必須先對來世安樂產生欲求。如果很想要,自然就會想辦法獲得它,從找方法到付諸實踐,這些都會很自然地發生。所以下士道的實修分為兩大類,一是設法對後世安樂生起強烈的希求心,二是去成辦能達到這個欲求的方法。
要如何對後世安樂生起強烈又清淨的希求心?方法是念死無常與思惟惡趣苦。為什麼方法是這兩個?因為,如果不思惟死亡無常,就只會一直規劃這輩子的事,不會想到自己還有下輩子,也不會考慮下輩子的去處;如果沒有思惟惡趣苦,對於下輩子會去哪裡也不會在乎,也就不會強烈地產生「我要獲得人天的所依身、不受惡趣苦」的想法。因此,若要在心裡強烈又準確地產生「下輩子,我必須獲得一個很好的善趣所依身」這種想法,只要念死無常與思惟惡趣苦的力道愈強,這種希求心就會愈強。
希求心真的很重要,我們現在就差在希求心。一旦生起希求心,你會什麼都肯做;一旦生起真正的希求心,你就會拚命想辦法,想不到辦法也會努力問別人,你會很積極地想辦法。就像一個很想移民美國的人,你會看到他到處鑽、不斷地動腦筋想辦法,他很積極,只要聽說某人能幫忙,他就會非常積極地爭取;若沒有直接認識的人,也會想辦法運用人際關係,看看能透過誰找到幫手,甚至不惜說謊、做出各種各樣的事。為什麼他能做這種程度?因為他非常想去美國。若沒有很強烈的欲求,他就會看起來很隨緣的樣子,如果不必太花力氣、碰巧能去,他就會去,要不然他就會說算了。學法也是這樣,如果沒有強烈的希求心,就只會在方便又容易的時候學佛,一旦遇到困難就會放棄。可是,若有生起真正的希求心,你是不會放棄的。總之,對來世安樂生起欲求的方法,是念死無常與思惟惡趣苦。
※ 摘要:
- 下士道的實修分為兩大類,一是設法對後世安樂生起強烈的希求心,二是去成辦能達到這個欲求的方法。
- 下士道要實修的科目有四:念死無常、思惟三惡趣苦、皈依、業果。
- 改變欲求,有能力掌控內在的欲求,要對什麼對境生起或不生起欲求,掌控權要在自己手上,這是非常重要的事。
- 對來世安樂生起欲求的方法,是念死無常與思惟惡趣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