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夫相的上師

諸佛菩薩既然刻意化現凡夫相給我們看,我們見到的當然就是凡夫相的上師,不會是看起來像佛的上師。本師釋迦牟尼佛示現的殊勝化身相,其實也帶著些許凡夫相,因為他有示現出生、生病、死亡等行相,由此可知,即便是殊勝化身,依然示現了有缺點的樣子;若是報身相,示現的就是完全沒有過失的行相。

佛陀成佛後幾年,他的父親淨飯王邀請他進宮,相關內容在《父子相會經》裡有記載。在這本經書裡,文殊菩薩說:「很多淨土都有佛住世,這些佛都是釋迦牟尼佛。」有人問:「這有可能嗎?那些佛與釋迦牟尼佛都是同一心續嗎?」文殊菩薩回答這個問題後,又說:「不只淨土,在其他剎土也有釋迦牟尼佛的化身。」接著就說了一首偈頌:「或現釋梵王,抑或現魔相,饒益諸有情,世間不能了。或現為女人,抑或現畜生,不著世間法,如蓮不染泥。無貪示有貪,無畏示恐慌,為調有情故,化現引路人。無癡癡呆現,非稚示愚稚,為調有情故,化現引路人。無癲示癲狂,體非殘示殘,變化種種相,調伏諸有情。」《速道》也有摘錄這首偈頌,我剛才唸的是完整的全文。如果你看到的師長過失,偈頌裡正好有提到,我想,讀這些偈頌對你應該會有特別的幫助。

這段偈頌說,佛陀變化成各種化身,有些化身是天人,有些化身是魔,有些化身是畜牲,有些化身是女人,有些化身是有貪欲的樣子,有些化身是會害怕的樣子,有些化身是愚笨、懂得不多的樣子,有些化身是愚稚、凡夫的樣子,甚至有些化身是瘋子、肢體殘缺的樣子。佛陀透過這些不相的行相,利益眾生。

要相信這段內容其實不容易。若需要理由才能相信,自己必須先具備相當的基礎。首先,必須對四聖諦生起定解,而定解的產生,光靠經論做根據不夠,必須透過親自觀擇才能得到定解。接著要進一步學習「大乘不共四聖諦」,這是從所知障觀點建立的四聖諦論述。若對一般的四諦不了解,就無法了解更深細的內容;以一般的四諦為基礎,再學習大乘不共四聖諦,把觀擇做得更透徹、獲得定解之後,再回頭看剛才說的那些不可思議的內容,就會生起「的確有可能!」的心情。

至此,你才會對大乘教法感到無比驚訝,才能終於成為無論發生什麼事都不放棄、堅持走這條路的人。即便眼前做不到,但心裡也會非常清楚該做事就是成佛,該走的就是這條大乘道,心裡會生起堅定的信解。否則,對我們這些初學者而言,要相信文殊菩薩說的那些話,是有困難的。

…《2008依師軌理》