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課-止觀

(四)止觀:

於顛倒境散亂令止息,于正法義如理而思擇,
寂止勝觀以及雙運道,迅速心續生起祈加持。

   
於顛倒境散亂令止息」談的是止。我們的心一向不聽話,不該去的地方總是想去,該去的地方卻很難安住,一直往顛倒境跑去。修止,正是在設法讓這種情況止息下來。「于正法義如理而思擇」談的是觀。雖然成辦了讓心能專注一境的止,但只有這樣無法成辦解脫與一切遍智,必須進一步修空性。「正法義」指的是空性。而修空性的方法,並不只是讓心安住在無自性上,而是用觀察抉擇的方式,觀擇無自性的道理並產生定解;產生定解後要繼續觀察修。透過觀擇的心,可以產生很強的力道,此即「觀的實修」或說「智慧的實修」;止的實修則是「三摩地的實修」。

必須知道修有兩種:智慧的修與三摩地的修。智慧的修如上文所提;三摩地的修是止住修,亦即設法讓心專一安住在某個所緣境上。無論做不做得到、證量有沒有真正產生,但知道止住修是修的人很多,包括外道徒、佛教徒與沒有信仰宗教的人都有;但知道觀察修是修的人不但很少,而且多數人不知道該如何觀察修,也不知道觀察修是修的道理何在。

總之,知道修有「觀察修」與「止住修」這兩種,而且有在做觀察修,這種人真的非常少。若連知道的人都很少,何況是真正去做的人?但這樣是不太對的。經論的內容大多在介紹如何做觀察修,雖然也有講到一些止住修,但篇幅並不多。講到修,若只想到止住修,便會認為經論只能用在討論與講說,對實修沒有用。

若明白觀察修是修,並知道觀察修能產生很大的幫助,一旦對此產生定解並開始做觀察修,則對你來說,經論就是很有用的書,因為你會開始覺得自己需要讀它;否則對你而言,經論就只是書面上的文字,是禮拜、供養的對境,是修法時要唸的經,就是這樣而已。

我們平常都有在做觀察修,只不過是朝壞的方向,例如貪欲、瞋恚等,結果讓自己內心不快樂,甚至陷入困境。例如想著自己這裡不順、那件事情也做不好,透過各種理由,成立「我不順,我很差」的結論,並且一再思惟,最後讓自己心情變很差,甚至造成憂鬱,這些都是觀修帶來的結果。

我自己就曾有這樣的經歷。我觀察自己為何心情會變得非常差,發現是觀察修造成的。我不斷用各種理由、從各方面強化「我的人生過得很不順利」這種想法。我一直想:「我這件事沒做好,那件事最終也沒有如願;我被某人這樣欺負、也被某人處處為難。」而且我不只想一次,若只想一次就不能稱為修;我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反覆串習,再加上我們對於壞事情的專注力很強,我就這樣專注地經常觀修,於是產生覺受,心情變得很差,造成了憂鬱,如果情況再惡化就會成為瘋子。

但如果不朝著壞的方向觀修,而是朝著菩提心、信心、皈依、出離心,或思惟無自性等方向去做觀修,會帶來非常不一樣的結果。具體的作法,以思惟無自性為例,可以去思惟無自性的道理,或串習開示無自性的經論,回想佛陀在哪部經說了無自性的道理,龍樹菩薩在哪部論也這樣說,月稱論師對此做了這樣的解釋,宗大師又對此進一步做了那樣的詮釋。想完之後,再度統整:這樣詮釋是對的,理由是某某,由此可知諸法無自性;若要舉喻說明,就像這個喻、那個喻。就像這樣,透過譬喻、理由、經典根據,一而再、再而三地觀察思惟,最後真正產生定解,並讓已產生的定解愈來愈強。

聖座說他有在做觀察修,每天早上,他會針對無常、業果到菩提心做觀察修,空性則是結合密續的方式做觀察修。至於止住修,聖座並未提到他花多少時間去做,但基本上他有做止住修,我曾聽說聖座在這方面的程度很高;但聖座本人的說法是,他無法成辦靜慮。因為他經常需要到處奔波,工作也很多,他說:「因為這樣,我沒有辦法成辦靜慮,要不然應該可以把自己修理成某種樣子。」總之,兩者之中,他把更多的精力投注於觀察修。事實也是如此,若要真正修理到內心,要靠觀察修;不過觀察修與止住修彼此相輔相成。

透過觀察修思惟無常、惡趣苦而產生害怕感時,心裡也會有一點悲傷感;思惟暇滿義大,想到自己現在確實獲得很好的所依身,或想到自己能成佛,想到佛具備眾多功德,內心會感到非常歡喜。若能練習到這種程度,則快樂的控制權就在自己手上了。若你想要感到高興,就去思惟暇滿;若不想感到高興,就不要思惟暇滿;若想要內心有一點悲傷感,只要去思惟死亡無常,馬上就會產生悲傷感。一旦練到這種程度,你就成為一個有能力稍微修改內心的人。此時再開始以某一個所緣做為對境,練習專注一境,便可以展現出很好的能力。

無著菩薩說,用金子做首飾前,必須先用火去煉金,讓它變得柔軟,再來就可以隨心所欲地把它捏成你要的形狀;同樣地,先透過觀察修,稍微修整過自己的心,修止就會變得很容易。修止過程中,經常會遇到沈沒與掉舉兩大問題。當你發現自己的心向外散逸、無法專注,只要觀修死亡無常、思惟惡趣苦,心思就能向內收,此時再接著繼續修止,就會產生效果;發現內心太沈、沒有力道,只要思惟暇滿幾分鐘,心就會變得有精神,此時再繼續修止,就不會產生「沈沒」這種過失。由上可知,觀察修可以輔助止住修。

另一方面,若止住修修得好,表示內心已具備專住一境的能力。心愈能安住,思惟菩提心等主題時也會展現出更好的成果。所以止住修與觀察修兩者必須兼顧。

一般人都會說「止住修會讓內心變快樂」,似乎是如此;但有些人卻因為止住修而變得憂鬱。為什麼?無著菩薩說,內心還不調伏的時候,若直接做止住修,就像金子還不夠柔軟時,就硬要把它塑成某種形狀,可能會留下傷痕。所以應該先設法讓金子變柔軟,柔軟度夠了,就能很容易地隨意調整它的形狀。我想,原因可能與這個有關。

最後再看「寂止勝觀以及雙運道,迅速心續生起祈加持」這句話。簡單來說,它的意思是:我必須走止觀雙運之道,祈求上師佛加持我能做到。對初學者來說,這段話可以這樣運用:實修時,止住修與觀察修兩種實修方式都是需要的,所以要兩者併用。實際的作法,以修悲心為例,首先思惟有情受苦的情況。若要好好思惟這個命題,就一定要做觀察,可以用你看過或聽過的例子來思惟。思惟時,若只是粗略地想:「他們有在受苦。」這樣不算好好思惟。那麼,要怎麼思惟呢?

以一位受病苦的有情為例,你要想:「他生的是某某病;這種病發作時,他會受這樣這樣的苦;他不只要維持生活,還要治病,所以花費會比平常更多;但由於生病,他沒辦法做很多工作,收入會減少,所以他會遇到財務困難;不只如此,還會有這些、那些等等的困難。」一一思惟他由於生病而經歷的困境,他受苦的處境便會在內心清楚地呈現,此時你才會真正感到不忍心,並對他生起悲心。以上是在做觀察修。一旦「他真的很可憐」這種心情產生時,接著就讓內心停在這種感覺中,或說讓「他好可憐」這種感覺延續久一點,這是在做止住修。

總之,祈願我能迅速生起止觀雙運之道,祈求上師佛加持。

※ 摘要:
  • 必須知道修有兩種:智慧的修與三摩地的修;或說觀察修與止住修。
  • 觀察修:透過譬喻、理由、經典根據,一而再、再而三地觀察思惟,最後真正產生定解,並讓已產生的定解愈來愈強。
  • 止住修:設法讓心專一安住在某個所緣境上。
  • 觀察修與止住修彼此相輔相成。
  • 若要真正修理到內心,要靠觀察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